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乡海西是一个小小的渔区,它东邻美丽的胶州湾,背靠一望无际的平原。家乡盛产鲅鱼、对虾、蛤蜊、扇贝等海鲜。因此,在我们的宴桌上少不了以鱼做主料的名吃,“鱼肉饺子”可谓其中最精彩的一吃。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3,(5):12-13
鱼+豆腐作用:味鲜,补钙,可预防多种骨病,如儿童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原理:豆腐含大量钙质,若单吃,其吸收率较低,但与富含维生素D的鱼肉一起吃,对钙的吸收与利用能起更佳效应。猪肝+菠菜作用:防治贫血。原理:猪肝富含叶酸、维生素B12以及铁等造血原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英国的“苏丹红1号”食品安全事件在英国已逐渐平息,而中国国内却因为一次次查出了“涉红”食品,而使媒体和国民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几位食品专家表示,“传统食品的致癌性往往大于‘苏丹红1号’”,我们不应在“苏丹红”事件上过分纠缠,对其他食品安全事件也要给予应有的关注。熏烤、腌制食品大都具有致癌性从2001年起,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在进行“腌制和发酵食品的致突变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中国国内出售的烤鸡、烤鸭(电烤、炭烤等)、熏鱼、叉烧、咸鱼、咸肉(火腿)、腌菜、豆豉、臭豆腐、霉干菜等6种熏烤食…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4,(9):79-80
利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得军曹鱼病原菌3株,确定了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对军曹鱼的致病力,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神经坏死病毒对军曹鱼的致病力。用甲醛灭活全菌作为疫苗,分析了葡聚糖、酵母多糖、LPS和弗氏佐剂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发现LPS是良好的佐剂。将重组的神经坏死病毒的MCP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制备成疫苗,注射接种鱼体,可提高鱼体的免疫保护力和生长率。通过免疫因子测定,感染试验以及生长和营养等因子,研发了1种中草药混合剂和半乳糖作为军曹鱼的免疫增强剂。另外通过对军曹鱼免疫血清抗菌因子、生化指标、酶等测定,以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进行了军曹鱼免疫机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军曹鱼免疫系统的发生发育学,盐度等理化因子对军曹鱼幼鱼免疫系统及免疫应激能力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药食同源理论独具特色,药食同源产业在国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及其标准化文件的缺乏,给药食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困扰。文章介绍了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药食两用植物等重要术语的含义,提出了制定、完善药食同源相关术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独立后印度的国家食品政策受到了西方医学观念的影响。从尊重殖民地本土饮食习惯到将其视作"缺陷"饮食,西方营养医学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奶制品被捧上神坛的同时,作为东方殖民地主要食物的大米却被视作"缺陷病"的致病病因而被一再贬低。甚至圣雄甘地也彻底接纳了上述偏见。西方营养医学鼓吹的"均衡饮食"更成为新政府国家食品政策的指导思想,水稻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以玉米、小麦、牛奶。从而对后殖民时期印度的农业、公共卫生、农村发展等国家政策产生了连带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2):52-52
1项目基本情况 “天津市玫瑰种植与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6年12月由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多方合作成立。中心主要任务包括:玫瑰定向利用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玫瑰产品市场分析和我国玫瑰产业发展规划;玫瑰产品加工技术和功能性产品研发;玫瑰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玫瑰定向培育和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检测与工艺保障技术;玫瑰产业技术信息电子平台的构建与维护。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工作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推动、领导和具体帮助下开展的。特别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三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对我们帮助很大,他们经常参加我们的会议,并及时将其他分委员会的经验、信息带给我们。卫生部也很重视这项工作,卫生部部长也参加了我们的会议,并拨了经费。中华医学会成立专门工作委员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为名词审定工作创造条件。医学科学分科多,范围广,名词量是很大的。现在中华医学会下面有临床、预防、医技基础等方面的60个分支专科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以各专科学会为基础,分别成立审定组来进行的。审定工作还是按原来的做法,分以下几步。一、审定组参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汇编的《国际疾病分类》收集名词,讨论研究后编出初稿,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征求意见。二、小组将汇集的意见加以整理讨论,产生第二稿,送交专科学会常委会审议,审定组再整理编出第三稿。三、与有关学科联系,对涉及两科的名词进行协调。四、召开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名词。最后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在共有35个专科学会成立了名词审定组,陆续开展工作。其中已有呼吸、内分泌、血液、风湿、妇产及耳鼻咽喉6个学科完成了名词审定工作,共审定2112条名词,已作为《医学名词》(第一分册)在今年元月正式公布出版了。此外,还有消化、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结核、神经外科、免疫、口腔、泌尿外科等8个学科共约6千条名词,已经过专科学会常委会审定,预计年底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呼吸、内分泌、血液、风湿、妇产及耳鼻咽喉等6个学科的名词时,对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及个别明显不合理的名词作了研讨,统一了认识,制定了共同遵循的原则。当“科学性”和“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以“科学性”为主。根据这个原则,将“剖腹产”改为“剖宫产”,“梗塞”改为“梗死”,使名词更具科学性,与概念更为贴切。以外国科学家姓氏命名的名词,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按照科学家所属国语音的译法进行审核,例如将“何杰金病”改为“霍奇金病”、“美尼尔病”改为“梅尼埃病”。对一些已有简明意译的名词,且国内已普遍应用者,就采用意译名词,如将“Takayasu arteritis”定为大动脉炎,将“Trousseau sign”及“Chvostek sign”分别定为“低钙束臂征”及“低钙击面征”。英文名词中的“artificial”、“allergic”、“primary”、“idiopathic”、“auto-”、“-genic”及“mechanism”等,既往译法不一,今后一般统一译为“人工的”、“变应性”、“原发性”、“特发性”、“自身”、“源性”及“机制”,“drug-induced”有的译为“药物致”,这次定为“药物性”。对某种特定病,称为某某“病”(disease),如霍奇金病;对一组病则称之为“疾病”(diseases),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某些具有一定共性的系列名词,例如由各种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疾患,根据审定基本词的原则,就不一一列出具体病名,而仅归纳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在实际工作中可在“肺炎”之前冠以分离出来的病原菌的名称。其他如“原发性某某病”、“继发性某某病”、“器质性某某病”、“功能性某某病”等,也都是某些基本名词的派生词,审定时,可仅保留基本名词,不必一一列出许多派生名词。医学科学发展迅速,涉及面越来越广,目前国家教委已设有80多个医学研究生科目。而我们方开展了35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对照衡量,医学名词审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今后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此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名词将不断产生。如何把这些新名词及时审定、补充上来,是项很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审定,必然造成新的混乱,使审定工作陷于被动。但目前对这个问题没有机构来管,只好利用有关系的机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情报所、专业杂志编辑部等。他们接触国内外的学术信息,能够迅速提供新的名词。这些机构分布在全国各地,最好要有个中心单位负责组织。中医名词审定工作尚未研究,看来要暂缓一步。如果要搞,则要请中医学会负责组织。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5,(15):18
我国元朝的《农书》中说,大蒜“夏日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夏天吃蒜不仅可增加营养、改善食欲,还可防治多种疾病。防病:炎热的夏季,是急性菌痢和急性肠炎的好发季节,每日吃几瓣生大蒜,可有效地防止其发生;脑膜炎流行时,经常吃些醋浸大蒜,有助于预防发病  相似文献   

10.
王晓庆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3):F0002-F0002
小龙虾产业是湖北省渔业经济中的重要特色产业,湖北省推出的“楚江红”小龙虾品牌,具有个大、肉多、味美、质量安全的特点而家喻户晓。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良种选育一批量繁殖一健康养殖~加工餐饮一销售出口”的产业链环节。2008年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236万亩,产量18.6万吨,占全国总产的51%;加工出口小龙虾1.3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3%,若加上转口贸易(江苏、浙江投资商在湖北的工厂,以江苏、浙江名义出口),湖北省加工出口量实际占到全国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4,(13):14-14
<正>专家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而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中毒急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真菌性食物中毒湿热的天气为真菌生长产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米、花生、黄豆等粮豆类是真菌喜欢的食物,久置的食物如腐竹、番薯等也  相似文献   

12.
谢江 《中国科技成果》2014,(4):51-51,53
“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实施2009年度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重大科技计划“薯类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紫色薯类加工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项目从加工型专用品种筛选、原料生产、产地设施贮藏技术到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与配套设备、系列应用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了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体系,获得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对甘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领丽人多为中、青年女士,经济条件好、社交活动多、夜生活频繁,可导致身体“透支”,因营养不平衡而影响身体健美。因此,白领女性尤应注意做好日常膳食调理工作。1.健脑饮食:白领女性在工作中由于精神压力较大,易觉疲劳,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因此,要注意健脑饮食。首先,应多食含氨基酸的鱼、奶、蛋等食物。因为氨基酸能保证脑力劳动者的精力充沛,提高思维能力;其次,脑力劳动的白领女性会大量消耗体内的维生素。因此,宜多食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豆类等;再次,适当补充含磷脂的食物如蛋黄、肉、鱼、白菜、大豆和胡萝卜等,一…  相似文献   

14.
疾病的数字化分析精确诊断与安全有效的精确治疗在临床具重要意义,而现代数字化影像设备与相关图像分析软件系统是其重要保证之一,亦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目前全球的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市场主要被关、日、德等少数国家的少数几个跨国公司所垄断,我国相关产业由于研究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低,以致其产品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家973计划项目“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深入开展了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中的理论模型与方法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该项目在医学成像与分析的基础理论模型、低剂量X线断层成像(CT)优质成像、快速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的优质动态成像,三维医学图像分割、临床病灶智能识别等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简要展望了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症”、“征”、“证”从古至今在医学使用上一直存在着某种混乱现象。虽然几经争论,但直至目前为止,只有一个相对趋同的认识,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约定。本次全国科技名词委关于“症”、“征”、“证”的书面和专题研讨很有必要,对于医学术语和名词的规范使用大有益处。一、未能形成统一规范使用的原因(一)文字演化原因与分歧要点分析中国文字主要起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以汉字为例,几千年来随着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不断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对汉字字量的需求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呈递增趋势。这既是语言不断丰富,表达不断复杂的需求所致,也是文献不断增多,文字记载记录需求不断扩大的历史必然。随着人类在劳动与实践中大脑的不断进化,由形象思维、单一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的成分越来越多,人类对文字的涵义理解,组合、使用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字、一词、一句,读音多样化,涵义多样化,组合搭配多样化,使用多样化的趋势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而且随着体力劳动量的不断减小,脑力劳动量的不断增加,对文字的简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而删繁就简,约定俗成的客观需求在汉字改革中就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我国20世纪60年代国家颁布的汉字《简化总表》就是顺应潮流,体现民意的与时俱进的产物。这阶段汉字常用字的字量总体上又呈下降趋势,不过随着世界范围的广泛交流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外来语和新科学字、词的创造与出现则呈局部上升趋势。总之,这种常用汉字的演变过程,正是“症”、“征”、“证”这样的医学名词使用上产生分歧和争议的历史原因之一。例如:1.“症”字目前有两个读音。读做“zhēng”(争音,由古字“癥”简化而来)时,从古至今的中医主流名家著作都特指人体内,主要是腹内生有结块的某种疾患,用于某种相对狭义的疾病。如“癥瘕”、“暴癥”。而读做“zhèng”(郑音)时,中国古代的部分著作以及现代中、西医部分著作常常把它作为“疾病”的广义代称。如:“急症”、“不治之症”。西医学则常用来作为疾病名的后缀使用。如“××神经症”、“肥胖症”。这里面最有争议的就是“症”(zhèng)的涵义能不能等同于“症状”。仔细分析,“症状”是个词组,指疾病的表现和情况,与“病状”的意思相近。其中“症”本身指的是疾病,而“状”才是指表现和情况。二者是搭配关系,原本不应是等同关系。然而,近代中医在使用医古文的简练表达方式时,约定俗成地把“症状”简化为“症”。如“主症”、“兼症”等用法。这可能就是分歧的原因所在。2.“证”字是由繁体字“證”字简化而来。有表明、判定、实据、凭据、客观存在、事实、法则、规律、谏言、谏文等多种涵义。主要在非医学范畴中使用。如“证明”、“证言”、“证据”、“身份证”、“辩证法”等等。西医学只在少数情况下,部分人主张使用这个字。争议主要是“适应症”、“禁忌症”还是“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中医医学理论体系在逐步产生与完善的过程中,由于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因而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证”字的使用,并赋予它特殊的中医学涵义。在对疾病的观察、诊查,诊断、辨析,论述、讨论,处方、用药,非药物施治等诸多方面都特别重视和研究所以是这样或所以应该这样做的依据,因而就有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理论,“六经、八纲、脏腑、六气、卫气营血、三焦、经络”等辨证方法和体系,“病证名”与“证型”诊断名称,“主证”与“兼证”的判断与分析等等许多丰富的中医学概念。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对“证候”的理解上。“证”等不等于“证候”?仔细分析,“证候”和前述“症状”同理,也是一个词组。“证”中医学有两个主要涵义:(1)通过“四诊”获得的有关诊治对象的中医诊治所必需的实据或依据。例如,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阴性和阳性的体征和症状以及作为现代中医“四诊”延长后可用来做出中医判断的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或结论。(2)通过“四诊”(包括延长的“四诊”内容)及对诊治对象、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对中医施治有指导意义的中医概念的结论。总之,中医“证”的概念也不应该脱离凭据、依据、法则、结论等原本涵义范畴,只不过特指医学上的依据和结论罢了。而“候”这里则是指情况、现象、状态。特别是病情变化中的情况和现象。“证候”作为中医名词可以解释为:有关诊查对象的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实据或结论正在变化中的情况、现象和目前状态。3.“征”字由繁体“徵”字简化而来。有两个读音(1)zhǐ(指音),专用于古代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2)zhēng(争音),有远行(征途),武力制裁(征讨)、用力制服(征服)、召集或收用(征兵、征税)、寻求(征稿)、证明、验证(有物可征)、现象、迹象(特征、征兆)等多种涵义和用途。与目前医学有关的主要是源于现象、迹象、证明、验证等涵义而出现的“体征”、“指征”、“征象”、“综合征”等用法。这些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西医学名词和术语。中医从古至今在医学著作中很少使用以“征”字组合的医学名词和术语。以往在医学界有争议的主要是在疾病命名和翻译中是使用“综合征”还是“综合症”等问题。仔细分析,西医学各种“综合征”大多指或病因尚不明确;或病因比较复杂;或涉及多系统原因;或表现为多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而又具有某种共同的临床特征、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疾病。对这类疾病使用含意比较宽,伴有不确定和多变意味的“征”字,显然比使用涵义相对比较窄、又所指比较明确的“症”字要更适合。目前,我们看到,在西医学的主流、权威著作中,正是这种已经比较统一的用法。而“症”字则在疾病命名中用于病因相对清楚;病情相对不复杂;病变之初多由于相对单一系统的原因;症状、体征又多相对集中于单一系统的疾病。此时,不再使用“综合”字词,而直接命名为“××症”。(二)古、今文献中字词习惯性、俗约性借用、通用、混用等历史原因中国古代文献在字词的使用中相互借用、混用比较多。当然,有误用、错用的现象。医古文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今人在理解、领会时容易发生争议。例如:中国古代在医学中使用“證”字,而非医学中使用“証”字。二者涵义原本不同。但至近代,二者俗约通用起来,至现代更简化为一个“证”字。又如:古代一个“證”字,常通用于“症状”、“病症”、“证候”、“证型”等现代中医概念之间,不仔细辨析就不明白具体所指。再如:清·唐容川的《血症论》,“血症”二字到底应理解为“有关血的病症”还是“有关血的病证”就一直有不同观点。再看现今中医著作中有关“主症、兼症”,“主证”、“兼证”的混用都不难从中找出历史原因。(三)各种字典、词典解释不同造成的原因各种字典、词典由于编撰时间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编撰人的知识结构不同,引证的文献不同等诸多原因,自然对字词形成不同的解释。1.症:读做zhēng(争音)的解释基本一致。读做zhèng(郑音)的《辞源》:“病之徵验也,古皆作證,”“症候:病情、病象。”《现代汉语词典》:“症(證):疾病。”《新华词典》:“症:疾病。”《新华字典》:“症:病。症候。”《简明中医辞典》:“症因脉治:先辨证候,以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法。”《辞海》:“症:疾病的症候情况。”2.征:非医学类字典、词典一般都没有关于“征”字的医学方面的解释,这是由于中医从古至今极少在医学名词和术语中使用“征”字。在各种医学或英汉医学辞典中则有“综合征”的词条,极少见“综合证”或“综合症”的用法及解释。《辞海》中有“体征”的词条。3.证: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曾用“證”而不用“証”。《说文解字》:“證,告也。”“証,谏也。”《辞源》:“證:病况。通症。”《说文解字注》:“今俗以証为證验字,遂改。”《辞海》中有“证候”、“适应证”、“禁忌证”等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证(證),症(證)并排。《新华字典》“证(證):中医对病人若干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简明中医辞典》:“证候分类:在‘四诊’的基础上,把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一种方法。”以上列出的部分字、词典关于“症”、“征”、“证”的解释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不同。如果查遍所有字、词典恐怕说法更多。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越离我们现今时代近的字、词典,相关的解释说法越与目前医学界趋同的看法接近。可见,当我们一旦形成统一、规范的使用约定,最新版的字、词典就可能会采用。(四)中西医学体系不同造成的原因中西医学由于文化背景、文字表达、思维逻辑、医学理念、研究方法、实践方式、诊查手段、治疗工具及处理用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各自发展成为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在医学名词和术语的使用上自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证”,西医学没有明确的概念,因而很少有人主张使用。而中医学则有从古至今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名词和术语中不能不使用,不可或缺。又如:“征”,西医学在使用中概念比较清楚,用法也比较趋同。而中医学则从古至今极少有人使用,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的中医学概念。再如:“症”,中西医目前都在使用,但概念除了对“症状”“病症”的理解相对一致外,其他概念又不相同。读zhēng(争音)的,中医用,西医不用。读zhèng(郑音)的,西医常用来对疾病命名,如“××症”;而中医的命名则常常是“××证”。西医常常使用“症候群”的概念,而中医则用“证候”的概念。虽然古文献中也有过“症候”的提法,但那大多见于非医学著作和非经典著作,现今中医界极少有人主张这样使用。其实,中、西医都不是在“症”、“征”、“证”的概念上有意制造分歧,而确实是由于体系不同,不这样做不能指导各自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五)其他原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尚有外来词、西语翻译的原因,外行使用内行字词术语不当的原因,学派不同的原因,学术理论与学术思想不同的原因,笔误与误解的原因,刊印错误的原因,中西汇通与中西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概念的交通与融合的原因等等。认真分析这些原因,开展相关的讨论,有助于理清思路,达成共识。二、目前可行的解决办法(一)通过刊物发表文章的形式,查找原因,摆明观点,开展讨论,初步理清思路。(二)组织中西医相关专家,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在前期讨论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一个初步统一的有关“症”、“征”、“证”规范使用的行内约定。提约定不提界定是因为:①学术之争提约定容易达成共识被接受,而提界定就容易争论不休,一时难下定论;②约定是求大同、存小异的产物,经过时间和学术发展的考验后,可改为界定,或根据大多数专家的意见重新约定,而界定的回旋余地小;③约定一般不会影响今后与此相关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界定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争鸣的开展。(三)将形成的“试行”行业约定草案下发全国各大医学机构,广泛听取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四)再次召开相关人员专题研讨会后定稿对外公布“试行”意见。三、“症”、“征”、“证”医学用法的约定(一)中医学在行业名词术语中使用“症”和“证”,避免使用“征”。西医学在行业名词术语上使用“症”和“征”,避免使用“证”。在中西医结合的学术著作、文章、病案、处方等文字工作中,按各自医学体系的行业概念,分别使用这三个字,避免随意乱用。(二)症1.中医学的概念与使用(1)症zhēng(争音)特指人体腹内形成结块的某种狭义疾病。有形,坚硬不移,痛有定处,在气血痰食辨证中可属血病,也可属气病,但多属血病。如:暴症、食症、症瘕。建议:①恢复繁体字“癥”的使用,以免因读音不同而引起对上述病名的误解。②在《简化字总表》重新修订时把zhēng(争音)的“症”字修改为“”字。(2)症zhèng(郑音)①广义疾病泛称。如:病症、急症。②“症状”的医古文简达词(字)。如主症、兼症。不含切诊及部分望诊(如舌诊)、闻诊等中医特有检查内容及实验室检查、检验的结果。2.西医学的概念与使用症zhèng(郑音),疾病的泛称。如:合并症、并发症、适应症、禁忌症。用于非综合类疾病的命名。如:××神经症、肥胖症等。其他词组如:病症、症状、症候群等。(三)征西医学的概念为:疾病的可作为诊治依据的表现与情况。使用如:体征、指征。用于病因复杂或不明,由于多系统原因或表现为多系统症状、体征、阳性检查结果,且具有某种共同临床特征、特点的疾病命名。如:××综合征。(四)证中医学的概念主要有二:1.通过“四诊”获得的有关诊治对象的中医诊治所必需的实据或依据。使用如:主证、兼证、次证、证候等。2.通过“四诊”以及对诊治对象病因、病机、病性、病位、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对中医施治有指导意义的中医概念的结论。使用于证型诊断。如:寒证、阳证、实证、里证、少阳证、卫分证等。使用于病证名诊断,如:郁证、痉证、痹证、汗证等。使用于辨析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若把上述两个概念综合起来使用,则如:辨证论治、辨证施治、辨证分析、辨证养生、辨证施护等。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更是十分活跃的领域,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新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又会进一步加速学科发展。现行的学科分类不能如实记录和反映医学发展的现状。
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现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1993年7月1日施行的“学科分类与编码”的国家标准,从酝酿、起草到成文发布,距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这期间,正值“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各种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人类近30年积累的科学知识,占人类两千多年来所有知识积累总和的90%。近30多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有学者考证,整个科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分化出2910个单一学科,而在短短的近100年间,交叉学科涌现了2581个。目前,单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总数约有5491个,交叉学科已经占了总数的46.58%。交叉学科的发展令人惊讶,发人深思。医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态,现行的学科分类,沿用传统的观念,分类较为机械,给学科发展留有的空间不大,明显地看出它已不能及时记录和如实反映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学科分类的修订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发展。当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综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直接影响和迅速渗透到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从单一因素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从人们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因素、多方面去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更为全面、切合实际地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提高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水平和寻找威胁人类自己身心健康因素的能力,为我们探索人类自身拓宽了空间和思路。这是人类对自身健康认识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促进了医学的全面发展。新医学模式被人们接受并迅速得以应用,使与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过程密切相关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形成了更全面、综合的医学新观念和健康新理念,医疗、科研、预防和保健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学科涌现。从地理、经济、环境、行为、心理及社会等多因素,探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找出有效干预措施和预防疾病的手段,促使了多学科的协作和不同学科的融合,新的、交叉和边缘学科应运而生,不断涌现,从而带动了多学科、跨行业的合作,共同研究人类健康问题。从外科临床治疗的效果出发,对危重病人的生命支持是医疗的重点,要求医生必需掌握大量的内科知识与外科知识,合理运用内科学、免疫学、细菌学、药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危重病人进行综合治疗,因此出现了“危重外科学”。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迅猛发展,给基础医学研究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推动了医学的深入发展,是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的一场革命,由此也派生出了一些新的学科,如分子肿瘤学、分子流行病学等。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和发展,为人类从分子水平研究和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提供了条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生物学研究推向分子水平,使各个领域在分子水平上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用大家都懂的“共同语言”把各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进步改变了医学研究的格局和观念,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病、基因病、构象病和信息病等概念相继提出。由于泌尿外科学的发展,男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随着内涵的不断扩大,烧伤外科学如今称之为创伤外科学;肿瘤外科学、危重外科学也是随着近些年临床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应运而生。目前,周围神经以及骨髓都与骨科疾病有关,周围神经分类划在神经外科学已显不妥,应为骨科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内外出现了“骨神经外科学”。急救医学的概念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现状要求,急诊医学取而代之;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出现了全科医学,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共同发展的趋势。医学伦理学是近年来在医学、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类、伦理、法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速度也很快。许多国家已经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涉及人体医学研究的审查的决定性步骤。1998年11月,我国卫生部宣告成立了“卫生部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把伦理学审查作为我国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必需的程序。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已经揭示了中医虚症的本质等许多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本质都是细胞内基因诱生性表达产生的细胞因子,现代医学新知识应用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生命科学世纪,新学科将有大发展。科学界公认,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的世纪,脑科学将成为十分重要的重点学科。脑科学在新的医学模式中,是衔接生物与心理、社会的重要中介性桥梁,是认识人脑,进一步了解人类以及改善人脑的重要的基础科学。各国都在加强对人脑的研究。有学者肯定地说,21世纪对脑的研究将在生命科学中处于发展的前沿。脑科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生命科学中医学研究所攻克的最后堡垒。神经系统是人体最复杂的系统,表达的基因数量最多,细胞数量及种类最多,其发育过程甚为复杂。作为神经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脑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世间任何事物所不可替代的。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基因组医学”时代。人们将在破译“天书”之后逐步揭开人类生、长、育、老、病、亡及进化和脑功能的奥秘,并推动21世纪的生物医学和制药工业的前进。生命科学的21世纪中,分子医学将成为主导,这是全世界不容置疑的共识。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必将更紧密地与其他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理论医学等相结合,实现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整合,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组织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研究和开发修复、改善损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老鼠的背上长出人的耳郭,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组织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将是21世纪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从以上医学科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几个侧面,反映出医学科学发展确有超前于现行学科分类的地方,学科分类应适时地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17.
正获取和提高利润一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核心命题,但对于“超额利润从何而来”的认知却一直在更新。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  相似文献   

18.
古代印度眼科概要及其对中国影响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阿输吠陀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妙闻集》的“补遗篇”中,有眼科专论19章,是了解古代和印度眼科学概貌的主要文献,该文据此对印度眼科的理论学说、疾病认识、治疗方法等给出较全面的介绍并在研究中指出较全面的介绍,并在研究中指出,这19章的内容亦有成立先后,来源不同的迹象,可知为综合各家之说的集成之作。在此基础上,复将中印两种医学体系的眼科从内容上进行比较,而知中医眼科最重要的理论--“五轮”之说,及针、烙、钩  相似文献   

19.
以“禁忌证”“禁忌症”“适应证”“适应症”“综合征”“综合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经过计量分析发现,“禁忌证”“禁忌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适应证”“适应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学科,“综合征”“综合症”主要分布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妇产科学等学科。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应明辨“症”“证”“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疯牛”(mad cow)——你震惊了世界近年来,舆论界连续报道了“疯牛”病给英国政府带来的经济打击。欧盟设置了许多经济壁垒以抵制英国牛肉进入相关国家;英国在采取相应的经济对策的同时对国内的疯牛进行了大肆宰杀。据估计,自90年代中叶至今已有数十万头牛死于该病。为了防止此病的蔓延,英国政府属下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在爱丁堡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对此病进行攻关研究,重点监控该病向人类的传播[1-8]。“疯牛”——你从哪里来该病多引起海绵状脑病,在动物界最常见的是羊搔痒病(scrapie in sheep and goat),此外还有貂传染性脑病、鹿慢性消耗性疾病、猫及牛海绵状脑病等[9-10]。人类有许多疾病也与毒直接相关,如新几内亚福雷族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格斯特曼病(Gerstmann-Sttaussler-Scheinker disease)、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甚至早老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在脑组织的病理切片上也有相似的表现[11,12]。病(prion disease)可能将被理解为一组蛋白质构象异常所致疾病的总称。蛋白有正常的细胞型(cellular PrP),又有致病的瘙痒型(scrapie PrP),二者属同基异型(isoform),后者(多β片层)是致病型,由前者(多α螺旋)变构而来[13,14]。该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瘙痒型能耐蛋白酶水解,故似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种内、与种间(种间屏障小者)传播与感染,并能诱导细胞型转化、倍增;毒可以将突变体经基因进行垂直遗传,故而所致的某些疾病可呈家族性分布;也有散发病例的出现,推测可能在DNA或mRNA水平出现了错误导致对应蛋白质呈瘙痒型。“疯牛”——你将走向何方毒已从羊那里传到牛,英国已为此牺牲了很多。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从动物界传染到人类不是不可能[15]。种间屏障可以起一定阻挡作用,但从目前了解的致病机理来看,它极可能象20世纪的艾滋病一样将占据整个21世纪。21世纪是脑的世纪,让我们在世纪之交提前向毒宣战。“疯牛”——请远离人类其实,这是一个过分但美好的话,体现着人类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文章结束以前我想就文题予以进一步的解释。由于“疯牛”病的致病因子prion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它的致病机理又完全异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已知病原体,而新闻媒介将其译为矩形蛋白不管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或与其它病原体的对应关系来看有很大差距。既然是一种新病原体,且prion也是创造出来的产品[16],故雨愚人利用汉字有二维构字的特性斗胆造出一个字与prion对应,作为病原体(致病颗粒)则称为毒,意为第一个通过蛋白质变构、倍增致病的因子,与由核酸致病的病毒对应。音(wán)同顽、完,意为所致疾病顽固、严重。强调是朊(蛋白质)的变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