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验证污染减排成效,摸清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针对性地分析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响应机制,对于加强环境管理、削减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脏损伤、功能衰竭及肝癌等疾病是我国重大健康问题,它们的发生发展与肝脏再生重塑及大小调控异常密切相关。针对肝脏发育、再生及大小控制机理的基础研究对于解决上述重大肝脏疾病的临床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发现Hippo信号通路在调控细胞增殖及分化、干细胞命运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Hippo通路的失调可导致肝脏等器官发育和大小异常,严重影响受损组织再生与重塑,或导致肿瘤迅速发生。本项目拟以肝脏为研究对象,聚焦Hippo相关信号网络如何感知器官大小并适时调控细胞生长、分化与死亡以实现器官发育、再生重塑和器官大小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整合基础、临床、药学领域的先进研究技术,拟通过基因编辑、内胚层干细胞肝向分化、肝细胞移植和肝脏重建、肝脏损伤修复等模型、临床病理分析、蛋白结构解析和靶向药物设计等方法,深入探讨该通路失控导致肝脏发育异常、再生重塑障碍、癌症发生的致病机理,并提出靶向干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污染物种类繁多,且具有生物累积性、危害隐蔽性和环境持久性等特征,但目前对其健康风险的认识不足。基于此,归纳了邻苯二甲酸酯、二苯甲酮和新烟碱3类主要新污染物生命早期暴露对神经发育的影响与潜在机制。同时,在单细胞时空多组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新污染物诱导神经发育重编程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全面评估环境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和精准识别疾病起源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急性肝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病死率很高.以往对急性肝衰竭的研究着重在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或药物引起的肝细胞坏死方面.本文以肝脏的氧化应激损伤为重点,以细胞抗氧化应激的重要分子APE/Ref-1为中心,强调氧化应激损伤在肝脏“二次打击”中的重要性.指出急性肝衰竭的机制复杂,可能存在多种衰竭途径,氧化应激有可能是肝脏二次打击的重要因素,从氧化应激损伤角度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下可能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引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莎拉·阿达尔博士和华盛顿大学的约尔·考夫曼博士领导的科研组,研究了接触微粒污染物会对颈动脉产生怎样的影响。颈动脉为头部、颈部和大脑提供富含氧气的血液。他们发现,细微颗粒物(PM2.5)的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的,技术的演化离不开技术生态。本文首先讨论了技术生态的内涵。接着,借鉴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种群生态关系,把技术间的生态关系划分为:竞争、中性、合作、共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的协同演化机制,指出技术的演化不仅是单个技术的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从技术生态的角度研究技术协同演化机制,对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81-82
本项目为应用性研究课题。通过在南疆选点、试点,进行农户跟踪调查和农户案例分析,从土地要素、技术使用外部性、生产经营方式、财政税收、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农户的行为关系出发,运用“持续农户框架”来研究与农户相关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本、实物资本和社会资源等之间的关联作用;揭示了棉花生产、环境退化、农户收入来源/减少贫困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了棉农行为、生产方式、效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探讨了市场投入产出的增加与小型农户的收入变化的势态;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农户行为的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层面配套等方面的政策回应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市第二医院近期收治的肝病患者中,约半数是由于轻信违规广告而使病情加重的。一些“小三阳”、“大三阳”患者拼命追求转阴率,使本来只是携带病毒的肝脏因为各种药物而不堪负荷,最终犯病。为此,二院赵院长总结了肝病患者“5大治疗陷阱”,提醒患者注意防范。陷阱一:“基因疗法”治疗乙肝专家:基因治疗是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校正体内缺陷的致病基因。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免疫损伤肝脏细胞致病,目前还没有发现人类因某个基因缺陷而导致乙型肝炎,所以根本无需用外源基因修正代替人体基因。如果要用人造基因导入体内破坏或阻止乙…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等侧面来间接反映。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包括两者关系的测度和理论阐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及两者间耦合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要在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上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刺效应产生的基础是穴位,穴位是反映和调整脏器功能变化的体表特定部位,对于内脏病变具有诊断和治疗两大功能。穴位由于其所处部位不同,所属的原始体节的功能单位节段不同,形成了与脏器的相对特异性联系,使其在反映和治疗内脏疾病方面具有相对特异性。本课题着重解决穴位与非穴位在感受器水平的差异,探讨穴位的功能特征与靶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及穴位本身在病理情况下,相关活性物质的变化关系,探讨穴位从“沉寂”到“活化”的作用机制,以及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中大气分项目着重研究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和边界层中大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转化进行研究,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及其预警系统的研究,这是本世纪城市环境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研究揭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调控原理,并提出治理方案.城市大气边界层系统观测及城市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和污染物化学过程之间强非线性、强非均匀性及耦合理论预测模型研究,大气与水、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为实施北京"蓝天碧水"环境工程目标提供大气、水、土工程决策与规划,为北京地区污染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进化出多套DNA损伤应答通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而"祸兮福之所倚",特定体细胞基因组的程序性异变又能赋予这些细胞新功能。获得性免疫系统中受体基因多样化是免疫细胞识别各类病原体的分子基础。在免疫T和B细胞发育中,重排酶RAG及脱氨酶AID在受体基因簇起始DNA损伤,这些程序性DNA损伤被易错修复解读为多样化的序列,最终造成受体分子多样化。免疫细胞受体基因多样化过程中,DNA损伤应答蛋白质机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相关免疫疾病诊疗的迫切需求。本项目将聚焦于免疫受体基因簇上程序性DNA损伤的应答通路抉择、空间调控机制以及淋巴瘤发生中基因组不稳定性产生的病理机制,发展癌症基因组染色体易位测序方法,探索在体外培养细胞中重现B细胞受体即抗体多样化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3):49-4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志贺氏菌的功能基因组研究”课题,利用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手段对志贺氏菌属成员的生理和致病机制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增进了我们对志贺氏菌生命过程、致病机制、变异特点以及进化起源和演变过程等多个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外源型指城市对农村的污染转移,目前除了城郊和少数水网密布地区外,尚未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作为主体的内源型污染,又可根据产生来源和污染物性质分为三类: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点源污染和农民聚居点生活污染。这三类污染都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规模的,并且已经在农村造成“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滩涂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中产量大、产值高的重要养殖品种,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贝类产品的质量。该课题选择中国沿海典型的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主产区,通过开展环境特征污染物甄别、污染物浓度限量确定和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类型划分研究,建立了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价方法;以重金属铜、铅、镉参数为切入点,提出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水环境质量、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和我国海水滩涂贝类产品安全限量中镉的限量建议值;从产地环境管理角度,提出了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类型划分技术规范草案。该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产品产前质量安全控制及应急计划标准研究”课题二。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即神经系统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强度以适应外界环境或自身活动变化的动态特性。可塑性贯穿于神经系统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学习记忆、修复再生以及毒品成瘾等[1—5]。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神经元活动依赖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是形成各种生理和病理可塑性的分子基础[6]。其中,神经元活动依赖的CREB(cAMP-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靶基因转录,比如BDNF(脑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基因的表达对于可塑性的维…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复旦大学冯建峰教授与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合作,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为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7月26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这次研究通过对大样本脑影像数据的挖掘,找到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研究者对近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面临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的匮乏,人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时,吕永龙博士就已经开始从事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对策研究。吕永龙是我国著名的环境生态学家,长期从事区域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调控对策、系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