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海马又称木马、龙落子,《动物大辞典》称它为马头鱼,为海龙科海马属海栖动物。 海马非马,也非庞然大物,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小得多。海马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鱼类,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它有一个与马相似的头,又生活在海里的缘故。《本草纲目》中说:“海中有鱼,状如马头,其喙垂下,或黄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暴干煸之,以备产患。”这说明古人对海马早有研究了。  相似文献   

2.
海马是鱼 海马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它的脑袋酷似马头,其实它只是一种浅海鱼类,属于海龙目海马属。 同普通的鱼一样,海马用鳃呼吸,靠背鳍的摆动来游泳。海马是个大家族,在全球都有分布,尤以热带居多。它通常附着在漂浮物上随波逐流,出没于沿海海藻丛生或岸礁多的海域。海马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通过吸管状的嘴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东海和南海海域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海马。又名水马、马头鱼,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海马一般体长6~20厘米。它的外形很古怪,样子又很好笑:头部像马,它的身以及尾巴并不像马,尾部细长而弯曲,体形侧扁,腹部突出,全身无鳞,呈黑褐色;躯体由许多骨质环节组成,在一些环节上还生有小突起。由于它的体表披着坚硬的环状骨板,看起来就像穿着甲胄的战马,又有点像传说中的龙,所以,人们又称它“龙落子”。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许多动物名不副实,比如说海马不是马,蜗牛不是牛。同样,许多有着鱼名的动物也不是鱼类。下面举的几个例子就是人们常见的名不副实的“鱼”。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9,(7):10-10
海马是一种长相奇特的鱼类,它们的体型很小,体长一般也就10厘米左右。2009年年初,一些研究人员在考察红海和印尼海域的珊瑚礁时,发现了5种更微小的海马,它们的体长都不超过2.5厘米,被研究人员称之为“微型海马”或“侏儒海马”。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4,(12):1-1
《大自然探索》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 我是一名大学生,我喜欢读你们的杂志,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许多动植物在生活中可以见到,但我们并不了解,是《大自然探索》使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归属,了解了它们的神奇之处。 最近,我在我们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它是群居性食肉鱼类,外形独特,11根鱼骨刺裸露在体外。可像鳍那样伸展和收缩,起到攻击或防御的作用。它背部有8根刺呈一线锯齿状排列,刺覆黑膜,呈三角形,形似古代剑龙的背甲,腹部有3根刺,呈三角形排列,在3条腹鳍的下部。当它要攻击别的鱼时,身上所有的刺全部都会竖起。它还擅长"闪击战",从侧面攻击其他鱼的头或尾部。希望你们帮助查清它的归属。它在当地已很少见,且生存环境正遭到破坏,如果不能加以保护,它会灭绝的。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人类来说,母爱深沉似水,父爱厚重如山,动物界的母亲在抚育后代中无疑起着主要的作用,但一些动物爸爸也有值得称道的爱心事迹。海马雄海马在动物十大模范父亲里面名列榜首,不仅仅是因为海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而且是因为"怀孕"的是雄海马,它一次可"怀上"1000个海马宝宝!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雄海马的腹部的正前方或侧面长有育儿囊,雌海马将卵产到雄海马的育儿囊里,雄海马负责给卵子受精,并在育儿囊里孵  相似文献   

8.
四眼鱼     
在热带美洲,有一种奇特的鱼类,与所有其他鱼类不同的是,这种鱼有四只而不是两只“眼睛”,它能同时看清水面上和水下的物体。凭着这双独一无二的眼睛,四眼鱼能在同一时刻完成两项任务:一边搜寻食物,一边睁大另两只眼睛作为预警,防范捕猎者的偷袭。  相似文献   

9.
金石 《科学之友》2004,(8):24-25
包围地球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但地球大气一开始并不是现在这样子的,它是伴随着地球一起成长,经过了亿万年不断“吐故纳新”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0.
人从水中来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巳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他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  相似文献   

11.
鲨鱼的呼唤     
流亮 《科学之友》2004,(5):54-55
鲨鱼只占鱼类总数的1%,鲨鱼与其他鱼类的体形相差不大,只不过其体形更适合它在水中快速的游动。它有三个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两对偶鳍:腹鳍和胸鳍。  相似文献   

12.
在水族馆,人们往往能够看到海马。它们因模样古怪、憨态可掬而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有新的海马物种相继被发现,有关海马行为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虫一样的鱼这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直立着身子在水中游动,烟枪一样的嘴巴把脸拉得老长,看上去像马脸;自然条件下,这种动物生活在浅海,所以被叫作"海马"。  相似文献   

13.
探秘懒猴     
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原始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奇异的灵长目动物——懒猴。这种动物有着柔软灵活的躯体和像铅笔一样纤细的胳膊,乍一看,你还以为它是一只老鼠或松鼠。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的两只眼睛靠得非常近,还有它的手指甲和脚趾甲以及它的那个大脑袋都说明它更像是灵长类动物。确实,这种动物既不是某类动物的变种,也不是啮齿类动物,它的的确确是一种灵长类动物,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的丛猴和马达加斯加狐猴有亲缘关系。美国的灵长目动物学家奈克里斯,对懒猴进行了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中的动物大约有20万种,这里介绍的长有8条长臂的怪物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它叫章鱼。章鱼和人们熟悉的墨鱼一样,并不是鱼类。它有8条像带子一样长的脚,平时弯弯曲曲地飘浮在水中,所以渔民又把章鱼叫做“八带鱼”。  相似文献   

15.
钓鳙(大头)、鲢(扁)鱼时,有个怪现象,那就是钓鱼成了钩鱼。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把鱼钓上来的时候,鱼钩都是钩在鱼身或鱼尾巴上。鳙、鲢鱼钩吞进嘴巴里而被钓上来的可以说非常少见。 既然鳙、鲢鱼是在咬钩的情况下被钓上来的,为什么不钩到它的嘴巴而是钩到它的身子或尾巴呢?原因是由于这些鱼类生活在水中都是以鳃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进食的动作一般都是慢条斯理地一口一口地吮吸,而不是像鲤鱼、鲶鱼那样,张大嘴巴一口一口地吞食饵料,当鳙、鲢吮吸饵料时,鱼嘴一张一闭,水就来回冲击鱼钩和钓线,鳙、鲢鱼在鱼钩和钓线周围游动摄食,鱼身摆动时拨水也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     
鱼和鲸鱼的体温是多少度? 鱼类虽被称做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它们并不是没有体温。它们的体温与它们居住场所的水温大致相同或略微高一些。 例如,鲤鱼在冬季水温5~6℃时,它的体温也是5~6℃;而到了夏天,水温是30℃左右时,它们的体温也随之上升至大致相同的高度。它们比人“皮实”,冷点热点均无妨,但它们很怕温度的急剧变化。因此,在给它们换水时要注意,最好一次只换半量水。  相似文献   

17.
全世界的鲨鱼大约有350种,生活在我国海域中的鲨鱼约有130种。双髻鲨顾名思义,其头部很像古代仕女的发髻。它的头向两侧延伸,眼睛也长在两边、视野开阔。双髻鲨是一种凶猛的鲨鱼。长有一嘴利齿、撕咬能力极强,为肉食性鱼类。各大洋上层均有它们的踪迹。鲂鮄鱼是一种很漂亮的鱼类,全身披着红色的“外衣”。头大而扁,头背部为骨板所蒙。在胸鳍的下方有两个独立的指状鳍条,为温带暖流区的食肉性底层鱼类,喜群居。我国广东各沿海均有分布。您可给我们的来信或发E-mail至zlxiaoyu@hotmail.com问问你:您知道下面问题的答案么?1.为什么把鲫鱼称作…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视网膜结构。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光源直射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适于感受正常强度的可见光和分辨颜色,视杆细胞对弱光反应敏感。科学家对深水鱼进行长期考察后发现,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视网  相似文献   

19.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何德奎  陈毅峰  陈宜瑜  陈自明 《科学通报》2003,48(22):2354-2362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3属9种和亚种的分子系统发育, 并通过黄河上游与青海湖隔离的地质时间来校正分子钟, 进而探讨了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起的关系. 结果表明,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群. 叶须鱼属的5个种及亚种构成了一个单系群. 裸重唇鱼属的3个种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群. 其中, 全裸裸重唇鱼和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构成姐妹群关系; 而厚唇裸重唇鱼和新疆裸重唇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它们一起与斑重唇鱼形成姐妹群.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可能起源于中新世(约10 MaBP), 3个属的分歧时间发生在晚中新世(约8 MaBP), 主要的种化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和更新世(3.54~0.42 MaBP).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主要分支发生事件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 3.6, 2.5和1.7 MaBP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时期基本吻合. 分子钟数据不支持青藏高原在渐新世或中新世整体隆起已接近现在高度或更高的假设, 也不支持在晚上新世(约2.6 MaBP)仅有2000 m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鱼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标记在它的听小骨上,这种听小骨的生长就像树干一样,呈同心环状形式。这些微细层在鱼的生长期间至少每天增加一层,在某些鱼类中可以持续六年。最近,鱼类学家F.D.马丁和马里兰大学研究生T.莫利加发现听小骨含有污染的痕迹。鱼类听小骨能吸收重金属,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