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慧春 《科技信息》2013,(4):237-237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名作,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在艺术表现力度上,都称得上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同时它的叙事和语言也使它成为一部经典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有其阶级的特点,主人公盖茨比的"old sport"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西方启蒙文学的开创性文本,"三言"和《十日谈》都不同程度地冲击、动摇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禁锢人性的观念,奠定了人性解放的方向和基调。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两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启蒙的叙事声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外显,着重于肯定人性需要的合理性;后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内隐,着重于展示个体权益的至高无上。本文主要借助于对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婚恋目的、私情的处理原则、难题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其叙事声音的意义生成作用及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总结出猪八戒为世人所熟知的三大特性,剖析其性格特性中所蕴含的显性性格与隐性性格的两面,并与鲁迅笔下的“阿Q”进行比较,试图探讨作者吴承恩与鲁迅对世人的两种不同的劝诫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抗争的歌颂和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是中西文学共同的经典主题。而在表现形式上,西班牙经典小说《堂吉诃德》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三体》体现出了一致性:两部作品都借助回归型人物进行了抗争主题叙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两部作品所要阐发的思想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两部作品的主题与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切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两部作品的解读提供新的角度,更好挖掘出其背后的中西文化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在叙事作品中,三元鼎立的角色模式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以“儿/父/母”三元为核心的父系家庭及建立于其上的男权社会与男权文化,其文化元编码是“三”而不是“二”,这已为许多文化研究所证明。这种文化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对于父权社会的神话等叙事作品的角色构成。三元鼎立模式比二元对立模式有更好的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总结出猪八戒为世人所熟知的三大特性,剖析其性格特性中所蕴含的显性性格与隐性性格的两面,并与鲁迅笔下的“阿Q”进行比较,试图探讨作者吴承恩与鲁迅对世人的两种不同的劝诫方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西方启蒙文学的开创性文本,“三言”和《十日谈》都不同程度地冲击、动摇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禁锢人性的观念,奠定了人性解放的方向和基调。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两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启蒙的叙事声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外显,着重于肯定人性需要的合理性;后者的叙事声音比较内隐,着重于展示个体权益的至高无上。本文主要借助于对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婚恋目的、私情的处理原则、难题的应对方式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其叙事声音的意义生成作用及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是作者深切同情并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中具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有多种美德。她不仅真诚坦荡,而且率性自然,同时还谦虚逊让,林黛玉也应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其特有的内涵,即整体和谐。当这种"和"文化作为一种音乐美学思想在社会中存在的时候,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和形式又有其独特性。这不仅可以从传统音乐中的声乐、器乐中体现,还可以从音乐的整体结构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故事自元稹创作以来,其情节与人物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传播的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对"西厢记"故事变形的影响及其在流传过程中表现出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封燕 《科技咨询导报》2009,(5):227-227,229
作为一位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的性格、生存状态的描写表现了汪曾祺追求健康人性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6.
当代作家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2002年第1期,现有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说历史叙事的复杂性,论述也流于浅近和抽象。在"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潮流的视野中审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以及其叙事的"偶然性"和宿命感等问题,可以探寻作品的意识形态蕴涵及其历史观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人鬼情未了》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其最大亮点便是影片紧凑的结构。"过渡场"和"重点场"是依据影片主题与叙事线索而提出的两个概念,通过对影片"过渡场"与"重点场"的分析,可对电影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阐释是文学接受中一种带有创造性理解的批评方法。文化阐释突出了文学接受主体的地位,肯定了读者历时接受和共时阐释的"创造性背离"或能动性"曲解"权利,读者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进行创作性阐释,赋予文本各种新的意义。古典小说文化阐释的对象,包括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原型、母题以及作品的情感取向、所依持文化现象与意识等;其原则方法有结构性阐释、批评性阐释两大类型。在古典小说接受中,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学术成就大多是不同程度对文化阐释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