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针对目前传统地面干馏油页岩技术中存在的高成本、高污染问题,结合油页岩本身具有的高温热破裂的特性,提出了对油页岩进行电法原位加热开发的技术。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油页岩电法原位传导加热开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开发过程中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预测了该模型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抚顺与吉林罗子沟油页岩成岩的地质年代简介,及对两家油页岩理化性质的分析,说明了因油页岩性质差异导致页岩干馏产品的性质、产品用途、生产操作条件等等的不同,为油页岩生产实践和开发利用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验采用非等温半连续过程,进行了油页岩超临界萃取研究。实验装置由海登教授提供,研究经费由教育部资助。已完成黄县、桦甸、抚顺和茂名四个矿八种油页岩样品实验。样品粒度为1.2—2.5mm,压力为10MPa,终温为550℃,升温速率为3K/min,溶剂为甲苯。油页岩萃取转化率为油母的55-86%,萃取物产率为油母的40-55%。以油页岩干基计算萃取转化率、萃取物产率以及气体产物产率随油页岩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萃取物开始生成温度介于300—400℃,生成速率峰值温度出现于420—450℃,温度高低与油页岩性质和萃取条件有关。气体产物在400℃以上形成,其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准确地确定了桦甸三道岔矿区第3、5、7、10层油页岩在热解前后的峰值温度。三道岔矿区油页岩的热解特性符合热解三阶段,第3、5、7、10层油页岩热解生油阶段的峰值温度范围分别为:471.3~479.8℃、475.3~544.9℃、515.9~555.0℃、455.2~476.0℃。建议三道岔矿区油页岩原位热解的温度宜在470~550℃之间。试验成果可以为桦甸三道岔矿区油页岩的原位热解产油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赵军 《山西科技》2003,(2):59-60,64
文章介绍了采用复合干选与配煤工艺对原煤进行脱硫降灰研究试验,对水资源缺乏的矿区原煤脱硫降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油页岩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以两矿区的6个样品为材料,采用SDS高盐、SDS液氮研磨、SDS反复冻融、SDS异硫氰酸胍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对总DNA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各方法提取效果差异很大,改进的SDS高盐提取法效果最好,各样品均得到约23kb较完整片段,且产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达9144~38685ng·g-1干样;以未纯化的DNA为模板,对16SrDNA进行PCR-DGGE,得到了相应的扩增产物及DGGE指纹图谱,说明该法适合油页岩样品.SDS液氮研磨和SDS反复冻融提取法仅能得到部分样品总DNA,且产率和纯度较低,而SDS异硫氰酸胍和试剂盒提取法无DNA提出,不适合此类样品.  相似文献   

7.
将茂名和抚顺油页岩及其超临界态甲苯半连续抽提的抽余物,分别用压汞法孔率仪测定它们的孔容与孔分布曲线。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与电镜鉴定等结果表明:矿物质在超临界流体抽提过程中的性质,没有明显的变化。计算得出的油页岩与抽余物的孔容差,与抽出物的体积基本相当。由此认为:抽余物与油页岩的孔容差分布曲线,能定量地反映有机质在油页岩中的分布状况。这两种油页岩中有机质的分布均十分细密。茂名油页岩中有机质的90%分布在孔径为300—10,000埃的范围内;抚顺油页岩的相应值为80—6,000埃。对所得结果与油页岩加工工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油页岩粉尘着火爆炸危险性,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传热学以及Thomas热自燃理论,建立了稳态条件下粉尘层着火的不对称理论模型.利用热板测试装置测试了我国4大产地油页岩粉尘层的最低着火温度,结果介于503~613 K,最低着火温度随粉尘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产地油页岩粉尘着火温度高低依次为:抚顺桦甸龙口茂名,与油页岩挥发分含量成反相关.利用测试结果确定了油页岩粉尘层燃烧动力学参数值,代入不对称着火理论模型,计算得到相应厚度粉尘层的临界着火温度,和实验结果对比,误差在10%以内,为预测生产过程油页岩着火危险性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丰富的油页岩资源,而油页岩中含有大量无机矿物质,不利于页岩油的干馏提取。利用HCl、HF、胶质芽孢杆菌分别对油页岩进行去矿化处理。对不同样品基本性质研究表明,三种方式均可有效去除无机矿质、增加比表面积、富集有机组分。铝甑干馏实验表明微生物处理样品效果最显著,可将产油率由5.4%升高至6.9%,并且绝对产量增加了5.9%,有利于低品位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而HF会破坏有机物,导致气损量增加,不利干馏提取页岩油。油页岩干馏特性的研究表明,由于去矿化作用,油页岩比表面积增大,降低干馏终温温度15℃,降低干馏保温时间6min,有利于在油页岩开发利用中降低能耗。这些结果表明微生物去矿化作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会是一个主要的油页岩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柴北缘鱼卡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 2 d 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行资源经济技术评价,认为鱼卡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储量大,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对其进行勘探、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柴达木盆地当前能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柴达木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借鉴中外多年来油页岩开发经验,结合柴达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上开采和原位开采相结合,以提取页岩油、燃烧发电、燃烧取暖为主,建筑材料、有机复合肥等循环经济为辅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当采用对流加热技术对地下油页岩进行加热时,地下的裂隙为热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影响着油页岩的加热速度和加热范围。因此充分地认识地下裂隙对油页岩加热效果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布井方式对油页岩的开采十分重要。通过使用商业仿真模拟软件ANSYS,建立了3组含有简化裂隙的三维模型,以此来模拟油页岩原位注热开采中的温度场,探究并分析不同裂隙位置与产状条件下油页岩的加热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加热5年后即可达到稳态,加热井远离开放裂隙,生产井位于加热井与开放裂隙之间时油页岩加热效果更好。井组连线的走向垂直于裂隙走向时,加热效果更好;开放裂隙垂直于岩层时,加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油页岩生产页岩油时生成的副产物半焦难以处理的问题,在3.3 MWth循环流化床中试实验装置上分别进行油页岩、油页岩和半焦混合、半焦的燃烧实验研究.考察给料粒度、二次风份额和一二次风温对炉膛温度分布、污染物排放浓度、底渣与飞灰含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和半焦混烧时,随着半焦的混烧比例增加,炉膛内温度整体下...  相似文献   

13.
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国内外油页岩的利用状况,介绍了油页岩成因、储量及其特性。提出了油页岩综合利用的"集成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重要思想,详细分析了其经济效益,为油页岩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一种能有效地选别东鞍山难选赤铁矿石的复合絮凝分选新工艺。实验室小型试验表明,用复合絮凝分选法处理东鞍山多种类型难选赤铁矿石、浮选尾矿以及细粒精矿,均可获得满意的分选指标;对菱铁矿的初步试验也表现出较好的苗头。因此,这种工艺对于解决我国大量微细粒嵌布赤铁矿石的选矿问题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传统地面干馏油页岩技术中存在的高成本、高污染问题,提出了对油页岩进行原位注蒸汽开发的新方法.并利用太原理工大学研制的高温高压干馏釜对油页岩进行了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会产生大量的孔隙、裂隙,从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性;主要利用对流传热的方式,高效率地加热了油页岩并带走页岩油.同时,在复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包含了众多的耦合项作用,为分析解决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油页岩含油率实验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含油率敏感性测井参数,采用小波神经网络法构建含油率多测井参数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段储层含油率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法预测油页岩含油率精度更高,为研究区油页岩勘查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油页岩的含油率是油页岩工业品质评价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炼油适宜性的有效确定。鉴于岩心测试成本较高、且不连续等因素,本文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和含油率室内化验分析资料,在含油率化验分析资料归位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优选了含油率的敏感性测井参数,采用BP非线性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研究区的含油率多测井参数预测模型。含油率预测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较好地对研究区内的油页岩含油率进行有效预测,可有效弥补实验室测样的不足,并为利用研究区测井资料进行油页岩工业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际油价的抬高,油页岩作为重要的替代能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引起国内外众多地质工作者的关注,有关油页岩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其研究领域包括油页岩定义、油页岩资源评价、油页岩成矿条件、油页岩开采技术、油页岩的综合利用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铸轧坯料组织细化处理技术及“三步轧制法”在线表面处理-轧制复合-扩散退火处理,实现多层材料界面的冶金结合并获得均匀包覆率。通过加工率的合理设计和退火工艺优化,使复合铝箔具有良好的抗下垂性和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解决了行业内无法用铸轧法代替热轧法生产复合铝箔的难题,突破长期以来热轧法生产复合铝箔生产周期长、成材率低的瓶颈。复合铝箔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节能降耗明显,冷轧复合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油页岩高温CT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分辨率显微CT实验系统,对农安、长庆和大庆的油页岩从100℃到600℃不同温度下的细观变化进行了CT测试。通过对比100℃与600℃三个矿区油页岩CT图像的变化,实验结果揭示农安油页岩随温度升高,首先会产生大量热破裂,但部分裂缝会在更高的温度下闭合;长庆的油页岩层理发育且密度大的矿物较多,随温度的升高,其内部的裂缝一直在增加。大庆油页岩更接近煤的热解模式,在高温作用下,会形成大量的连通空洞。与其他两矿油页岩相比,大庆油页岩在高温下孔隙、裂隙的发育最为明显。这种差异反映了油页岩油母成因的本质差别,这种不同将直接导致油页岩最终开采工艺参数选择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