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发展了一种着装温度舒适性感觉计测的研究新方法,对着装人体不同身体部位在受到同样程度的冷制刺激时产生的皮肤温度等生理量变化,主观心理感觉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重比较分析了主要身体部位对冷刺激导致的皮肤温度变化量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2.
人体着装部位间皮肤冷感受之差异性规律是隔热防寒服等功能服装设计的基础。利用心理物理测定的新方法,对着装人体不同身体部位在受到同样程度冷刺激时的主观感受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得到了着装人体各主要身体部位冷感受敏感秩位,并解释了身体部位在冷感受方面产生差异性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环境、服装、人体是一个统一系统,环境中温湿度以及其他物理指标的变化对人体着装舒适性产生显著影响。讨论环境色彩的改变对人体着装温度舒适性的影响,从而为舒适的环境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试验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人体主观评价和客观生理量测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认为环境色彩的改变对着装温度舒适性产生影响,并引起皮肤温度的波动从而影响着装温度舒适性,同时环境色彩的变化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舒适感觉,但在正常环境下这个影响因素为非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在正常环境中可以通过调节环境色彩来改变和提高人体着装温度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应急救援人员在低温环境下开展救援活动时遭受的冷损伤情况,对传统人体热生理模型进行改进,将人体模型拓展为20个分区,增加了脸部、肩部等部位,每个部位包括4层:核心、动脉、静脉、皮肤,动、静脉的血流参数由128段血管模型计算获得。基于改进的人体热生理模型,计算分析了多种低温环境工况下应急救援人员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主要探讨分析了环境温度、风速、防护程度对手部和脸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风速对低温环境工况人体局部皮肤温度影响显著,但随着风速的增加,影响程度会降低;较好的局部低温防护能提高人体该部位皮肤温度10℃以上;手部较脸部更容易遭受冷损伤。该研究能为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冷损伤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对低温冷损伤防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你也许还不知道吧,人体热量的55%是通过头部散发的,因为头是身体上最热的部位,心脏里1/3的血液都要运送到头部。当人的体温降低时,心脏不会降低血液向头部的供应,而是降低向手指、脚趾、耳朵等身体末梢部位的供血。由于缺少了能量供给,这些部位的皮肤和表层肌肉的温度会很快下降,然后…冬日里令人抓狂的冻疮就要袭来了!  相似文献   

6.
低温环境中,人体热反应规律研究是人员热安全与热舒适评价的基础。现有研究的对象尚局限于低运动强度的低温暴露人员,缺少针对冬季体育锻炼人员的研究。为研究体育锻炼人员在低温环境下的人体热反应规律及其影响机理,该文在环境舱中开展人体实验,考虑5、 0、-5和-10℃的低温条件及2.57 clo和1.34 clo两种冬季运动着装条件,对6名体育锻炼男性青年的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热感觉等热反应关键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人体平均皮肤温度及局部皮肤温度受到环境温度的线性影响,拟合斜率随服装保暖性能的提升而减小;人体核心温度变化速率与人体热积累速率成线性关系,拟合斜率随服装保暖性能的提升而增大;人体热感觉在中低运动强度下受到环境温度与着装影响,而在高运动强度下影响不显著;且体育锻炼人员的热感觉未表现出与生理温度间的统计相关性。基于实验结果为低温环境下体育锻炼人员的服装选择提出了建议。该研究可为体育锻炼人员的热安全、热舒适、运动能力及服装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体某些生理参数存在表征人体热感觉变化的可能性,为了探究不同室温环境中人体生理参数(皮肤温度、脑电)与热感觉变化之间的联系,本研究通过客观实验并结合人体主观问卷调查,分析了人体皮肤温度、脑电频谱功率在冷环境、中性环境、热环境下与热感觉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平均皮肤温度、额头温度与热感觉变化显著相关,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通过对脑电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能量分析,发现处在不同室温下人体的整体热感觉同δ频带 (0.5-4 Hz)以及α频带 (8-13 Hz)的频谱功率变化显著相关,与β频带 (13-30 Hz)的频谱功率变化中度相关。此外,人体在应对冷环境时δ、α、β频带的平均频谱功率变化更为显著,由冷环境过渡至中性环境单位TSV标度下的平均频谱功率变化幅度要高于热环境,在脑电频谱能量这一生理参数层面揭示了人体对冷环境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服装开口是促进衣下空间与外界环境之间热交换的重要途径.采用暖体假人和人体生理试验方法,在无风和有风两种条件下,对胸部、背部和腋下等不同部位开口及无开口状态下的服装热阻、平均皮肤温度、衣下湿度和主观舒适感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服装开口部位对服装总热阻有影响,腋下开口的服装热阻最低;服装开口部位对人体体温调节有显著影响,在胸部和腋下开口有助于增强衣下空气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增加对流和蒸发散热,从而减缓皮肤温度和衣下湿度升高.试验结果同时表明,风速对服装热阻及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服装腋下部位开口对人体热湿生理调节起到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着装舒适感.  相似文献   

9.
着装温度舒适性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这里讨论环境的噪音对着装温度舒适性是否存在影响,以及计算人体着装温度舒适性主观评价和客观生理量在噪音环境中的变化量。在人工气候箱内设计噪音环境,运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受试者在不同噪音分贝条件下的温度舒适性和整体舒适感的变化进行评价。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认为在噪音环境中着装温度舒适性主观评价值和人体生理量会产生变化,并且得出变化值为以后在噪音环境中测量着装温度舒适性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效睡眠床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身体各个部位由于活动量及内部组织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发热量。比如,脚部发热量较低,睡眠时需要较高温度;而头部的发热量较大,需要降低温度。根据以上生理特点,现设计了一种可以促进睡眠的温控床,这种床采用制冷和加热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了不同的温  相似文献   

11.
以服装流行心理现象为研究起点把握服装流行信息,了解服装流行规律,指导服装流行发展.从着装的形态审美心理入手,探索了人类创造服饰的生物性根源,并分析了其稳定性和变异性的规律.在视觉形态方面,分析了人体的形态特征,取得了重要的结论;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着装形式中,摸索服装流行产生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机体之所以有对冷暖的感觉,是因为脑部和体表有感知冷暖的细胞。脑部有感知冷暖细胞的结论是德国的伯鲁布鲁博士作出的。通过实验,他发现了调节体温的中枢机构在丘脑下部。原来在丘脑下部有两种细胞,即暖细胞和冷细胞。温度上升时,暖细胞兴奋,温度下降时,冷细胞兴奋。它们将冷暖的信息传递至丘脑下部的后方。若暖细胞兴奋时,皮肤的血液流动加快导致出汗,反之冷细胞兴奋时,动物就打哆嗦,毛发直立,有冷的反应。在肌体表面也有能感觉到温度的部位,能感到暖的叫暖点,能感到冷的叫冷点。也就是说,在身体上遍布能感觉冷暖温度的细胞。感暖细胞(暖…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知识动漫》2010,(11):35-35
人体体表不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可以感受到冷暖变化的感受器。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温度也随之下降,这样就刺激了表皮的冷点,冷点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  相似文献   

14.
激光多普勒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连续测定人体组织血液灌注量的方法,它可以用来记录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内血流量的动态反应以及人体在热调节过程中血液流量的变化.采用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人体前臂皮肤分别与棉织物和毛织物接触后其血流量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对棉织物和毛织物影响的对比分析,发现在较为干冷的环境中,织物的力学刺激对于皮肤血流量和温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两种毛织物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对比,反映了织物手感和柔软度等织物外观性质对皮肤血流量和温度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数字像机拍摄的两幅正面着装人体图像和侧面图像,重建着装人体三雏模型的雅可比(Jacobi)算法,在利用平面旋转变换矩阵对基本矩阵进行正交相似变换雅可比方法处理后,计算出特征点三雄坐标并组成稀疏的三维网格结构,然后采用分步紧支撑径向基函数进行三雏插值逼近运算,重建相应的着装人体三维模型,并根据图像纹理数字化记录技术,将其映射到三维模型上,得到三维着装人体结构渲染效果图.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失重条件下人体出汗所发生的变化,采用航天医学领域的-6°头低位卧床(HDBR)实验与常规热舒适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12种空气温湿度下对6名男性受试者进行不同部位皮肤微电流的实验测量,将皮肤微电流作为人体出汗的指示信号.研究结果表明:HDBR模拟失重时,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RH=30%)人体皮肤出汗比HDBR卧床前需要更高的空气温度刺激,并且出汗率相比卧床前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中等湿度(45%)条件下,模拟失重时的皮肤出汗率随着空气温度增高而增加,但是显著低于HDBR卧床前的水平;高湿条件(80%)下且环境温度高于29℃时,模拟失重时人体皮肤出汗率显著增高,其值低于HDBR卧床前的水平但与其差值逐渐减小.此外,在实验环境下所有受试者的皮肤出汗敏感度降低,并且大腿、小腿、上臂皮肤出汗率显著低于额头、胸和背部皮肤处的出汗率.研究证明,模拟失重条件下人体皮肤出汗与正常重力时存在不同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载人航天时人体热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实际间歇空调运行情况的体现,依托某实际空调房间,基于人体进入空调房间之前热经历以及空调环境变化的随机测试工况,通过人体主要部位皮肤温度等生理参数和室内环境参数的测试以及人体热感觉和空调关闭意向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空调环境中处于静坐状态人体的生理热反应及其与空调关闭行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四肢和颈部几乎暴露于环境的条件下,空调环境中人体脚底皮肤温度变化明显,并对人体热感觉产生重要影响,伴随脚底皮肤温度的降低,人体热感觉从热中性开始,之后以"阶梯降"的形式逐步降低.同时,尽管空调关闭时的人体热感觉存在差异,但从统计角度分析,决定空调关闭动作产生的关键因素仍是脚底皮肤温度.脚底皮肤温度又最终由人体的环境暴露状况(热环境经历和当前所处环境)所决定,空调环境温度越低,人体对空调环境的热不可接受度越高,空调关闭的动作越容易发生.与脚底相对照,颈部、胸部、手背、大腿和前臂的皮肤温度对人体热感觉和空调关闭行为不产生统计上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舱中以环境温度、湿度、风速为变量,考虑服装热阻的条件下,对多名静坐受试者的皮肤温度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显示: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呈线性相关,可用于预测人体的皮肤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人体皮肤间的温差减小,皮肤温度均匀度增加;环境湿度对皮肤温度的影响取决于人体的出汗状态;环境风速增大加快对流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随...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热刺激电流技术包含速冷极化过程,而基于“温度窗口”的热刺激电流技术因考虑速冷极化过程涉及复杂的温度变化和时间弛豫过程,排除了这一过程,因速冷极化过程可能含有各种材料的结构和温度变化信息,故专门对此过程作了初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实验样品为聚丙烯,从40℃分别速冷至0℃和液氮温度。理论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分析了温度梯度与电荷运动的关系;其二,分析了温度突变导致的结构弛豫的原理及其非平衡电荷积累产生的衰减过程,提出了用虚温度TS表示结构弛豫的过程。得到了弛豫函数Φ(t)∝[1-exp(-t/τ1)]^al^xexp[-(t/τ2)^b]. 此公式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构造三维着装人体模型对计算过程复杂度的影响及所遇到的技术难点,并以着装状态下服装热、湿舒适性分析预测为例,通过模拟"人体-服装-环境"之间的动态热湿交换来预测系统内相关温度与湿度的动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