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研究磨削温度,用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讨论了磨削区的最高磨削温度以及热电偶测温技术的实质和过程. 通过平面磨削实验,测量了磨削接触区的最高温度,并对测量温度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采用热模型理论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低温传热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减压过程的传热分析和温度分布的测量,提出建立该类低温装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发现低温实验装置中,主颈管的导热漏热占主导地位,减压过程中冷气流大小对温度分布的影响很敏感,改变了颈口热辐射决定的轴向距离、77K辐射屏位置及屏间距.实验对减压降温过程进行了动态测量,并提出液氦玻璃杜瓦的非正常输入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电渣重熔过程中电极表面温度,渣池温度,钢锭底部温度、结晶器壁及其冷却水中沿高度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实验测量。利用安装在结晶器壁上的热流计,对重熔过程在结晶器壁内侧的热流密度沿高度的分布进行了实验测量。进而考察了三种渣系对重熔过程热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材料导热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瞬态平面热源法的适用温度,介绍了瞬态平面热源法的测量原理.根据有限元法模拟了无膜平面热源加热过程中试样的温度分布,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测量了环境温度为27~829℃时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下该方法测量材料热导率是有效的,可用于实际测量.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微磨削过程的传热模型,针对石英玻璃材料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探讨了微磨削过程中磨削热的分布情况,分析磨削用量对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利用粒度500#的微磨具对石英玻璃进行单因素磨削温度测量实验.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磨削区表面最高温度随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升高,随磨削速度的加快而升高,实测最高磨削区温度仅为94.2℃,并没有出现磨削烧伤现象.  相似文献   

6.
针对二级轻气炮加载铝弹丸超高速碰撞靶板产生等离子体的过程中,弹丸后面跟进气体有可能对等离子体信号造成影响的问题,利用三探针、磁线圈、高温计等实验设备分别对有铝弹丸和无弹丸两发实验进行了诊断测量,得出了相应的电子温度、磁感应强度、物质温度变化曲线.比较实验结果得出:弹丸超高速碰撞靶板产生等离子体的过程中跟进气体信号幅值较小,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场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场变化规律,自行设计加工了含有锗单晶的专用瓦斯吸附缸体,研制了瓦斯吸附解吸过程温度场测量实验系统,并应用红外热像仪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场变化进行了实验测量.应用SAT软件对红外辐射视频信号进行了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希尔伯特-黄对红外辐射信号进行EMD分解,有效的去除了红外辐射噪声信号的影响,得到了瓦斯解吸过程煤体表面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体对瓦斯的解吸过程是吸热过程,伴随有温度的变化,煤体解吸瓦斯的同时对外吸收热量,从而使煤体的温度下降;瓦斯解吸所造成的温度下降与水分含量大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煤样水分含量越高,则温度降低的越少,温度下降的幅度也越小.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煤体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了拟合,其温度变化曲线符合指数函数.研究结果对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非接触式预测预报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宵  李强  王斌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6):1439-1440,1457
应变计是用应变电阻效应测量应变的.在测量过程中,环境温度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应变计的输出.探讨了在某次地铁受流臂动应力实验中,由于温度变化,测量应变计和补偿应变计贴在不同材料上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得出了此次实验中热输出的表达式.并可以作为类似动应力实验中热输出分析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实验中应变计的热输出与变温、被测试样线膨胀系数、补偿块线膨胀系数、应变计灵敏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9.
镍氢电池充放电传热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建立了D型镍氢电池的传热模型.用该模型对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进行模拟,并且给出了电池内部的温度分布.与实验测量值比较,两者结果吻合较好.该模型和相应的模拟为进一步研究电池的发热特性、改善其温度性能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填充了等温材料的压力容器在排气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变化,提出了测量容器内空气温度变化的方法.建立了利用中间停止法测量容器内空气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仿真和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针对传统的中间停止法提出了缩短测量时间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同等测试精度下,新方法比传统方式在测试时间上缩短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荧光光纤温度检测系统中导致荧光寿命存在非线性误差的原因。为更好地实现误差补偿功能提高检测精度,本文采用模糊策略对荧光寿命进行非线性误差补偿,以消除误差产生的影响。利用MATLAB建立仿真模型和实际系统的检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基于模糊策略的荧光光纤温度检测系统能有效地提高荧光寿命值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这对于提高荧光光纤测温系统的精度及鲁棒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双波长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一种满足电力系统高压电器设备在线温度检测需要的双波长光纤温度测量系统。系统以半导体材料的光谱吸收特性作为测温原理,采用光纤和无源器件感受和传递温度信号,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抗电磁干扰的能力。论述了运用改进双波长补偿方法来全面克服系统中存在的光路扰动、解决光纤温度传感器工作不稳定问题、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原理。给出了双波长光纤温度测量系统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研制了一种基于光纤F-P腔与光纤Bragg光栅的温度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油井下的压力和温度。该传感器通过F-P腔腔长的变化监测油井下压力,通过光纤Bragg光栅反射波长的变化监测油井下温度。传感器测压范围0~69 MPa,实验测试和标定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压力响应与F-P腔腔长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拟合度为0.999 999;传感器测温范围5~175℃,温度精度±1℃。实际应用证明,该传感器可实时在线监测井下压力和温度状况,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的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基于稀土荧光材料(Y^2O^2S:Eu)温度-荧光特性的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由紫外汞灯发出的紫外光补调制成脉冲激励光,通过光纤传输激发探头处的荧光材料产生荧光,通过测量两个峰值荧光信号的值得到输出与温度的关系,温度测量误差小于0.5℃。实验结果表明,文具该测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光源不稳定及测量通道中光强度化对测量 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光纤比色测温传感器的原理及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辐射测温中比色测量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燃气轮机工作温度测量的新型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论述了运用比色测量法可全面克服系统中的光路振动、解决光纤温度传感器中的不稳定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温度精度和稳定性;给出了用比色法光纤温度测量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含氟聚酰亚胺高分子光波导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光通信用含氟聚酰亚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讨论,报告了材料制备、膜厚控制、折射率控制以及光波导制备技术等方面的实验结果.实测了含氟聚酰亚胺薄膜的温度特性和色散特性,并给出了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该文全面地讨论了径向轴对称激光等离子体的物理参量的测量原理。提出了应用马赫-曾德尔激光干涉装置测量光学薄膜表面激光等离子体折射率分布的方法。以等离子体折射率作为突破口,依据等离子体形成机制、逆轫致吸收、Saha方程、等离子体状态方程和Gladston-Dale公式等,建立了一套诊断等离子体参量,包括温度、密度、压力、电离度、电子密度、吸收系数和光学厚度等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大型变压器内部温度场精确测量的需求,为提升传统光纤测温的感知范围与测量精度,设计了一种光纤复合式变压器绕组测温方案,对于绕组与光纤之间各个部件的热量传递进行了建模,并采用有限元法对光纤测量的精度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理论对比分析可知,根据所建立的热路模型由光纤测量温度可反推绕组附近绝缘纸等部件的精确温度,误差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一步提升了光纤测温的准确度与感知范围。  相似文献   

19.
姜松斌  兰海滨  胡芬  卢艳 《科技信息》2011,(17):I0021-I0022,I0025
针对传统测温方法对变压器绕组温度监测效果不很理想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光纤光栅的变压器绕组温度监测系统,分析了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并对监测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利用搭建的试验光路,对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纤光栅作为温度检测器件,能够对变压器绕组温度进行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20.
冯驰  苏海燕  高广凤  陈瑞滨 《应用科技》2009,36(7):33-36,46
介绍了基于黑体辐射式测温原理的光纤高温计.比色测温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金属辐射率对测温精度的影响,使得测量结果更加接近物体真实温度.基于比色法的涡轮叶片辐射式光纤高温计能够提高燃气轮机内部温度测量的精度和测温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