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芳  薛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138-138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直被人们关注着。太行地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作为当地民俗生活的物质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必然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而太行地域周边环境的研究必然为我们揭示地方建筑特色产生的渊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传统民居装饰对古建的研究和修复、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对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对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晓琳  梁明 《科技信息》2010,(17):I0167-I0167
芙蓉街是济南惟一一条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古商业街,可以说芙蓉街体现了济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芙蓉街充满了商业活力。从前,这里就是济南府最繁华的地方,商贾云集,多有豪门大院。魏家庄的近代民居建造于清末、民国年间。1904年济南开埠之后,商埠用地逐渐外扩,魏家庄地区也很快成为繁荣的商业区,外来文化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在这个街区呈现出明显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的混杂,魏家庄一带的沿街铺面,基本都是以西洋的风格为主,中西混杂的形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传统聚落对宁波新农村住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寻宁波民居聚落在利用环境、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分析现代聚落变迁的原因和传统聚落继承的基本原则;提出要对民居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给古老民居以新生,必须做到历史与现代兼容,时间和空间关联,建筑以人为本,努力创造富有宁波地域特色的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建筑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脉络,从而更直观的展现民族文化本质。本文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地域性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脉络进行浅析,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民居建筑,重点包括了村寨院落和居住建筑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现象,分析了彝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成因、彝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彝族民居的色彩搭配特色,最后从空间形态和美学价值上认知当今彝族村寨中的建筑。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倡导,应用在设计中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西藏民居的基本布局与住房分配、民居装饰、民居修建与礼仪以及民居的类型四个方面论述了西藏传统居住习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在论述过程中,借助西藏古今居住习俗的实例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对西藏传统的居住习俗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州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的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从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研究表明: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山西的地理条件复杂,造就了山西的传统民居也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方面介绍了山西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同时也弥补了对山西传统民居在地理环境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意义、民居研究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成就、民居研究的现状,包括民居研究与社会、文化、哲理思想的结合,与形态、环境的结合,与营造、设计法的结合以及与保护、改造、发展的结合。论文最后着重提出了两点展望,一是抢救民居遗产和加强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二是深入进行民居理论的研究,从而使民居研究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科学合理地保护山地传统民居,弘扬民居文化,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法】初步构建了由建筑环境、建筑群和建筑单体构成的理论系统;确立了个体、关系、重点和整体的识别原则;确定了位置、类型、结构和图形的识别方法,明确了信息识别的排序步骤。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龙塘村为例,对山地传统民居建筑景观信息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了民居建筑景观信息中所体现的特色地域文化。【结论】该研究思路与方法能够进一步促进传统民居建筑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利于城乡统筹规划、民居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建筑景观信息;景观信息识别
  相似文献   

13.
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杜氏村落,从功能定位、美学追求、发展趋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化指向等方面对农村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农村当代与传统民居建筑不同的文化蕴涵、美学品格和功能追求,并对农村民居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借鉴传统人文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既具有民族区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民间建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会理县是川滇地区有名的文化古城,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津,城内的民居,不仅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研究会理古城风貌特色的基础上,为"南丝绸之路的古建筑研究"提出了会理县古城保护与建设的思路,在发展过程中,注意结合自身优势,在保护民居的前提下,推进主体多元化,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居作为极富有地域特色的选题需要系统、全面地进行档案编纂和整理,以此丰富地方档案建构的内容特色.编纂传统民居档案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档案的编纂主要从民居的分类、历史介绍、测绘和摄影几个方面入手.传统民居档案的公布作为源于大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编纂成果,有益于体现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关中民居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求关中民居从历史传统中走出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方法 运用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以及文字释义等方法多角度研究.结果 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但是面对其衰败的现实,应保有地域文化特色,并从内部空间、设施与外部空间等方面入手,改变狭小的厦房、封闭的外观等与现代生活不适之处.结论 立足建筑现代化,传承地域特色,材料更替、空间变化和设施改进是主要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城市发展在继承与改造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城市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关系。用科学的、人文的角度来评价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引导在现代城市形象设计中应当融入特有的地域文化,让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为我们现代城市设计提供养分和智慧,使我们的城市设计在不丧失特色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迎来一个村镇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和正在营建大量的村镇建筑。为了避免重犯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弊病,如千篇一律、呆板沉闷、环境欠佳等,村镇建设应充分发挥传统民居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以利于兴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良好的新式民居。本文以云南永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传统民居与当地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适应关系,及传统民居在跨气候带迁移后与新迁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问题。通过作者在实地所做的搬迁地居住环境的社会调查与实测,对云南永仁县居民跨气候带搬迁后新建民居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阳传统民居的特色以及现状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了河阳传统民居的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和进化更新策略.以探寻一条适合河阳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传统民居的研究 ,其对象是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历史产物 .其目的在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的创新之路 .文中以吴良镛先生的“类四合院”为例子 ,论述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提出 .以类型学理论为依据 ,分析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 .以张永和先生的“清溪坡地住宅群”,以及安藤忠雄先生的“住吉长屋”为实例 ,阐明传统民居“类设计”模式的丰富内涵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