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纳米尺度,半导体器件将会呈现出不同于宏观尺度的光学、电学性能,充分利用这些性能可以制备很多具有特殊用途的器件。本书分别介绍了硅纳米晶及其纳米结构在光电器件、电子器件及功能器件等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技术,在超高真空系统中,使用大量氢稀释的硅烷作为反应气体,利用R.F.+D.C.双重功率源激励,通过低温下硅在氢等离子体放电中的化学输运直接淀积纳米硅薄膜,根据对薄膜样品结构的测定及其制备工艺条件,分析讨论了各工艺参数对淀积后薄膜的影响,从而使纳米硅薄膜的制备工艺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氢化钠米硅薄膜的光声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纳米硅薄膜材料从可见光到近红外范围的光声光谱,并与微晶硅和非晶硅材料进行了对比。纳米硅的光吸收系数比后两都高(特别是在1.4~1.9eV之间,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其原因是纳米硅薄膜中大量晶粒对光子的散射、晶粒界面缺陷的吸收及载流子吸收的影响,此外,纳米硅光声谱中Urbach边宽且缓,反映出这种材料很高的无序程度。  相似文献   

4.
硅基纳米体系的研究是在充分利用硅材料所拥有的传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将纳米材料所具备的新特性结合起来,设计出高度集成的硅基纳米器件.为实现这个目标,合适的硅基模板是至关重要因素.近年来多孔硅一直被视为一种很好的制备硅基纳米体系的衬底和自组装模板.在综述多孔硅做模板制备硅基纳米体系和我们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其所面临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氧化多孔硅和纳米硅粒镶嵌氧化硅光致发光机制模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关于纳米硅/氧化硅系统的光致发光(PL)机制,有很多争议.该系统包括氧化多孔硅(PS)和用化学气相沉积、溅射或硅离子注入氧化硅等方法形成的纳米硅粒(NSP)镶嵌氧化硅.提出二种PL竞争机制:量子限制(QC)过程和量子限制-发光中心(QCLC)过程.两个过程中光激发都发生在NSP中,光发射在QC过程是发生在NSP中,而在QCLC过程是发生在与NSP相邻的氧化硅中的发光中心上.对两种过程的几率大小进行比较.哪一过程对PL起主要作用,取决于俘获截面、发光效率、发光中心密度和NSP的尺寸.对于一个有固定的俘获截面、发光效率和LC密度的纳米硅/氧化硅系统,LC密度越高,NSP尺寸越大,越有利于QCLC过程超过QC过程,反之亦然.对于固定的发光中心参数,NSP尺寸有一个临界值,当NSP的最可几尺寸大于临界值,QCLC2过程主导发光,当NSP的最可几尺寸小于临界值时,QC过程主导发光,当NSP大小接近临界值时,Qc与QCLC都要考虑在内.利用这个模型讨论了一些已报导的纳米硅/氧化硅系统PL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内燃机主要应用于工农业等方面的生产,而内燃机设备的故障诊断极其复杂。本文主要研究内燃机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氧化多孔硅的发光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5种光致发光峰位不同的多孔硅,对该系列样品于400℃氧化处理1,2,4,8min和24min.通过研究其光致发光谱、红外吸收谱和瞬态谱,证明氧化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来源于氧化硅中的发光中心.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正当进入21世纪之际,微电子工业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随着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涉及到纳米量级的器件结构,这促使人们去思考一些全新的物理问题。早在80年代初,科学家们先后提出了具有纳米(urn)量级的量子线和量子点新概念。在这些微空间里电子的性质全  相似文献   

9.
纳米晶硅和无定形硅混合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TFD模型和电子的能量分析对纳米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材料的混合物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提高材料导电性能和增加材料韧性的一些基本准则,指出利用纳米级材料有可能设计出轻质、高韧性的实用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技术制备的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是一种具有规则层次结构的硅微米/纳米结构复合体系,具有广谱光吸收和光致发光特性.针对由HF和Fe(NO3)3组成的水热腐蚀溶液体系,研究了溶液组分浓度、腐蚀温度等制备条件对Si-NPA表面硅柱密度及其光致发光性能(PL)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当腐蚀温度、HF(或Fe3 )浓度固定而变化Fe3 (或HF)浓度时,硅柱面密度随HF(或Fe3 )浓度的增加呈指数减小趋势,但样品的PL峰位保持不变;当溶液中Fe3 ,HF浓度固定时,硅柱面密度随腐蚀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减小,同时样品的PL峰位发生蓝移、发光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
智能天线中的波束形成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智能天线能够自适应地跟踪用户信号,抑制干扰,增加通信容量,提高频谱复用率,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智能天线的核心技术之一,波束形成算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着重讨论了智能天线中波束形成的各种算法,根据算法对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把它分为三大类,并对其中比较典型的算法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波束形成算法中的一类比较重要的盲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智能天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改善系统的信噪比。智能天线的自适应波束成形中,有多种不同的自适应波速成形算法,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使用MMSE算法的波束成形器,因为使用MMSE接收机在静态(或者恒参)信道中,MMSE接收机的性能比较好。文中首先简单介绍智能天线技术,然后通过对MMSE算法和MV算法,设定条件进行仿真对比,来阐述MMSE算法的优势和选择它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智能天线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天线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阐述了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对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分类,讨论了各种算法的适用条件和性能,最后分析了智能天线算法分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多频音调制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 DMT-ADSL )系统的时域均衡器( TEQ) ,其 SNR在任意带宽占用情况下都为最大 .在时域和频域中实现这种自适应 TEQ的算法 .用计算机仿真比较了时域算法与频域算法的收敛性 .结果表明 ,两种算法收敛速度比较满意 ,并且频域算法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小的均方误差 ( MSE)偏差 .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一般鲁棒控制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将鲁棒控制器中的部分增益矩阵改为在线调整的自适应增益,使得自适应机构在系统出现大误差时作用、小误差时切除,并在保留了常规鲁棒控制系统的优良品质之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了这类系统的动态品质、提高了鲁棒性.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定理,分析了各变量的有界性,并进行了实时仿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自适应滤波器及其最小均方(LMS)算法,通过计算机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智能电网中家域网的传输控制协议(TCP)性能,提出一种自适应速率控制方法。家域网采用电力线通信(PLC)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具有异构特点。该控制方法利用WLAN的通信机制提高PLC的链路利用率,采用启发式动态规划,通过神经网络训练估计瓶颈链路的容量,根据应用的长期服务质量调整TCP数据包的发送速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滤除PLC信道中冲击噪声的负面影响,其性能优于现有TCP的拥塞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阵元接收信号加权处理,形成天线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可达到抑制干扰、提高接收灵敏度的目的.使用智能天线可以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扩充容量、加大覆盖范围、降低误码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神经网络自校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内模控制,并对其构成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系统研究了一种新的非线性鲁棒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并应用于空天飞行器(ASV)再入飞行的姿态控制律设计.利用模糊系统的一致逼近能力,逼近被控对象中的未知干扰和不确定性因素,并基于Lyapunov方法设计了鲁棒自适应控制律.模糊系统的权值无需调整,仅需根据系统的跟踪误差调节鲁棒自适应控制器中的参数,在线调整的参数仅为2个,从而大大简化了控制器的设计.理论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一致最终有界.利用所提控制算法设计了ASV高超声速飞行姿态的控制系统,仿真的系统响应时间为l.5s,且无超调,这表明该算法对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