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心身疾病都与生理的机能障碍有关,心身疾病有医学的、器官的症状,它的病因学与心理变量有密切联系.心理生理测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心身疾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特别是焦虑情绪)干扰因素.心理学家马尔曾经指出恐惧(焦虑)的重要性,他认为恐惧经常阻止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在依赖性和焦虑之间的冲突会引起溃疡;愤怒和焦虑之间的冲突会引起高血压;在儿童中因与亲人分离产生的恐惧和哭喊会导致气喘病等等.近代心身医学的研究已科学地证明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中的作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已逐渐被  相似文献   

2.
《奇闻怪事》2013,(5):14-15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现代医学手术中,常有一些令人恐惧的场面,甚至有些人亲眼目睹一场外科手术后,会产生恐惧心理。但这些手术都是通过正常的医学理论实现的,并不会对患者构成负面影响。相比之下,人类历史中不乏疯狂的医学手术,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曾经盛行着各种疯狂、不可思议的医学疗法,其中包括:在头骨上钻孔治疗偏头痛、蜗牛黏液治疗咳嗽、古阿拉伯人将木乃伊尸体碾成粉末作为药物进行外敷和内服使用等。  相似文献   

3.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了人类七个层次的心理需求,并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我们认为这一理论把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的理解引入到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个性心理深处,为探讨艺术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面众恐惧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体验上主要表现为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办事恐惧四个维度.其具体表现在行为实践、人数分布、生理、认知方面.影响大学生面众恐惧产生的原因有:主体因素、生物学因素、认知(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预防可从四方面着手:个人自信心的培养、家庭学校的关怀、实践活动的锻炼、个人情绪的调节.大学生面众恐惧的矫治对策上可借鉴精神动力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5.
神经性尿频的心理机制及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科技信息》2007,(4):226-226
对于神经性尿频,中、西医在临床治疗中都强调了心理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却没有针对其心理机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苦恼。因此,笔者尝试着综合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对神经性尿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提出了一套心理疗法,并通过一个成功的案例初步证实了这一心理机制解释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当中,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场中发生发展的,而这个场是与人的需求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环境,由于需求的作用,心理环境产生了场的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动力的方向朝着心理对象运动。基于勒温的这个理论,心理学家进一步从人的情绪产生、发展与心理状态角度提出,心理动力源泉的本质就是情绪场。情绪场的提出对学校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炎是感染肝炎病毒后引起的难治性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问世,临床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神生活护理,使得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病灶稳定,肝功能恢复正常。慢性肝炎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病情发现的早晚,疾病的程度以及治疗措施得当与否,但病人的精神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疾病的发展受心理  相似文献   

8.
正谈及"恐惧",人们难免会"色变"。尤其是遭受创伤后产生的恐惧,宛如一枚"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撩拨心弦"。为了解决恐惧情绪造成的"连锁反应",目前多采用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等综合策略,以克制恐惧的"反弹"。然而,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的持续性一经中断,  相似文献   

9.
<正>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系关,“《黄帝内经》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肾”的论述.近代医学心理学以大量的研究证明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从而把精神与疾病的关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健康的心理平衡均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是个体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求生的本能,一但失调,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失控.生理上的失控可通过药物治疗来调节.如何调节心理失控已成为护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患者处于陌生、恐怖、抑郁、痛苦之时,护士的一个音调、用词、行为都会引起不同的反响。现就口腔科门诊几种病人的心理护理,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消除侯诊、治疗室的紧张情绪多数病人进入诊室就怀有恐惧、焦虑的心理,一旦坐上治疗椅就会惶惶然如临大难,这种气氛可被病人之间的交谈,医护人员的言语,行为所加强或减弱,因此护主要主动控制诊疗室的气氛,主动与病人交谈,讲解治疗的过程和感觉。在给病人治疗时配合要轻、巧、有条不紊,让病人产生信任及亲切感。二、施局…  相似文献   

11.
黄喜凤  葸宗琴  王聪 《甘肃科技》2010,26(9):157-158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对5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心理特点制定相应护理措施,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干预后的恐惧、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均得到满意改善,对临床治疗起到关键作用;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恐惧和焦虑等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情志,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随着社会的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昔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心理冲突不断增加,由情绪调节不良所致的心身疾病越来越严重,而且情志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尤其是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当今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且感兴趣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医古籍和现代理论的研究,剖析情志失调对健康影响的生理机制、病因和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对情志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进而可以促进临床上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阀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梢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鉴此,语文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防范呢?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医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芸红 《科技潮》2000,(3):106-108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普遍感受到心理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疾病呈上升之势。在此情况下,医学心理学愈来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然而,提到医学心理学,人们却往往只是想到现代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其实,古代中国乃是心理学治疗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策源地。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医心理学,是有待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的一座博大的医学宝藏。  相似文献   

15.
刘丹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39-40,78
脊髓损伤病人受伤后出现的否认、焦虑、抑郁、愤怒、迫切、自卑、依赖、自我调整、适应等不同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疾病治疗的进程和效果。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损伤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非常必要。本文对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进行综述,表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恐怖症治疗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阶段,都或多或少要经历恐惧。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是对客观存在危险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它对正常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对于保存个体有重要意义。但如果这种恐惧情绪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是一种病态,即恐怖症。恐怖症一旦形成,就可能会持续终身,而且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因此及时进行治疗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本文从如何看待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如何看待和治疗心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引领心理学走向积极取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中医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绝经综合征。随机选取门诊30例绝经综合征患者,年龄40-50岁,均排除器质性疾病;其中表现为月经不调伴轻度情绪不良18例;中度情绪不良,伴心悸、潮热、失眠、水肿等症或伴月经不调8例;严重心悸、失眠伴情绪不良4例。均给予中药汤剂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中医辨证用药结合心理干预综合治疗绝经综合征疗效显著,尤其对改善绝经综合征患者的神经症状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赫所提出的思维经济原则是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蕴涵了深厚的还原论思想,并对当时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心理学深受这一原则的影响,并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在本体论上坚持物理主义,在研究途径上遵循自下而上的还原路线,在理论表述上也主张量化的表述。还原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在心理学中是必要的,但也应该看到人类心理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着重从人与自然在现实中的审美建构以及自然美在艺术中的审美表述这一层面,来考察自然美欣赏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感应、同构之使然;二是人类社会矛盾心理之产物;三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深层心理冲动之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