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经过近9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负有盛名、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地学博物馆。博物馆由地球、矿物岩石、宝石、史前生物、国土资源和关怀与鼓舞6个厅组成。其中的宝石厅位于大楼的二楼西厅,面积约300平方米。自2004年7月14日,中国地质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正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关心下,2020年8月,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经省委编办批复同意组建,为省自然资源厅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加挂"贵州省地质资料馆"牌子。2021年,贵州省将"建成省地质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崭新的贵州地质博物馆将以"贵州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按照"一体两翼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贵州资源展示"新平台",科研科普"新基地",文化交流"新名片",  相似文献   

3.
正地质——地球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它,你可以近距离触摸古生物生存的宫殿、领略地球构造的变迁、畅游古生物成长的乐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游历由贵州大学地质博物馆、贵州大学地质实习基地等组成的贵州大学地球科学实验实习基地,感悟地球经历的时代变迁。基地内完整的地层、丰富的岩石类型、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典型的地质构造等记录了数亿年来区域的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有一座地质部所属的地质博物馆是我国规模较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可称是第一流的地质博物馆.早在一九一六年,在现在的地质博物馆近旁的兵马司胡同里,就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地质矿产陈列室.现在这座博物馆是解放后于一九五九年建成的.全馆分矿产资源、地球史、地层古生物、中国矿床、矿物岩石等五个展室.共陈列了各种珍贵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及图表模型近万件,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地质学的各方面知识,内容丰富,规模宏大.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6,(3):25-25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2003年9月由铁道部科学技术馆正式更名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1号。是我国铁路文物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同时也是保护铁路历史遗产、传播铁路科技知识、宣传铁路建设成就的公益性文化场所。目前对外开放的机车车辆陈列厅是该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厅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厅内设有不同道床结构和不同轨枕形式的8条展示线路,可以同时展示80~90台(辆)机车车辆。在陈列厅中,展示了我国铁路不同历史时期众多的机车车辆。其中有中国现存最早的蒸汽机车,以革命领袖命名的著名机车,以及…  相似文献   

6.
地质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和社会的关注,使其成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我国地质类博物馆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游客的知识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游览效果,进而影响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核心层次、完善附加层次及提升扩展层次是地质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构造作用、生物演化、盆地形成等方面探讨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复杂多变的地质作用。认为这种地质作用的形成与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的阶段性与不可逆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地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构造作用机制、生物进化和盆地形成等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旋回式递进变形的特征;地质作用的旋回式递进变形既可受控于内动力地质作用,也可来自于地球之外,但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良地质现象是指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施工和正常使用不利。为了获得更多的水利资源,有时候需要在不良的地基上建设水利工程。但不良地基直接影响着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只有进行可靠的处理后,才能建设水利工程。本文介绍各种不良地质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质博物馆主要对各种自然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地质标本进行收藏,这些标本不仅是大自然的精华,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在收藏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其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还要重点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以使其价值得到延伸与发挥。科普教育力度加深,收藏的地质标本知识便会为更多人所知所了解,这也属于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基于此,相关人员还要对该功能发挥的方式进行探索,对相关方案进行制定。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室是国土资源部1999年批准建立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以我校遥感与GIS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以及地球科学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依托,以“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程地质”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博士点为支撑,是我国在国土资源勘查、环境保护、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1.
地质动力引起岩层移动变异及突变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地质动力的作用下,矿山地下开采正常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将发生变化,甚至会发生突变灾害。本文基于地球动力区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北票台吉矿急倾斜煤层深部开采条件下,煤层地板形变、断层活化、动力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区域应力活动是岩层移动变异和地下动力现象的力源,地下采矿活动为地质动力释放提供了空间条件的观点。文中还讨论了矿山地质动力的作用特征、区划方法和对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本院现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三个本科专业,有3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6个博士培养方向以及10个硕士培养方向。本院海洋地质学科得到“211”工程和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支持,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本院拥有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和马在田教授为带头人的优秀学科梯队,有“长江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2003年获得…  相似文献   

13.
地质作用是在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地质作用的动力对地质作用的过程和规律起着控制的作用。一般把地质作用的动力划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也相应地划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本文从动力系统观点,强调动力乏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将地质作用的动力划分为构造动力系统、水文动力系统、生物动力系统、人类工程动力系统和地外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4.
 古生物学是以化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古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涌现振奋人心的研究进展与新发现。本文回顾了2017年国际古生物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与研究热点,并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界2017年在早期生命、早期后口动物、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古DNA以及演化古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当代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态势与地球科学发展历史及地球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后指出 ,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角度分析 ,2 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将沿三大科学领域转变 :即由研究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向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向转变 ;由向地球系统索取各种自然资源为主 ,向以保护地球系统各种自然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 ;由研究地球系统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向研究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与研究人为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并重的方向转变。从而提出 2 1世纪地球科学可能将沿着理论地球科学、管理地球科学和人为地球科学三大科学研究领域发展 ,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球科学创新体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胡氏贵州龙既有发现者又有命名者。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贵州龙有"迹"可寻,让古生物学蓬勃发展。胡氏贵州龙的发现者胡承志先生(1917.8.23-2018.4.12)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作为中国地质事业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发端、发展的亲身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2~13日,"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为使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球物理测井相关知识,以服务于沉积、构造等地质基础研究和地质找矿,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的开设目的和《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特点,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应该更注重于学生测井实践环节及地质综合解释能力的培养,而应该适当减少测井方法、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知识的讲授,以达到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础地质实验教学是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环节。由于地球科学的特殊性以及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限制,基础地质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随着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实验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机遇。以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地质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为例,系统阐述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实验教学,虚实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同济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系,其前身是1970年创建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82年首批获得海洋地质学专业硕士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批准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汪品先、马在田两位教授同时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海洋地质系更名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1998年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2000年和2001年,相继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更名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5年,科技部批准在原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