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氨酸产生菌SK—F1—08应用于以酒精糟、白酒糟、碎玉米、啤酒糟等为原料生成的“多菌种混合同态发酵”生物饲料中,在2.5%营养液F协同作用下,该饲料赖氨酸产酸率平均为3.08%,最高可达到4.98%。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培养整肠生菌,结果表明,当维生素H在质量浓度50mg/L时,1菌芽孢形成率为98.5%,11菌芽孢形成率为87.5%,12菌芽孢形成率为88.4%,当矿物质Mn和P在质量浓度5mg/L时,1菌芽孢形成率为92.1%和93.0%,11菌芽孢形成率为83.1%和81.0%,12菌芽孢形成率为87.0%和86.0%,都是对照的2倍以上,1菌在5号培养基中芽孢形成率为94%,是对照的1.24倍,11菌在4号培养基中芽孢形成率为90%,是对照的1.96倍,12菌在3号培养基中芽孢形成为95.0%,是对照的1.9倍。  相似文献   

3.
不同曝气方式SBR短程硝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常温条件下(20~25℃),分别采用间歇曝气SBR(1号)和连续曝气SBR(2号),研究4个不同初始DO质量浓度(0.5~1.0,1.5~2.0,2.5~3.0和3.5~4.0 mg/L)下生活污水的亚硝化。研究结果表明:2个反应器的COD去除效果相差不大;运行50 d后,1号反应器的氨氮去除容积负荷比2号的大,且4个DO质量浓度下亚硝化率均在90%以上,而当2号反应器的DO质量浓度为3.5~4.0 mg/L时,亚硝化率由90%逐渐下降至72.9%,后采用间歇曝气经15 d成功使其亚硝化率恢复至90%。间歇曝气反应器内污泥中亚硝化菌的相对数量比连续曝气反应器的多,硝化菌则比连续曝气反应器的小。间歇曝气在节省能耗的同时可以稳定实现较高的氨氧化速率和亚硝化率,是常温生活污水SBR短程硝化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从竹红菌及竹黑菌、竹黄中提取甘露醇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及竹黑菌(H.SP)竹黄(Shiria bambusicola)系子襄菌纲肉座菌科的竹寄生真菌。其中竹红菌和竹黄是民间用于治疗胃病及风湿关节炎的中药。近几年来对上述真菌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分离到了竹红竹甲素(简称甲素)及其同系物,使用甲素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疤痕疙瘩取得了明显疗效,为我国首创的光化学疗法药物。为了充分利用上述三种真菌资源我们开展了综合利用的研究。 我们从竹红菌及竹黑菌、竹黄中分别分离得到了D—甘露醇,按生药风干重计,获得率依次为4%、0.6%、0.6%。D—甘露醇用于治疗脑水肿、休克、循环虚脱、烫伤烧伤,可作为生化试剂,炸药原料,工业上用于电镀液、电溶及合成树脂等。在竹红菌素药物生产中,D—甘露作为一个付产品获得,是经济可行的。兹将竹红苗、竹黑菌及竹黄中D—甘露醇的分离、鉴定及提取流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因其自身具有高产潜质而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是复杂的数量性状,由许多主/微效基因控制,易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果穗是玉米的主要收获器官,籽粒性状是玉米品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发掘玉米穗部性状和籽粒性状相关QTL对玉米的遗传改良,培育优质高产的玉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白刺包谷(P2)和妻染黄(P13)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52个家系的F2∶3作图群体,选择在两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176个微卫星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单环境的QTL定位与分析.最终定位到了14个QTL,分布在除9号染色体外的其余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4.9%~18.8%.值得注意的是,在6号染色体上的百粒重和穗行数的一致性QTL(qHKW06-1和qERN06-1)与8号染色体上的穗行数QTL(qERN08-1)是本研究中特有的,其中qERN08-1解释了12.4%的表型变异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紫外线诱变的方法获得了抗噬菌体谷氨酸生产菌株.为提高抗噬菌体菌株的产量,作者对谷氨酸生产菌进行了属间融合试验,结果获得了产酸为5.8—6.0%的抗噬菌体谷氨酸生产菌.在适量青霉素存在下可获得99.9%的原生质体。选用最佳条件再生率达20%。在选择培养基上获得融合子,其融合率达1.15×10~(-(?))量级,其中具噬菌体抗性的菌株占22.2%.  相似文献   

7.
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2株具有降解有机磷农药--乐果的细菌,经鉴定1号菌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2号菌为麻疹李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以气相色谱法检测了2种菌对乐果的降解能力,其降解率分别为71.8%和54.9%,对乐果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6 000,7 000 mg/L;以2菌株处理不同浓度乐果污染的土壤,二者均能降低乐果对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在50 mg/kg乐果污染的土壤中,于处理第5、30天采样检测,1号菌乐果降解率分别为55.1%和86%,2号菌为22.9%和73.2%.在150 mg/kg乐果污染的土壤中,于处理第5、30天采样检测,1号菌乐果降解率分别为24.3%和56.5%,2号菌为18.3%和34.8%.处理与对照比较均差异极显著.1号菌降解乐果的效果好于2号菌.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两种常用阳离子染料——半菁类的阳离子桃红FG和二氮半菁类的阳离子艳蓝RL在水溶液和染色废水中的臭氧氧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脱色率可达99%以上;就脱色而言,在水溶液中的臭氧化指数分别为2.67和2.85。其废水的COD_(cr)去除率与废水水质有关,COD_(cr)去除率范围为15—40%。  相似文献   

9.
杨木腐朽及其防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用土壤木块法测定Ⅰ-69杨木(Populus deltoides Bartr.var deltoides cv Lux)的天然耐腐力,试验表明,属于不耐腐朽的树种。在受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crsicolor)和褐腐菌(密粘褶菌Cloeophllum trabeum)腐朽9周后,木材的重量损失率分别为51.72%和71.5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揭示了两种腐朽菌分解木材细胞壁的过程。为提高Ⅰ—69杨的抗腐性,使用6种防腐剂,均有效果,尤其是铜-铬-硼配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产碱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粗毛栓菌4种微生物对内蒙古褐煤进行溶煤实验,探索了煤样粒度、氧化程度、溶煤时间和溶煤方式等因素对溶煤率的影响,并对溶煤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VI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发现,当煤样粒度为0.074~0.125 mm,氧化程度为10 mol/L硝酸浸泡处理48 h,溶煤时间为14 d和以摇瓶培养的方式进行溶煤时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的溶煤率最高,达62.61%.IR分析结果显示,残煤红外光谱图与氧化煤红外光谱图相比,羟基振动峰增强,芳烃结构振动峰减弱;UV-VIS分析结果显示,溶煤产物的主要成分为苯酚衍生物、醛类和醚类化合物;GC-MS分析结果显示,氧化煤经过微生物溶解以后,其结构发生变化,部分溶解为低分子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Sr.菌产生杀线虫活性物质的影响,并经过发酵放大表明,该菌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杀线虫活性。该菌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lL土豆汁(200g/L)中加入20g蔗糖,pH自然。最佳培养条件采用500mL三角瓶装量100mL,接种量2%,170r/min,26℃,培养4d,将发酵滤液稀释为原浓度的1/2,其杀线率达到80%;在5L发酵罐上进行放大试验,发酵(44—52)h,将发酵滤液稀释为原浓度的1/2,其杀线率稳定在95%以上。该活性代谢物热稳定性强,呈水溶性,经分离证实活性组分中包含有机酸类物质。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河北省农田小麦根系上分离出三株联合固氮菌W—43、W—432、W—91。对其细胞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DNA中G+C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W—43菌株为肺炎克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W—432菌株为产气肠杆菌(En-terbacter aerogenes)、W—91菌株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利用这三株菌回接小麦播种,促进其生长发育,改善氮素营养状况,增加生物学产量6.5—11.7%。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在40~160 MPa高压处理前后的形态、 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产物的絮凝活性变化. 结果表明, 高压对复合菌的形态有明显的影响, 对菌的生理生化性质影响较小. 絮凝活性实验表明, 高压作用下, 2号组成菌代谢产物的絮凝活性有明显的压力阈值, 在70 MPa时, 其絮凝率为60.9%, 而复合菌代谢产物的絮凝活性无明显变化, 几种压力下絮凝率皆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t.f菌,FN811931)为研究对象,探讨了Mg~(2+)对其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分析,考察了其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Mg~(2+)质量浓度小于5.0g/L的体系中,培养35h时,p H值从培养初期的2.00左右下降到1.70左右,氧化还原电位从培养初期的390 m V左右上升到600 m V以上,Fe~(2+)氧化率接近100%,细菌生长达到旺盛期;当Mg~(2+)质量浓度超过5.0 g/L时,体系p H值下降速率、氧化还原电位上升速率、Fe~(2+)氧化率、细菌生长速率均降低,且Mg~(2+)质量浓度越大,影响效果越显著.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20.0 g/L镁离子作用下细菌等电点为3.6,高于9K培养基中细菌的等电点2.7,这从宏观上解释了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变化;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Mg~(2+)作用下,细菌细胞壁中的官能团发生了交联作用,导致吸收峰N—H的消失和—OH、—C‖O、—CH3、—CH2、—P‖O、—CN的偏移,致使细胞壁表面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细菌的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钛质搅拌器的充气装置中,进行了二氯化铁溶液常压空气氧化再生三氯化铁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Fe~(2 )浓度、Cu~(2 )浓度、温度、搅拌速度对氧化率有显著的影响,而酸度和氯化钠浓度的影响较小。含 Fe~(2 )54.45克/升、Cu~(2 )10克/升的溶液,在温度80℃、搅拌速度2000转/分、氧化2小时,其氧化率为70.58%,Fe~(2 )的平均氧化速度为19.06克/升·时。含Fe~(2 )146.52克/升、Cu~(2 )10克/升的溶液,在温度80℃、搅拌速度2200转/分、氧化2小时,氧化率为57.73%,Fe~(2 )的平均氧化速度为42.3克/升·时。温度80—50℃时,活化能为1.32千卡/摩尔;50—40℃时为6.06千卡/摩尔。常压空气氧化再生三氯化铁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可使浸出过程和再生过程结合在一起,因而有可能降低浸出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鸡屎藤鲜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鸡屎藤鲜品的挥发油,所得到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共鉴定出27个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冷面积的99.98%,鸡屎藤鲜品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酸(31.14%)、2—甲基—2—丁烯—1—醇(3.32%)、糠醛(7.49%)、3—吱喃甲醇(6.10%)、3—甲硫基丙醛(0.61%)、氧化芳樟醇(8.54%)、反式氧化芳樟醇(10.37%)、芳樟醇(3.93%)、异佛尔酮(1.90%)、5—甲基—6,7—二氢—5(H)—环戊并吡嗪(0.72%)、环氧里哪醇(1.00%)、异冰片(6.35%)、β—葑醇(7.30%)等.  相似文献   

17.
本发明选育出的含TM_1基因的792—16—16和791—4,含有TM_(2a)基因的792—10品系等作亲本杂交,经多代鉴定和选择,育成“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中蔬5号”高抗TMV0、1、2、1.2株系,耐CMV,中试较对照品种增产18.2%,大面积种植增产26%,粉色果,单果重155克,畸形果率0.27%,裂果率0.  相似文献   

18.
投菌法在焦化废水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投菌法用于焦化废水降解的效果,从武钢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8个能以萘或吡啶为惟一碳源的优势菌株,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脱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试验了它们对焦化废水的降解效果。结果是CN3,CN4和DB2对焦化废水的降解率分别33.6%,32.3%和26.4%;在活性污泥中投加优势菌株后,降解率分别达到51.8%,49.1%和38.6%,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降解率提高了16.3%,13.6%和3.3%。研究表明,应用投菌法有利于提高焦化废水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9.
从噻吩合成3-(3-噻吩酮)噻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噻吩作为起始化合物,经溴化、去α—溴、卤素—有机金属锂置换、酰化、羟基加成、氧化等6步反应,制备得到3—(3—噻吩酮)噻吩,总产率20%。3—(3—噻吩酮)噻吩是合成低能隙聚合材料聚合双噻吩芴酮PCDT、氰PCDM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20.
用^211At和^131I标记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砹—211和碘—131标记蛋白质的方法.通过过氧化氢或氯胺T直接氧化制备,使用凝胶色谱从反应产物中分离标记蛋白质,相对法比较放射性计数测定标记产率,过氧化氢适用于~(211)At标记蛋白质,氯胺T有利于~(131)I标记蛋白质.8次实验的结果表明,用过氧化氢氧化标记的~(211)At牛血清白蛋白产率96.4%,氯胺T氧化标记的~(?)I牛血清白蛋白产率66.1%.间接法标记蛋白质,放射性核素~(211)At同对氨基苯甲酸反应获得对—~(211)At—苯甲酸,经乙醚萃取和高效液体色谱分离,然后再偶联到免疫球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此种结合的标记蛋白质在体内稳定,标记率不低于初始~(211)At放射性活度的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