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湘西州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全州消防安全"排雷行动"。整治对象和重点内容为:生产、存储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储罐区,未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古城古镇及传统古村落的木质结构建筑未定期开展电气线路及设备检查,存在违规使用明火  相似文献   

2.
顾卫东  张澍  李晗 《科技资讯》2009,(11):246-247
苏州古城是江南水乡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延续至今。目前,古城仍是苏州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大量的出行集中于此,然而,古城路网的先天不足和难以扩容的缺点制约了古城交通系统的发展。本文旨在从交通拥挤收费的角度探讨如何减轻古城的交通压力,保护古城风貌。  相似文献   

3.
在曼谷远郊北揽府依山傍水、清流缭绕的幽静处,一座名为“古城”的新建郊外博物馆,以其古朴的建筑和丰富的艺术品引吸着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  相似文献   

4.
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是"珍贵的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之一"。探析了影响古城文化遗产的消防安全因素及当前火灾防控措施,提出了提高火灾防控能力的设想,为更深研究和更好地保护平遥古城这一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太谷古城民居院落的门楼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筑形制入手,对前檐柱形式、出檐结构等内容进行分析,揭示了门楼的构造形态,便于对繁杂门楼的梳理与归纳.得出了古城门楼的建筑特色:门楼挂在倒座的外墙上,以倒座做支承,墀头、骑马雀替和正脊等建筑构件凸显地域性建筑特色,且众多差异性门楼体现了建筑群体的韵律感.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学》2016,(1):1174-1180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产品的需求者和最终消费者,对游客特征进行研究能够提高旅游供给的有效性.近年来,平遥古城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出现了双双下降的局面,说明平遥古城的吸引力在变弱.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平遥古城游客的基本特征、行为模式和其对古城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并与发展成熟的丽江古城作对比分析,找出二者差异.研究发现:休闲娱乐设施的不完善是平遥古城客流量减少和旅游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古城旅游环境、进行娱乐设施和休闲场所建设、加强古城旅游宣传力度可改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转变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产品的需求者和最终消费者,对游客特征进行研究能够提高旅游供给的有效性.近年来,平遥古城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出现了双双下降的局面,说明平遥古城的吸引力在变弱.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平遥古城游客的基本特征、行为模式和其对古城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并与发展成熟的丽江古城作对比分析,找出二者差异.研究发现:休闲娱乐设施的不完善是平遥古城客流量减少和旅游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古城旅游环境、进行娱乐设施和休闲场所建设、加强古城旅游宣传力度可改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转变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状况、选址、群体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介绍了碛口古镇建筑的特点,并分析了碛口古镇作为商业中转集镇的独特之处。碛口古镇兴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康乾时期,是当时著名的商贸中心、水陆运输中转中心。在选址与布局方面,碛口古镇具备3方面的特征:1.镇子的走向,使其形成了商业流通的序列;2.镇子的位置,使其获得了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景观;3.村落的布置、院落组织与山形互相呼应,形成较好的街道排水条件。碛口古镇民居形态特征鲜明,为砖窑与木构相结合。砖木结构的窑洞建筑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砖窑外侧加上木构架檐廊,或者在砖窑的顶部加建木构架的房屋。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  相似文献   

9.
古城资源在我国观光型旅游产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古城也受到了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同时,古城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古城的保护尤其重要,它是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许多古城缺乏保护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发展旅游来资助古城保护的路子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选择.以山西省平遥古城为例,分析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探讨古城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怎样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比各种GIS三维可视化方法,利用Arc GIS和Sketch Up等软件设计泉州市历史古城三维建模技术路线,构建地面模型、建筑主体以及周边植被环境等附属物的三维模型,并在Arc Scene场景中实现三维可视化,依据三维模型可用于历史古城规划等应用。结果表明,利用GIS三维建模可以为古城保护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独特的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丽江古城的文化则是由纳西族先民创造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是支撑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更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的重要原因。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丽江的商业化气息日渐浓厚,古城文化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和传承古城文化,可以从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市场监督、培养传承人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旅游业和古城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泉州古城内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为例,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观点,分析近代、当代大规模城市更新中的新旧建筑群体空间关系.通过理论论述与案例比较,指出城市更新大规模的拆建改造方式与街区内部空间关系的割裂对峙,对于古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产生蚕食与破坏的消极作用.建议在古城更新中,进一步研究和吸收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中坊巷格局、院落构成所蕴含的合理成分和空间特质,使古城整体独特的空间肌理和风貌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正>新年伊始,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拱辰楼被大火化为灰烬——火灾毁掉一座楼。一年前,同样是新年之初,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造成古城仓房、金龙、北门3个社区246户受灾——火灾烧遍半座城。而在前年的3月11日,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突发火灾,烧毁民房107间,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这场大火,持续燃烧长达3个小时才被扑灭。多少古城遭遇大火"烤"验?近一年来,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凤凰古城、贵州黔东南多处古老苗寨侗寨发生火灾。据新华社报道,2009年至2014年,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400余起。古建筑保护,最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西递古村落具有典型的皖南民居风貌特征.文章从理性观点出发,以实际调研作为依据,用安居古镇的保护为例,分析西递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归纳对古建筑保护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居研究之贵州青岩古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科技信息》2007,(13):198
青岩镇曾是明清时期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商贸重镇,是贵州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文化古城,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古城的建设,是中国古代文明对城市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其中古城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更具耐人寻味之所在,通过对北京古城建筑色彩应用特点的分析,研究,结合对“色彩与形体”“色彩与权力”“色彩与音乐”等几方面的理解,阐述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魅力,为21世纪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7.
社区营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治理模式,突出强调了社区生命共同体意识、社区参与和社区文化.日本的"町造"、英国的"社区建筑"、美国的"社区设计"和我国台湾地区推行的乡村社区总体营造较早得到施行,并在塑造社区文化、丰富社区生活、凝聚社区共识、创新社区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由于政府及企业的急功近利和规划专家对古城历史文化的不甚了解,古城旅游开发商业化倾向严重,同时原生态居民外迁也导致古城文化出现"空心化"危机.以崇武古城为例,在探析古城旅游开发中社区营造模式的基础上,从营造文化遗产空间载体、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活化古城文化产业、构建社区整体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崇武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选取冬季作为调研季节,对贵州黔中地区青岩古镇民居进行温度数据调查,及进行光环境BIM软件模拟。结果表明:结合实测温度数据以及软件模拟分析,贵州黔中地区青岩古镇民居在房屋保温舒适度方面较好,冬季室内温度为10.5~14.5℃,民居室内保温性能良好;室内空间光量度低或形成局部暗阁,民居光环境并不理想。说明民居保温舒适度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有关;光环境舒适度与房屋进深、门窗洞口大小、门窗洞口数量有关。并总结了两种适合贵州黔中地区的建筑绿色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源”,一方面,古人在村落营造过程从仙居花灯中汲取营养,用花灯造型和图案建造古村落,即古村落建筑以花灯为源;另一方面,在花灯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古村落中的木雕、石雕、鹅卵石镶嵌、刺绣、剪纸等建筑文化生态,同时融合了古村落的民俗风情,古民居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花灯以古村落为源。二者互为源头,如同在同一口井中汲水,成为浑然天成的一体。  相似文献   

20.
受气候与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过度的流域开发,肇庆区域洪涝灾害频仍。在古城规划与营建过程中,防洪排涝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肇庆古城的系统调研及文献研究,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水系规划特征,从古城选址、水系规划、城墙营建、古城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4方面探讨了古城防洪御灾体系的建设。具体适灾措施有:依据对自然地貌及水系特征的规律认识选择城址,利用城市高程进行适应性布局;建设集障水、疏排、蓄滞为一体的城市水系,形成区域海绵系统,科学调配水资源;利用古代工程技术措施,建造有自抗洪能力的城垣墙体结构;注重由政府主导的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结合,从灾前防范管理、灾中抗洪抢险、灾后保障恢复3个环节进行防洪综合管理,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主动防御。古城规划和建设中形成的城水共生的传统生态观念、系统完备的古城防洪排蓄体系、防救并举的防灾工程管理模式,是古城在自然灾害下的适应性体现,对于当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