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在80年代末将其引入国内。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积极地探索外语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本文分析了这种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改进翻译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讲授,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尽量获得忠实原文,语言通顺的翻译能力。学生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体验观”也逐步被用来解释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本文通过探讨翻译教学中“体验观”的运用,来进一步探讨文化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睿  王忠霞 《科技信息》2009,(24):I0136-I0137
以原著中心论和语言转换观为核心的传统翻译观轻视甚至是忽略了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然而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当代翻译观倡导对译者的研究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优劣,而应从文学、文化多维度地予以评介。本文拟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辜鸿铭在其诗歌译作《赠卫八处士》中归化策略的选择。笔者认为,辜氏在译作中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选取归化策略,实现了翻译中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付丽丽 《科技信息》2011,(14):I0176-I0176,I0178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论述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对译者主体性的界定及其二重性进行论述,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介入,目的是实现译者在翻译中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达到翻译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能力和认知思维活动。商务英语语言特性决定了其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准确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苹果产品英文文案的汉语翻译,认为,由于译者缺乏认知意识和忽视消费者的认知需求而产生一些翻译偏差,由此可见认知意识在商务翻译中的重要性,借此为商务英语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2.
贺昕  刘冰泉 《科技信息》2011,(1):I0209-I0210,I0220
古诗英译的实质是诗歌意象的重构,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略。本文主要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还原古诗意象过程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蓉蓉 《科技信息》2009,(33):I0155-I0156
传统译文强调原文和原作者,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是舌人。语用学者认为听话者不仅要明白话语的表层含义,还必须知道话语的内层含义。奥斯丁将言语行为分成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果。这个理论对应用翻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以后翻译家提出译者主体性,允许在一定的空间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以广告为文本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孟健 《科技信息》2011,(5):I0176-I0176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译文会有所体现。本文以莎士比亚sonnet 18为例,浅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该诗的三种不同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核心主体,直接决定了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产品等各个环节。文本外部的文化规范与其内部的语言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必须通过译者的中介作用才能具体体现在译文中。但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系统规范因素,在彰显译者主体地位的同时,译者主体性发挥有受其决定论影响的倾向。本文以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为视角,从译者惯习和场域出发,具体阐述文学翻译系统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黎卿 《科技信息》2010,(33):I0295-I0296
本文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的态度及转变出发,概括了译者主体性的凸现及国内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了小结,为今后的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是后殖民翻译理论所要探讨的主要话题。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已是时代的主要特征,并将不断得到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交往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因此关注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性,即通过思考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传统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译者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将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找到一条解决在后殖民语境下译者主体性之困境的新的有效途径,即译者的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从而最终能够通过翻译,更加合理地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