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构建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73个地级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等计量方法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持续提高,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向一体化、模块化发展方向演进;2)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异质性显著;3)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明显空间依存关系,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4)区域背景对黄河流域地区经济韧性空间俱乐部趋同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ESDA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8年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分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但空间格局较为分散,各市区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存在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而劳动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农业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收集整理2006~2009年大连市的楼盘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软件,绘制大连市住宅价格散点图、等值线图、矢量图等,以揭示住宅价格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其驱动机制.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城市规划影响下,大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单中心城市格局越来越不明显,逐步被多中心所替代;沿主要街道、地铁附近的住宅因交通便利,价格也因而沿主要街道向两边逐渐递减,形成了等值线的山脊;由于能利用的市内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使地价不断升高,导致住宅价格梯度越来越大;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断追求,大连沿海岸附近的住宅价格以海岸向陆地逐渐递减,并形成沿海住宅高价带.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人口老龄化的驱动机制,破解未富先老的窘境,本文利用ESDA分析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呈现出自西向东的阶梯式上升格局;(2)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呈正向空间相关性,形成以高-高和低-低聚集为主的空间格局,其中,高-高聚集主要分布于山东,而低-低聚集主要分布于青海;(3)人口因素是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的格局演变的直接原因,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其根本原因。因此,从这两个维度提出黄河流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若干建议,例如:坚持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三孩政策落地,适当提高生育率;依托黄河流域城镇群,吸引劳动力回流;建立跨区域养老协调机制,实现联合养老;大力发展老龄教育,充分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基于河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地域单元,对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根据老龄化系数,将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划分为:成年初期、成年后期、老龄化初期、老龄化中期和老龄化后期5个阶段.借助ArcGIS分析软件,展示河南省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行老龄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结论如下:(1)河南省整体老龄化问题在逐渐加重,区域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2)老龄人口分布由2000年的核心向外递减辐射的"中心-外围"模式转变为2010年的东南高-西北低的"两极分化"模式;(3)各县域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状态;(4)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异与人口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从旅游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设施、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出发,利用地理探测器来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省及各市间旅游收入相差悬殊,东南地区旅游经济收入高于西北地区,且呈现以古都为中心的多核心热点区。(2)星级酒店数量、星级景区数量、人文景观数量、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路网密度、PM2.5、第三产业比重、自然景观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旅游经济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果明显。(3)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规律均不相同,除了PM2.5浓度对地区旅游总收入的影响相对破碎化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基本呈现东西走向或者中心向两端走向的递增或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京津冀城市群173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异计量参数、空间格局指数和Moran'sⅠ空间关联系数定量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和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以"东北-西南"为主导分异方向,东北强,西南弱;经济高增长区和低增长区空间连片集中化,同质性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异明显而集中;经济中高增长区和中低增长区空间破碎和分散程度增加,出现许多经济增长动态空间;经济空间关联HH型和LL型占主导,呈现"强连强,弱连弱"特征,而"弱连强、强连弱"的经济帮扶空间比例较少,区域经济空间不平衡趋势增强.总体上,运用格局指数和Moran'sⅠ指数,获得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与空间关联结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餐饮业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了解一个地区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对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大众点评网(西安站)餐饮商户数据及其属性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法对西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分析形成此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以钟楼为核心圈层递减,以"长安龙脉"为对称轴近似对称分布趋势;不同人均消费等级餐饮商户在数量上由低档向高档逐渐递减,呈现"金子塔"形;不同网络口碑等级的餐饮商户在数量上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橄榄形结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分布条件、区域经济条件、交通便捷程度、旅游活动密集度、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等.  相似文献   

9.
从要素、经济和空间3个方面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382个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进行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变化一致,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下游相对高于中游和上游;(2)黄河流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以低水平为主,高水平其次;(3)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呈现明显的集聚空间分布格局;(4)地理位置、中心城市规模和政策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21,39(1):132-139
选取2009—2018年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重力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并选择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①2009—2018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重心在辽宁省内且向东北方向偏移.②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表现为空间依赖性.旅游经济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低-低集聚区集中在黑龙江.另外,辽宁、吉林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结构也较为显著.③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由"西南高、东北低"逐渐演变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热点区为主.④居民生活水平、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等一级指标对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影响较为显著;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等二级指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偏移-分享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来研究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人口密度仍在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上,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淮河各支流的中、上游县市区域形成人口集聚区域,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流域内人口众多,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0-2008年黄河流域(片)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结合河流水质评价标准,推断黄河流域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然而污染程度正在加剧,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推测主要原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  相似文献   

13.
珠江流域经济合作问题的一体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 ,横贯东西 ,腹地辽阔 ,流域内资源丰富 ,区位优越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经济战略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 ,推动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 ,应积极开展多行业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努力形成珠江流域社会生产力合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Arcgis 10.2工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呈现凝聚分布; 2)特色小镇数量在经济带大尺度范围内相对均衡,在省域尺度内小范围集中分布; 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特色小镇东密西疏,并形成以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及浙江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4)地区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历史文化水平、政策支持及投资偏好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冀北山区中心城市张家口为研究区,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 从空间布局、数量结构、垂直梯度和景观格局4个方面, 剖析1990—2015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1) 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显著, 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东部的燕山余脉和南部的太行山区, 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集中分布于洋河河谷盆地、桑干河和壶流河流域, 潜在空间散布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生活空间周边。2) 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 其中以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化为主要特征。与1990—2000年相比, 2000—2015年“三生”空间的相互转变更为频繁。3) 在垂直带谱上, 中低山和缓坡区域的“三生”空间类型更加多样性。研究时段的生态空间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带扩展, 生产–生态空间向低海拔、低坡度地带转移。4) 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的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复杂化。5) 自然地理背景是“三生”空间分布的自然基础和空间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是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受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约.通过划分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区域,景观多样性、均匀性和破碎度值较大,景观优势度和分离度值则较小;2.研究区中部及南部耕地已成为主要景观类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中部绿洲区退化景观已具相当规模,且随沿山洪积扇区土地开发程度的提高,中下游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将加剧.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其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为流域景观生态资源管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EWM)集成模型明确指标权重;利用ArcGIS 10.7及GeoDa 1.14平台加权叠...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区域气候、水资源量、生态格局、农业牧业生产、地质灾害、文物保护的影响,阐述了应对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影响的未来趋势,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即统筹建设黄河流域气象、水文、环境、地质灾害观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厘清多因素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时空过程,提升流域水资源效能;调整坡耕地和生态用地,加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优化流域农业和草业布局;修订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区划,进行预防性保护技术研发;加强流域黄土滑坡加固新材料和生态修复协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