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电容器电压跃变时伴随的冲激电流的能量转换,并以脉冲补偿分压器为例进行了讨论,指出,在计算有电容电压跃变的能量损耗时,除计及集中参数的电阻元件的损耗而外,冲激电流在分布电阻及电磁辐射上的能耗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2.
电源可按其非静电力的分布方式分为两大类,伏打电池和发电机是每一类的代表.伏打电池的电压降等于Ub'a',即等于电池内部两端b'和a'的电位差,这个内压降原则上可以用伏特表测出.不过对第二类电源来说,内压降不再具有“等于电源内部两端电位差”这样具体的物理意义,也不能简单地用伏特表测出.  相似文献   

3.
用CCITT R.111的跃变编码法进行编解码时,线路上lbit误码会引起解码后的信号多个误码,此即误码扩展.对误码扩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误码扩展程度与编码字符表有关,并与传信速率r_i对标称调制速率r_0的比值r_t/r_0有关.为减少误码扩展,研究了R.111规定的编码字符表,证明了它是一定条件下(保证固定极性信号损伤不大于2.25个数字通路脉冲周期)对r_t/r_0=3.3情况误码扩展最少的编码字符表.CCITTR.112引用了R.111的编码字符表,本文指出其不合适,并给出R.112的最佳编码字符表.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密度气体在圆管射流情况下的湍流混合过程进行了大涡模拟计算,研究气体密度比对下游气体混合过程的影响.考虑了氦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射入空气中的两种情况,其雷诺数分别为7 000和32 000.计算得到的速度、质量分数等各项参数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射流动量通量下,低密度射流比高密度射流混合发展得更快.同时验证了变密度射流的准相似性,并分析了其中的相干涡结构.计算研究了CO_2射流在不同射流速度下的湍流场,发现低速射流相比于高速射流具有更高的混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对电荷面分布模型中电荷层厚度的数量级进行了估算 ,指出了电场强度实际上都是连续变化的。所谓电荷层两侧电场强度的跃变是由于将电荷层抽象成没有厚度的几何面所导致 ,并就带电导体球面电场强度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多种跃变果实生长期间呼吸速率、乙稀 ABA(脱落酸)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ABA 首次出现于Ⅰ、Ⅲ二个速生期之间的过渡时期——Ⅱ期,随后很快消失,于成熟前的Ⅲ期末 ABA 再次出现,并随着成熟的进程而增加;但采后果实进入跃变高峰期时,ABA 又急剧减少乃至消失,乙稀高峰过后 ABA 又迅速增加.ABA对于跃雯果实生长、成熟与衰老过程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第一次出现导致了生长期间转变,第二次出现触发了乙稀的自动催化生成作用,并促进了果实的成熟和衰老.呼吸高峰期间 ABA 急剧减少,乙稀高峰过后 ABA 又迅速增加的可能原因是酰基辅酶 A的竞争性供应途径的变化——跃变期间它主要用于合成高半胱氨酸 MVA(甲瓦龙酸)途径暂时封闭;当乙稀高峰过后 MVA 途径重新开启导致 ABA 又急剧增加.本文还讨论了与呼吸高峰与乙稀高峰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开发了一种耦合气体和两层不同密度液体的直接模拟数值模型,以研究变密度流体层中气泡浮升的运动特性.基于高精度空间离散的5阶加权本质无振荡格式和时间离散的3阶Runge-Kutta格式,提出一种多水平集函数耦合的数值方法,实现了气液相界面和各液体表面的捕捉以及交界面处密度和黏度的计算.模型用已有文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辐射剂量的应用中,都会涉及到如何精确地计算两种介质界面附近的剂量问题。作者用不同的多次散射模型,对多种介质界面附近的剂量跃变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并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了使用不同的多次散射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 2 0 0尾文昌鱼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0 0尾 ) ,分别以人工海水和天然海水在实验室内进行饲养 ,以实验前后文昌鱼的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性腺直径作比较 ,初步评价人工海水对文昌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并在其生殖季节 ,观察其产卵、排精的情况 .结果表明 :两种不同海水饲养的文昌鱼其成活率、平均体质量及平均性腺直径均无显著差异 ,2组文昌鱼性腺发育基本同步 .但天然海水饲养的文昌鱼体长的增长则明显大于人工海水组 .  相似文献   

10.
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方程形式解来拟合数据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实验采集的数据点近似地求出这些数据蕴含的目标函数应该满足的微分方程,将它作为目标问题满足的物理模型,然后设法求其形式解来得到基函数,以此为基础拟合散乱数据.接着,利用该方法对国际通用海水密度公式做了一个新的逼近.由实验结果可看出逼近函数不仅在形式上比原公式大大简化,而且还保证了相当的精度(平均误差数量级在10-4kg/m3左右),从而也证明了该方法确实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物理实验,研究了容器压力、喷嘴孔径和吹气流量对气泡形貌、直径和上升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压下,大孔径喷嘴形成的气泡呈扁平状,其上升过程形状变化大;而在大的压力下,其形成的气泡呈椭球状,上升过程形状稳定.常压下吹气流量对大孔径产生的气泡等效直径影响较小,在小的喷嘴孔径下,吹气流量能明显增加气泡的等效直径,而压力对改变小气泡等效直径的作用不明显.在低的吹气流量和高的容器压力下,较大孔径的喷嘴也能产生较小的气泡.在大孔径下吹气,压力在0.1~0.2 MPa时,不同的吹气流量下的气泡等效直径相差小;而当压力增加到0.3~0.4 MPa时,不同吹气流量的气泡等效直径差别变大.压力增加,气泡的上升速度降低,且在大的吹气流量下,压力对气泡运动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大孔径喷嘴产生的气泡一般有更大的上升速度.在常压下,气体流量对气泡上升速度起着决定性影响,而加压到0.4 MPa,喷嘴孔径对气泡上升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气液双相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关键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该发生器的三维模型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FLUENT对该发生器流场在不同工作压力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发现:当发生器的入口压力为1.5MPa时产生的气泡数量最多,在入口压力分别为0.5、1.0、1.5和2.0MPa时,该发生器产生直径在1nm左右的气泡所占比例分别为41.9%、53.3%、73.2%和69.6%;探讨了该发生器通流腔直径、扩张腔大/小径、旋流腔直径4个关键结构的尺寸对产生的气泡大小和数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相关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入口压力为1.5MPa时,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产生的微纳米气泡数量最多,粒径最均匀;适当提高通流腔直径和旋流腔直径有利于提高该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工作性能,而改变扩张腔小径和扩张腔大径对于提高其性能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压水射流系统研究需要,该文给出了所建立的GYS—300系统原理图及其主要装置特性。文中重点阐述了高压容器对水射流系统动态压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其结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选配高压容器,可使往复式增压器高压水射流系统获得良好的动态工作特性,并使所研制的水射流系统具有工业应用前景。文末还给出了该系统高压清水射流穿孔试验的有关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射流预测法与近壁三维爆炸气泡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板壁三维爆炸气泡的计算,运用射流预测法和局部曲面拟合来改善泡面单元形态,解决了由于网络籴形而引起的计算不收敛问题,运用边界单元法来求解流,通过算例,给出气泡迁移,射流等重要动力学行为,得到爆炸气泡一个周期的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动脉的搏动,看成在血流压力的诱发下,由于血管周围组织弹性不平衡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强迫振动。用方块脉冲函数法给出位移函数分析表达式,并根据位移函数随各生理参数的变化,对常见脉象作出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对考虑海水盐度因素的气泡上升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不同海水盐度对气泡脱离体积、瞬时稳态上升速度的影响。通过搭建气体水下排放试验台,使用常压空气和8种不同盐度的海水液体分别作为实验的气相和液相,将气泡划分为低雷诺数缓慢上浮及高雷诺数快速上浮两种运动状态;并分别进行实验。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气泡运动进行实验观察;并通过MATLAB编程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测定气泡脱离体积及瞬时稳态上浮速度。结果表示,气泡受海水密度、表面张力、黏性系数等物性条件共同作用,在低流速非射流工况下,随海水盐度的增加,气泡脱离体积减小;瞬时稳态速度属于低雷诺数上浮时,随盐度升高而增加明显;而属于高雷诺数上浮时,瞬时稳态上浮速度随盐度升高而缓慢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长周期压力容器设备安全评估的低效率、低可靠性和不能人机交互等问题,利用开源的R语言设计复杂的神经网络识别算法,并通过C#.NET设计出一套界面友好的压力容器评估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创建的压力容器评估系统嵌入BP神经网络算法,能精确刻画压力容器参数与状态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评估准确率高;同时,软件系统实现了评估过程的交互性和自动化,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将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瓦斯突出视为连续射流,应用伯努利方程,建立了瓦斯射流的数学模型,得到了瓦斯突出射流流速和流量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考虑突出口压力和突出口直径影响,进行了瓦斯射流的数值模拟,得到了突出压力与突出射流最大速度、突出压力与射流流场分布、突出口直径与突出影响范围间关系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突出口压力与突出射流最大速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射流流场分布具有甩尾效应,突出口直径越大,其突出影响范围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涡旋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物理机理,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对涡旋射流控制下的矩形扩压器流场和射流流向涡结构的生成、发展等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射流产生的流向涡将主流高动量气流带入分离区,增加了边界层内气流流动方向的动量,使流动分离得到了抑制.射流流场的涡结构主要由射流剪切层涡、马蹄涡、尾涡组成,由于速度梯度大小的变化,使得射流剪切层涡系的结构随着时间推移从涡卷演化为涡环.对于脉冲射流,在低频脉冲下,射流产生的流向涡呈涡卷结构,流动控制效果明显.在高频脉冲下,射流剪切层涡演变成间歇涡环结构,流动控制效果减弱.通过对比脉冲频率和占空比对流动控制的影响发现,占空比为0.5、频率为20Hz的脉冲射流具有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压力容器疲劳裂纹扩展公式(Paris公式)中的两个材料常数进行了估算,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一个学习系统,以获得各种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率.通过计算和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疲劳裂纹扩展率的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