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机制及抗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病原苗,在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活菌疫苗中的分泌蛋白起主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它们激活宿主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影响宿主免疫保护与病菌耐受性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决定宿主是否得病.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和保护性抗原的筛选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及新型疫苗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可以对体外培养的结核分枝杆菌非耐药型菌株和耐药型菌株进行细胞壁蛋白质组学比较,寻找与耐药相关的蛋白质.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与耐异烟肼菌株在Middlebrook 7H9 Broth培养基中37℃摇床培养1个月后,从培养物中提取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蛋白.以pH4~7的IPG预制胶条为第一向等电聚焦,以SDS-PAGE为双向电泳第二向,经过银氨染色,图像扫描后,利用软件分析处理图像.在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和耐异烟肼菌株的细胞壁蛋白质凝胶图谱中分别检测出499和582个蛋白质斑点.它们的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布基本相似,其中有102个斑点差异显著.这为研究耐异烟肼菌株的耐药机制提供了蛋白质组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为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streptomycin,SM)耐药性,分析耐药基因突变,探讨DNA测序分析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方法:1、用传统的比例法药敏试验对49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链霉素耐药性检测。2、用DNA测序分析技术对49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链霉素耐药相关基因Rpsl和rrs的突变位点分析,筛查耐药相关突变位点。3、探讨DNA测序分析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链霉素耐药性检测的效率。结果:1、传统比例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9株实验菌株中16株为链霉素耐药株,33株为链霉素敏感株。2、Rpsl基因DNA测序。结果显示:Rpsl基因只存在一个突变位点,为第43位密码子AAG的突变,突变形式为AAG→AGG,氨基酸由赖氨酸(Lys)变为精氨酸(Arg)。rrs基因DNA测序结果发现:rrs基因共存在5个突变位点,分别为第513位碱基A突变为G、第523位碱基A缺失、第598位碱基A突变为G、第599位碱基A缺失、第612位碱基A缺失,其中第513位碱基突变只存在于链霉素耐药株中,其余4个突变位点在耐药株和敏感株中均存在。即初步认为Rpsl基因第43位密码子的突变及rrs基因第513位碱基的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有关。3、分析Rpsl基因和rrs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6株链霉素耐药株中13株存在Rpsl基因第43位密码子的突变,1株存在rrs基因第513位碱基的突变。以传统的比例法药敏结果为参照,以DNA测序分析Rpsl基因或rrs基因发现Ppsl基因发生第43位密码子或rrs基因第513位碱基突变为判断菌株耐药的标准,DNA测序分析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检测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6.97%。由此可知,初步认为Rpsl基因第43位密码子的突变及rrs基因第513位碱基的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有关。用DNA测序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psl基因和rrs基因链霉素耐药相关突变,判断结核杆菌链霉素耐药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耗时短,在链霉素耐药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克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Rv1009基因,序列测定正确后进行融合表达、纯化。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中扩增了Rv1009编码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插入到pGEM—Teasv中,序列测定正确后.再亚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Pro—EX HT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目的基因经IPTG诱导,由T7启动子调控表达了氨基端带6个连续组氨酸残基的Rv1009蛋白,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了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Rv1009蛋白基因.得到融合6个组氨酸残基的Rv1009蛋白纯度大于80%。证实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Rv1009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的融合表达蛋白.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翠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小波及其团队合作的一项研究揭示,结核分枝杆菌(Mtb)中分泌性酪氨酸磷酸酶(Ptp A)可通过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而促进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研究人员还发现,结核分枝  相似文献   

6.
利用双向电泳比较了由临床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离体巨噬细胞U937前后的全细胞蛋白组表达差异,肽指纹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2个表达明显上调的斑点.确定它们分别为热休克蛋白HSP105β和前脑啡肽原.比较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表达提高可能源于转录增加.提出了从神经免疫学角度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和宿主免疫机理的新思路,为解释吸毒人群中结核病高发病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结核分枝杆菌ESX-1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其组分的作用。方法:检索并查阅结核分枝杆菌ESX-1分泌系统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ESX-1系统是以分泌ESAT-6及CFP-10为特征的分泌系统,包括编码基因及十余种分泌调节基因。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分子ESAT-6及CFP-10的分泌是多种相关编码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结核分枝杆菌Hsp16.3对感染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结核分枝杆菌Hsp16.3对感染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分别用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37Rv)、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H37Rv)、卡介苗(BCG)和卡介苗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BCG)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株,使用流式细胞技术于感染1、3、6及12h检测各组感染巨噬细胞的凋亡率,并分析其变化。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凋亡率升高,其中在感染1、3、12h,BCG组与H37Rv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感染1、3h,△BCG组与AH37Rv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3、6、12h,△H37Rv组与H37Rv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与BC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结核分枝杆菌Hspl6.3可抑制感染巨噬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储存处、水的传染源作用介绍了国内外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栖息地与传染源;从淋巴结炎与鸟分枝杆菌、淋巴结炎与嗜血分枝杆菌和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等方面阐述了肺外感染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关系;在例举国内NTM医院感染暴发的基础上总结了NTM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测四川地区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特点,并建立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方法。运用反向杂交技术检测四川地区65株耐异烟肼和10株异烟肼敏感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并用DNA直接测序法验证杂交结果。结果显示在65株耐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中,发现41株在KatG基因315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率最大的是AGC→ACC,占90%,其次是AGC→AAC和AGC→ATC突变。DNA序列测定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反向杂交的结果。运用反向杂交技术检测四川地区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分别是63%和100%。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能快速有效地检测四川地区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315位点的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