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从霍山县土地奖状利用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是:加强土地管理,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协调用地矛盾,妥善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维持土地的生产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的反映人粮关系的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及反映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确定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模拟仿真山东省未来十几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结果表明:到2020年,食物型-温饱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18 634.6万人,货币型-生存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21 596.4万人,综合享受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20 500.5万人.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土地资源现状利用及发展趋势入手,讨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采用产潜比数学模型,预测两种投入水平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和不同生活标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量;通过供需平衡,研究协调土地、农业发展、人口和环境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面临的几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都与土地息息相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指要保护土地的生产能力的持久性、永续性以及土地的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仆寺旗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为经,以其人品、资源和环境的关为纬,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气候潜力和土地经营水平等影响上地承载能力的因素出发,建立了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研究的动态模型。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在不同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投入水平下,未末20年的可能文化、土地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证明,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县级土地承载力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土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气候类型的过渡性、农业生产的多宜性和构位条件的优越性等特点,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两方面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克服土地限制因素、开垦荒地、改造低产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耕地,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及协调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大的全球性问题,随着人口的骤增,由此而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等问题益发受到注目,我国人口、土地、粮食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状态,作者在分析了我国人口形势与土地资源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协调发展的潜力,提出了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扬中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及土地利用结构入手,讨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选用GM(1,1)、直接推算法及年龄移算法预测未来人口;采用逻辑斯蒂曲线法、农业生态区域法及GM(1,1)等预测土地的生产能力和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土地人口承载量;通过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提高人口承载量的若干对策,对土地与人口、人口与环境及农业稳定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马莉 《河南科学》2018,(1):124-128
以陕西省为例,在统计分析2001—2015年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5年间陕西省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地资源压力增大.经预测,2018—2030年陕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呈持续超载状态,到2030年陕西省人口数量达4044万人,粮食产量为1.5万t,超载人口数量为714万人.然而,超载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可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缓解因超载人口所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与未来:中国的人口与粮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课题研究,本文讨论了1949~2000年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不仅过去和现在十分紧张,而且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内也仍是棘手的问题。据测算中国粮食的最大可能生产量为8.3亿吨,按人均消费粮食500kg计算,极限人口承载量为16.6亿人。这应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生产能力是城市规模的最为重要的体现.从城市生产能力为切入点,以人口、资本和建成区面积三者作为发展的投入要素,分析了成都市的人口,资本和土地的生产能力和成都市的整体规模报酬.反映出成都市的资本要素是最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人口为生产能力上升最快的生产要素,成都市的规模报酬系数目前略大于1,基本可以看作规模报酬不变,但是这一系数正处于不断上升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人口,资源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河北省人口、资源及环境的概况,分析了人口与土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面对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生态学,土地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耕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CLC)与土地资源承载指数(ILCC)模型,定量评价了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97—200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997—2006年甘南州人粮关系趋于盈余;土地资源承载力中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密切相关;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2005-2013年中原经济区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基于人粮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利用大尺度全区域、中尺度市级单位、小尺度县级单位等相关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土地资源限制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不同尺度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全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提高;(2)中尺度城市范围内则呈现西部人口分布土地资源限制度较高,东部限制度较低的规律,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所处经济中心地区,东部地区则处于第一产业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增速高于人口增速;(3)小尺度县级范围内市辖区人口分布稠密,土地资源限制度高,但整体限制度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过量和土地资源短缺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对于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有一定的弊病存在,应从政府行为科学化、进行土地整理加大旧城改造的力度和深度,立体式开发三个方面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型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农业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特别是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文章以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空间地理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朴素贝叶斯统计推理的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算法,为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能力和农作物种植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目前,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状况承载着有史以来最大数量的人口。因此,在土地资源不致退化的情况下,我国的土地资源究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如何,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以大连市金州区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0~2005年金州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以及2004年各乡镇相对于金州区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表明,金州区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和土地资源共同对金州的人口起支撑作用.金州城区和个别乡镇土地承载力较低,说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发展中应当重视耕地资源减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