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该影响可通过细颗粒泥沙的Zeta电位来衡量,Zeta电位随电解质溶液的浓度,酸度的变化而变化,浓度增大,酸度降低,均可使细颗粒泥沙的Zeta电位(绝对值)减少,从而导致絮凝沉降速度加快,所得结论符合DLVO理论.  相似文献   

2.
选用三种不同灰分、不同粒度组成的煤样,采用表面电位仪测定了煤泥颗粒的ζ电位,分析了水的硬度、PH值等因素对煤泥颗粒表面电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煤泥水的絮凝沉降试验,分析了絮凝剂种类、用量等因素对煤泥水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三峡库区的忠县和奉节河段实施现场测量,并对床沙取样开展絮凝和非絮沉降的室内试验.库区悬移质和床沙的中值粒径均为0.01mm,且淤积物为浮泥和类似絮凝结构,表明絮凝可能发生.含沙量垂线分布在小流速时比Rouse公式不均匀,说明实际的泥沙沉速较大,且实测的泥沙沉速约是Stokes沉速的10倍,证明库区存在絮凝.非絮凝沉降试验时泥沙沉速约为0.033mm/s,而絮凝沉降试验中观测到絮凝结构,沉速约为0.3mm/s,是非絮凝沉速的9倍左右.由Stokes公式推算三峡库区最大絮团粒径约为80μm.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形理论构建泥沙颗粒的絮凝沉降模型,从三维角度动态模拟絮团在布朗运动、颗粒静电力和重力作用下的发育、沉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絮团形态与泥沙颗粒的表面电荷量有关,电荷量越大,絮团形态越开放;不同带电量泥沙颗粒的絮凝速度与沉降速度具有差异性,表面电荷量越大絮凝沉降速度越缓慢;泥沙颗粒的带电量对絮团平均粒径分布有显著影响,不同带电量下絮团达到最大直径所需时间不同.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天然河流中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口航道淤积的主要成因是河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粘性细颗粒泥沙,在河口盐、淡水交汇处遇强电解质海水,产生絮凝形成絮团而加速沉降形成的。用长江口粘性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絮凝的主要因素为含盐度、颗粒大小、含沙量、泥沙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等、这些因素和絮团形成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紊动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圆柱形沉降筒中利用多层格栅产生近似各向同性紊流场,研究盐水和淡水中紊动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分析絮团粒径、体积含量和泥沙浓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剪切率条件下,和在淡水中相比,盐水中黏性泥沙絮凝时间缩短,絮团粒径增加,然而盐度对絮团体积含量影响并不明显;最大絮团粒径随着紊动剪切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絮团粒径对应的紊动剪切率在盐水中为20.8,s-1,淡水中为15.6,s-1;随着紊动剪切率的增加,水体中泥沙平衡浓度增大,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不同金属离子对微细石英颗粒沉降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沉降试验研究了Ca~(2+)、Mg~(2+)、Al~(3+)、Fe~(3+)离子浓度和pH值对石英沉降特性及表面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Ca~(2+)、Mg~(2+)对石英沉降产率和表面电位影响较小;Al~(3+)、Fe~(3+)存在时,合理的离子浓度和溶液pH值能够提高石英沉降产率;随着Al~(3+)、Fe~(3+)浓度的增加,石英沉降产率不断增加,石英颗粒表面Zeta电位不断向正方向移动且变化比较明显;Al~(3+)在溶液pH值为5时有利于石英沉降,且Zeta电位绝对值最小;Fe~(3+)在溶液pH值为3~10时能够促进石英沉降;增加溶液pH值会使石英颗粒表面Zeta电位向负方向移动,pH值越高,石英颗粒表面Zeta电位向负方向移动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泥沙在浑水中的群体沉降规律。考虑到含沙浓度、泥沙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得到泥沙非絮凝群体沉降时,在层流、紊流以及过渡区三种沉降状态下的群体沉速、绕流阻力规律。应用各方面的试验资料验证,获得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XDLVO理论的黏性泥沙絮凝模拟格子玻耳兹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XDLVO理论(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theory)描述颗粒间作用力,建立了黏性泥沙絮凝的格子玻耳兹曼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由不等速沉降引起的黏性泥沙絮凝,分析不同黏土矿物泥沙颗粒对泥沙絮凝的影响,并探讨泥沙絮凝机理.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黏土矿物的絮凝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伊利土最容易絮凝,其次是高岭土,蒙脱土絮凝能力最差,该絮凝沉降规律与前人的实验观测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0.
聚季铵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二叔胺与二卤代烃为原料合成了十四种聚季铵盐,讨论了不同原料对缩聚反应以及缩聚物结构对其絮凝性能的影响。通过絮凝效应的测定,探讨了这些聚季铵盐的絮凝特性和Zeta电位变化等。结果表明,对悬浮颗粒的电荷中和是聚季铵盐具有絮凝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聚季铵盐和其它高分子絮凝剂类似,在溶液中对悬浮颗粒也具有架桥作用,因此,聚季铵盐分子量大小对絮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这类絮凝剂在中性、弱碱性且电解质浓度不高的溶液中絮凝效果较好。聚季铵盐化合物有可能成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类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与蚕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库区陆域与水库之间生态过渡与缓冲带,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三峡库区大面积消落带及其敏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水库的正常运行、水环境质量和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内桑树耐反季节水淹特性的观察分析,论证了在库区发展蚕桑生态经济的可行性、发展潜力以及发展模式,为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环境整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三峡库区渗漏水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影响,根据长江径流量的时空分布变化、三峡库区的地质构造、区域水量平衡等,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地下水的污染源头。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存在深部断裂和暗河系统,库区渗漏水可能通过深部循环通道向长江下游和流域外排泄;长江下游的地下水污染源头不仅包括源区污染、采矿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生活和工业固废污染,还包括通过深部循环通道的上游污水排泄;上游的水源保护对下游的地下水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区域受库区蓄水影响的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确立能够反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范围的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系统聚类方法)和定性分析(图形叠置法)的方法,将重庆三峡库区划分为6大生态功能区.为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初步的管理框架和尺度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湾香溪河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香溪河流域系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库区最大的支流,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了库区首段回水顶托的缓流库湾,因而改变了水动力学参数,使该支流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综述了三峡库湾香溪河在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水体及库岸生态环境的变化,引用参考文献27篇.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特殊的地质环境,在系统分析作用于滑坡体上的力系以及滑坡体受力状态随库水位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库消落带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对岩石变形特性演化规律的影响,提出了旱季(天然状态)、雨季(暴雨或长期降雨状态)、旱季+175m库水位、雨季+175m库水位、旱季+地震、雨季+地震、旱季+175m库水位+地震、雨季+175m库水位+地震、旱季+库水位由175m下降至145m、雨季+库水位由175m下降至145m等10种典型计算工况及其相应的作用荷载体系,建立了三峡库区水库消落带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探索处于三峡库区水库消落带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和确定三峡库区库岸边坡整治工程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上梯级水库的修建必然影响水库淤积发展过程,进而水库的长期运用及影响航运状况。本文运用一维及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金沙江建库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及航运的影响,一维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建库的综合作用将延缓三峡水库的淤积发展过程,上游建库情况下,变动回水区河段在三峡水库运用前40年内不会出现泥沙淤积问题;重庆河段整体呈现冲的趋势,100年内基本不发生淤积。二维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上游无库情况下,金沙江建库后,重庆河段长江干流泥沙淤积量及淤积厚度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冲刷,航运条件明显改善;金沙碛河段受金沙江建库影响较小,仍会出现碍航问题,需要进一步整治。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上梯级水库的修建必然影响水库淤积发展过程、水库的长期运用及影响航运状况.运用一维及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金沙江建库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及航运的影响.一维计算结果表明,上游建库的综合作用将延缓三峡水库的淤积发展过程;上游建库情况下,变动回水区河段在三峡水库运用前40年内不会出现泥沙淤积问题.重庆河段整体呈现冲的趋势,100年内基本不发生淤积.二维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上游无库情况下,金沙江建库后,重庆河段长江干流泥沙淤积量及淤积厚度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冲刷,航运条件明显改善;金沙碛河段受金沙江建库影响较小,仍会出现碍航问题,需要进一步整治.  相似文献   

18.
库水作用下三峡库区某库岸堆积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库区某库岸堆积体被认为是库水作用下的潜在滑坡之一.采用了GEO—seep、GEO—sigma及GEO—slope通用计算程序,对三峡水库水位升降的一系列工况下该堆积体的饱和一非饱和渗流场的变化、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水库蓄水位的增加,该堆积体的稳定性会相应降低,库水骤降为其稳定性最为不利的工况.由计算分析推断该堆积体为一潜在水库新生型堆积体滑坡.  相似文献   

19.
皇华城河段位于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下距三峡大坝354 km。河段平面形态呈"S"形,天然时期呈汛淤枯冲、具有年际间平衡特性。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皇华城河段水位大幅抬升,流速变缓,河势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泥沙大量落淤,已成为库区淤积最严重的河段之一。根据实测地形、来水来沙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河段蓄水前后水流条件变化及泥沙冲淤特性,以及水力学条件变化与泥沙淤积的统计关系,初步预测了河段泥沙淤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