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胃癌手术前行CT检查临床分期对判断能否手术及手术预后评价的作用,对46例确诊胃癌的患者术前CT检查,CT诊断的结果与术中观察、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T对进展期胃癌原发灶的诊断准确,转移灶检出灵敏度高,术前TNM分期准确率较高。因此,进展期胃癌的术前CT能够较准确地进行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明确指导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老年与青年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解老年与青年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近7年来在我院肿瘤科经病理学证实的住院肺癌患者,其中符合条件的老年(≥70岁)组188例,青年(≤40岁)组68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分类、临床症状、治疗经过及预后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老年组中女性患者的比例较青年组低,鳞癌类型较高;(2)老年组中胸痛症状的比例较青年组低,而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等合并症多见;(3)老年组中远处转移较多见,临床分期较晚;(4)老年组接受综合治疗方案比例与青年组相仿。结论:老年人肺癌相比于青年人肺癌,以男性、鳞癌比例较高,合并症、远处转移更多见,易误诊和漏诊,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能提高老年人肺癌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确定分期、判断预后和决定辅助治疗的重要指标.结直肠癌血行转移多见于肝脏,yeatman报告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的胆囊胆汁CEA值升高.作者14例标本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检查淋巴结,共得淋巴结579板,平均41.36士17.14枚.6例发生26枚转移淋巴结.同时其中5例术中抽取胆囊胆汁测定CEA值,三例高于血清正常值(15ng/ml),其中一例术后作CT发现肝内可疑转移灶,术后19月作B超发现肝内转移.作者认为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全数、逐个、连续切片检查淋巴结可以增加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从而提高分期;测定结直肠癌病例的胆囊胆汁CEA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的肝转移灶;初步观察,有可能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肝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 胃肠道癌的淋巴结转移是最为重要的预后指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直接关系到TVM分期准确性和术后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获取足够数量手术切除的淋巴结是胃肠道癌病理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我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逐渐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淋巴结取材和制片的方案,不仅可获得小至1mm直径的几乎全部切除的淋巴结,并能制作出良好的淋巴结连续切片,为判断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5.
王鹏 《科技信息》2007,(19):216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此胃癌病人在术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未发现腹膜转移及肝转移.而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发生了腹膜转移、肝转移.因此.有此病人对手术有所担心.经常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手术能不能伤"元气"?手术能不能将癌"切飞了"?人们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所谓"元气"可以理解为机体的免疫力.一个肿瘤在人体内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机体免疫力的限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接受一个手术的打击后.就可能改变机体与肿瘤的比势.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即伤了"元气".而使癌症复发、转移.另一方面.由于术中不注意无瘤操作技术.使癌细胞脱落造成腹膜播种.癌细胞沿血_道、淋巴道扩散成了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所谓"切飞了".大部分外科医生的无菌观念已经形成.而无瘤观念淡薄.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无瘤观念比无菌观念更为重要.因为无菌观念不强造成的是局部感染.可以采用某此措施加以控制.而无瘤观念不强.将造成复发、转移.危及病人的生命.当然.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两者都应高度重视.在实践操作中兼顾两者尚有一定的矛盾.如胃癌手术中应尽快将病变切除.消化道重建在最后进行.可能就会产生无菌的无瘤术的矛盾.下面以胃癌手术为例.谈谈胃癌手术过程中无瘤操作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生存分析,了解影响该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的诊治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确诊710例食管癌病例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家族史、手术记录、术后病理报告随访资料等相关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8.4%、56.9%、27.0%,中位生存期为900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病理形态、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侵犯层次、切缘、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数量、手术方式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侵犯层次、手术方式、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与食管癌预后有关.[结论]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仍较低,临床分期是食管癌术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分期较早的病例术后预后较好,生存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超声波、CT、磁共振成像的运用使腹内器官特别是肝脏、胰腺的影像检查,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尽管这些技术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外科医师在处理消化道恶性肿瘤时仍常常遇到术前与术中诊断不符合的情况,主要是出现肝脏、腹膜转移时.食管、胃贲门、肝脏、胰腺癌的术前准确分期是很有意义的.因在出现癌肿转移时,手术可能并非是最佳的姑息治疗.择期手术前做一次腹腔镜检,将能看到这些转移灶,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细胞核DNA倍体和颈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加深对影响鼻咽癌(NPC)预后因素的认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44例NPC癌细胞核DNA进行检测,发现二倍体肿瘤(DT)10例,近二倍体肿瘤(nDT)17例,非整倍体肿瘤(AT)17例;44例中,颈淋巴结转移35例,经放疗后3年追综观察,鼻咽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24例.将不同DNA倍体的NPC、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PC DNA倍体与转移之颈淋巴结及其大小无关;nDT和AT NPC放疗后3年局部复发比率高于DT NPC;无颈淋巴结转移NPC,放疗后3年局部复发率与有颈淋巴结转移者无差别(P>0.05);与无颈淋巴结转移NPC相比,有颈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后3年更易发生远处转移(P<0.05).结论:NPC DNA 倍体与鼻咽局部预后关系较为密切,而颈部淋巴结情况则与远处转移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9.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指从肿瘤的原发灶或转移灶释放到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CTCs在很多恶性肿瘤中都有研究,但CTCs在卵巢癌中的研究极少受到关注.以前认为卵巢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是经腹膜直接转移,只有1/3病人会发生沿血道的远处转移,因此外周血中的CTCs数量不多.最近研究表明血液播散在卵巢癌的转移中有重要作用,并且血液中CTCs与病人预后相关.而CTCs在卵巢癌中预后诊断价值依赖于CTCs的分离和检测方法.本研究就卵巢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检测方法、CTCs的鉴定分子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腹膜后精准淋巴化疗和系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效果,以期寻找一种更好的淋巴结转移癌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4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保留淋巴功能的恶性肿瘤根治术(术中放置腹膜外化疗管,术后采用精准腹膜后淋巴化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恶性肿瘤根治术(术中盆腹腔淋巴结彻底清扫术),2组患者均按照规范行标准的手术治疗,术中只有淋巴结的处理方式不同,其余手术步骤均相同。观察组于术后2~7 d内视患者恢复情况开始隔日一次经后腹膜留置管注射化疗药物,每3周重复。经密切随访,评估2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PFS)、复发转移情况,下肢淋巴水肿情况、盆腔淋巴液引流量、骨髓抑制情况、切口甲级愈合率及盆腔感染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腹膜后置管化疗的患者盆腔淋巴液引流量、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盆底感染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2组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FS2组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转移。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膜后途径重复给药化疗的疗效,与盆腹腔淋巴结彻底清扫术接近,值得临床借鉴并进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我们对6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诊刮术前用阴道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并与诊刮术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以评估阴道B超检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内膜厚度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分析总结腹膜后Castleman病合并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而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1例急腹症合并腹膜后Castleman病病人临床资料,并针对性探析相关文献。病人术前检查未明确诊断,手术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确诊,未行辅助性治疗。3月后随访复查,病人恢复较好,手术效果较好。腹膜后Castleman病术前诊断困难,尤其是合并急腹症时更加困难。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前充分评估可以为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副损伤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正>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目是确定分期、判断预后和决定辅助治疗的重要根据。 1948年对结、直肠癌Dukes分期修正把C期再分C_1期为局部淋巴结转移,C_2期为局部顶端淋巴结转移;1954年Astler和Coller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再度修正有淋巴结转移的C期中分为C_1期为局部肿瘤侵入肠肌层,C_2期为肿瘤穿透肠壁;1974年Gunderson和Sosin修正Astler/Coller分期增加B_3和C_3,C_3期指有淋巴结转移且肿瘤粘附于或侵犯邻近器官;  相似文献   

14.
MMP-2、MMP-9及其抑制剂在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MMP2、MMP9及其抑制剂的表达与肺癌的生长、转移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45例肺癌组织中MMP2、MMP9及其抑制剂的表达,观察它们与肺癌的生长、TMN分期的关系.结果MMP2、MMP9、TIMP1和TIMP2在45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8%(26/45)、37.78%(17/45)、35.56%(16/45)及51.11%(23/45);它们的表达与肺癌的原发灶范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及平均生存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2、MMP9及其抑制剂的表达与肺癌的TNM分期及平均生存时间关系密切,它们在组织中的高表达是判断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 1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1 临床分期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体检,不放过任何可疑的征象。 判别胸内是否有侵犯?基本检查仍是正侧位胸片,并作常规胸部CT检查,如胸内淋巴结和血管阴影区别有困难,应作MRI检查。(T_3病变84%可由CT诊断来决定,平片仅能发现30%,纵隔淋巴结CT检查66%阳性,常规胸片为38%。) 骨髓穿刺活检:小细胞肺癌的骨髓转移率达11%~47%,常伴有多处器官转移,单纯骨髓转移仅2%~3%,双侧骨穿的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6.
蒲竞  王玉斌  崔兰兰 《甘肃科技》2011,27(17):171-174
胃癌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在迅速增长.MSCT是临床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存在局限性,也难以准确判断有无远处转移灶,而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r tom...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我们对 66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诊刮术前用阴道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 ,并与诊刮术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 ,以评估阴道B超检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内膜厚度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 1995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门诊及住院的绝经后子宫出血、无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 66例。年龄 45~ 72岁 ,平均 (5 7.2 0± 6.86) ,绝经时间 1~ 2 5年 ,平均 (8.40± 2 .5 1)年。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行诊刮术前 1天或当天行阴道B超检查 ,仪器采用德国生产的S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AJCC/ UICC TNM分期公布已 13年 ,国际上已得广泛应用 ,但国内至今未见用引分期文献报道。这种分期也不太严谨 ,未规定淋巴结检查数目和每枚淋巴结切片数。因此 ,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L NM)数目与预后的关系可弥补其不足。方法 :用自制的病理检查规范检查结直肠癌的淋巴结 ,分期采用AJCC/ U ICC TNM系统 ,同时作 Dukes分期 ,比较两种分期。结果 :76例共查淋巴结 3885枚 ,每例平均 5 1.5 2± 2 3.15枚。 4 3例有 L NM,L NM率为 5 6 .5 8%。N1 和 N2 病例 5年生存率有高度显著差别。L NM≥ 10枚和/或顶端、主干血管旁 L NM病例的预后极差。结论 :AJCC/ UICC TNM分期优于 Dukes分期 ;AJCC/ UICCTNM分期也有不足 ;提出一新的结直肠癌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加深对影响鼻咽癌(NPC)预后因素的认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44例NPC癌细胞核DNA进行检测,发现二倍本肿瘤(DT)10例,近二倍体肿瘤(nDT)17例,非整倍体肿瘤(AT)17例;44例中,颈淋巴转移35例,经放疗后3年追踪观察,鼻咽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24例。将不同DNA倍体的NPC、颈淋巴结转移和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PC DNA倍体与转移之颈淋巴结及其大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成效.方法: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研究对象分为基地医院直接就诊组(首诊组)以及网络医院转诊组(转诊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救治时间和临床预后指标.结果:实际纳入病例249例,转诊组139例,首诊组110例.转诊组发病至静脉溶栓、股动脉穿刺、首次再通时间均较首诊组延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转诊组中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例共76例,总体再通率为82.9%,术后3个月非残疾比例为36.8%.转诊组术后非残疾比例低于首诊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死亡率高于首诊组,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卒中急救网络有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