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葛在南方村落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村民赋予了非自然化的想象。人们不再以黄葛的功能来衡量、确定它的意义,而是依靠人的行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使黄葛不断融入村落内部秩序之中,并把内部的地方性知识与它关联起来。黄葛便成为村落社会中的“社会物”,在很多方面也是一种关于规范、习惯、信仰、崇拜、家族、纠纷、集体会议等方面为背景和特色。事实上,黄葛是诸事项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几个自然村的调查,随着劳动力外出,村落空心化表现为村落社会网络的断裂,特别是村落中强社会网络断裂的可能性更大,中青年社会网络、男性社会网络的断裂更为明显。空心化虽然与农民外出选择的机会成本有关系,但同时也与社会身份选择有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而言,尤其是如此。这对当前空心化村落社会网络的恢复和重建思路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重申村落的价值,表面上是在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历史中,村落始终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载体。在当下拯救村落危机的进程中,社会记忆具有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能力。重温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不仅是乡土重建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4.
地处江西吉安的钓源古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居村落,该文在对钓源考察的基础上,从村落选址、历史沿革、街巷院落、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出发,对其村落形态、建筑特点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展现了钓源及其民居建筑的精良,祠堂丰富的文化内涵,雕饰的精美以及遗迹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可揭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潮汕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从建筑、形态布局、文化信仰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结果表明:潮汕传统村落主要是以单姓图腾形成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中轴对称,聚集性、向心性突出;在形态基因上形成列式、组团式、集中式、厝包式、围合式5种空间形态布局类型;重宗法制度、信朴素自然观、多元信仰崇拜是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基本特征。研究以期为区域传统村落规划、人居环境建设,村落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其巨大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衰减,承载孝文化的载体却可能在其间丧失,以致影响孝文化的传承。通过农村社区日常生活的环境视角发现,孝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于传统物质载体发生一定变化,但孝文化以顽强的遗传力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如家堂代替了家谱,上坟替代了祠堂和宗庙。从精神层面上看,孝意识通过文艺活动、祝寿、婚礼和葬礼等形式留存于日常习惯。即使如此人们也应该看到:孝文化的传承是有条件的,村落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氛围是重要的孝文化传承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消失,孝文化的传承将面临丧失危险。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上游山区选择影响生态环境的“哨口”地区,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落及其检评指标体系,经济、技术支撑和政策保证体系,是一项带动水系流域山区经济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重建长江上游良好生态环境的全局性重要基础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同族村落即宗族村落对韩国和越南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探讨。韩国的事例村落,是位于忠清南道唐津郡的名为桃李里的南氏村落。越南的事例村落是位于河内市农村地区慈廉郡的名为大姥的阮贵(Nguyen Quy)氏村落。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与韩国的宗族村落相比,越南的宗族村落居住着更多的姓氏,其地缘共同体的特质更为突出,但还是能发现许多与韩国宗族村落明显相似的特征。越南的事例村落和韩国的事例村落都举行不迁之位祭祀,而却都很好地保存着祠堂、宗家、碑石和墓地等。由不迁之位祭祀可知,在两个事例之中,越南事例的不迁之位的规模更大且更为华丽。不仅还保存着祭田,族谱也珍藏得很好,而且还在不断进行新的修编。  相似文献   

10.
在解决三维建模的问题时,对于一类特殊的组合体,利用其二维工程图中的两个视图,通过布尔"交集"运算,可以实现其三维模型的快速重建。这种方法并不要求我们从三维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从二维的角度去判断与编辑,然后实施三维建模。为三维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为实现此类组合体的三维模型自动重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反思摹仿论的时候,人们趣来越多谈及审美虚构。但“现实”也是一种虚构,一种文本。这样,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就主要不是摹仿而是文本间性,本文主要从文本间性分析审美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1个2×2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不同种族被试对面孔记忆及记忆程度判断中的本族效应,以了解面孔记忆中本族效应的普遍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无论是中国被试还是德国被试在面孔记忆和记忆程度判断中都出现了本族效应,这说明本族效应稳定地存在于不同族群被试的面孔图片学习中,具有跨种族的稳定性;被试面孔记忆与记忆程度判断等级中均出现了本族效应,这表明本族效应既影响客体水平的面孔记忆加工过程,也影响记忆元认知监测判断,本族效应在面孔信息的认知加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种族被试的面孔图片记忆监测准确性未出现本族效应,这表明相对于记忆程度判断信心而言,记忆程度判断准确性反映的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作为我国第一批古村落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具有美妙的乡村田园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从区位条件、村落设计、民居建筑、牌坊祠堂、水口园林、乡土文化等角度,分析西递、宏村旅游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4.
岭南水乡村落中的节点空间主要有以桥、祠堂(庙宇)等为主要元素形成的滨水节点空间与离岸街巷扩充形成的离岸节点空间.当这些元素同时出现的时候,所组合而成的节点空间便是居民社交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徽州村落建筑的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都蕴含着深邃的风水文化。绩溪县龙川村的风水设计和祠堂建筑,体现了村落建筑中的风水文化,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经”、“传”的关系,传统上一般认为“传”是对“经”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易传》不是对《易经》简单的解词释义,而是一种理性重建,体现在极大地丰富了“德”性思想;摒弃《易经》原意,另立新论;抒发个人理想抱负。这种理性重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思想认识逐渐深化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如何调查研究和撰写中国民族志?这是近年中西方学者所热切讨论的一个问题。此文阐释闽西客家民族志的一种研究成果。文章指出,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这项研究从地方小社会的文化生态分布中,多处选点抽样,做了大量的客家老人的口头加快记录和研究,确定了“乡”以下村落社会的调查范围,并由此考察了闽西阁家的村落经济,婚姻,贸易,宗族和庙会等各方面,从中揭示了一个地方小社会的亚文化群。  相似文献   

18.
邱耀  王华阳 《科技信息》2012,(29):15-16
论述了古祠堂的文化及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的下祠堂文化功能,探讨了祠堂的社会教化意义,指出祠堂文化演进及其功能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通,有提高人之精神、兴发人之志气、开辟人之智慧之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两方“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是西方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会,缓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所做的回应和努力。它不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意识形态争论及制度选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的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社会改良的理论和做法,不仅直接影响着西方政党的执政方略和具体的政策措施,而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目标的制定和策略选择,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局势稳定团结,人民物质生活大大改善,各个审美层次的人们都对文化生活产生了渴求。适应审美低层次的人们需要的俗文化.在这种有利于自己滋长的形势下.得到了迅速的复兴和发展,成为新时期的一种堀起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