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实事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及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指导中国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断促进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这些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更为我们科学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井冈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起点。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本刊围绕井冈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约稿一期笔谈,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伟大理论,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其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继续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井冈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起点。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本刊围绕井冈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约稿一期笔谈,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井冈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起点。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本刊围绕井冈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约稿一期笔谈,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必须以中国国情为立足点,必须以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为主线,必须以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为准则,必须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坚持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郑重地提出新老干部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要求,无论对于在职的新老干部,还是对于未来的干部——当代的在校生,都很重要,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的伟大事业就是要靠一代接一代的来完成。老一辈的班,总要新一代去接的。这个接班,是接革命的班,最重要的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一代一代地进行下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这早已是举世公认的真理。但它的获得却是来之不易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曾经历尽艰辛,长期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是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  相似文献   

12.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大众立场。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已被中国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决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其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作为这次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要进一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就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物质载体、网络支撑、各个领域的普及宣传对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做一个具体地历史地考察。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方法,也是军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军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我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身体力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  相似文献   

16.
领导者就是决策者.决策是领导者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和活动内容,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决策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领路导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决策的失误,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失误,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作怪造成的;决策的成功,首先是哲学上的正确,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决策活动的结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担负领导重任的各级领导者,为了有效地履行自已的职责,不领错路,就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决策活动,才能在错综复杂、变化迅速的形势下作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身体力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  相似文献   

1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是我国立国治国的根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而为了保证党的领导的坚强和正确,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我们所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依据的革命政权;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政党。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激烈攻击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科学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实现与时俱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使其真正具有中国的作风、中国的气派,以真正中华民族的形式和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任何时候都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生命力就在于中国化。不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皆然。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