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口转变业已进入“现代阶段”,即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为特征的人口转变完成阶段。从生育率转变上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低至更替水平之下,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在低生育率阶段,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新人口问题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引发了生育率下降后果的研究。本文从中日两国人口转变的相似性和时差出发,探讨中国人口转变的变化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厚生省1990年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数字,日本的总合生育率为1.57,这就是说日本妇女一生之中平均每人生育1.57个孩子。这是日本自1973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以来最低的出生率。80年代以来,日本出生人口逐年下降,1980年为158万人,1989年为124万,据推测,1990年为114万,到2000年仅111万。如果这  相似文献   

3.
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生育率一直很低,以至人口出现了半静止甚至是下降趋势。但这一情况最近发生了变化。据新近的瑞典人口统计数字,自80年代中期以来,瑞典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稳步上升。如果瑞典能保持这一势头的话,那么瑞典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就有可能持平。最近,瑞典一家人口杂志载文分析了瑞典人口出生率上升的原因。该文认为,这并不是由于瑞典人萌生了多子多福的想法。目前,由夫妻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在瑞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人口危机”与年轻人的“脱轨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韩国综合出生率(或称总和生育率,一国或一地区每一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降到了0.84的冰点,并且死亡人口多于了出生人口。上世纪60年代初期,韩国的人口增长率曾经高达2.9%,综合出生率约为5.5。为缓解人口激增,从1962年开始,韩国鼓励国民“少生优生”。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后,出生率的下跌超出了预期。在过去的15年里,韩国政府为鼓励生育,投人了约相当于1.2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预算,但韩国人生育欲望低下的问题依然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5.
对一项运用数学方法进行上海市2050年前常住人口出生率预测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更优的预测方法.通过线性回归和10种曲线回归模型,使用低生育率阶段的数据,结合人口学方法进行新的预测,总结出可靠性更高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缩小数据范围,并使用人口预测软件,平均预测精度有较大提升,预测准确性更高.研究结果说明:单纯依靠数学方法预测常住人口出生率存在较大局限,不宜多加使用,尤其不适合对人口出生率进行长期预测;回归人口本身的发展规律,依据人口学方法可有效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和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均会促进人口老龄化。在日本人口的逆老龄化、初显老龄化、底部老龄化、顶部老龄化和加速老龄化过程中,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生育率的模式和变化趋势对中国省级出生率型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工作经常都遇到了数据不够的问题。但在七十年代中期停顿20年的人口统计和人口研究工作又重新出现了,在一些出版物中重见零星报道的各种或各样不同年度统计数据。这样,目前可以根据这些不完全的资料把少数省区的生育率型态和变动趋势重新大概地描述一下。  相似文献   

8.
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和控制等人口问题的研究,均以人口系统的动态特性为依据,具体是用以下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来描述:1980年宋健等先建立了描述绝对出生率函数■(t)的生育方程,即其中β(t)为总和生育率。它曾对人口系统给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在实践中用β(t)控制生育尚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遵照我国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根据全国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利用人口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石河子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的有关因素。结果显示:该地区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21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出生性别比之所以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主要因素是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较高,而与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下降无关,也与出生孩次无关。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浙江省、安徽省、海南省、江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样本,综合运用归一化、组合评价分析、Leslie矩阵等方法,建立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及按年龄划分预测人口结构的Leslie模型,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预测其未来10-20年各年龄段的生育率、出生率、出生性别比及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二胎政策下,人口老龄化得到改善,但仍属于轻度老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预测的我国人口预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2005人口年鉴的统计数据的分析,首先建立了死亡率和出生率与年龄、地区及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人口密度与死亡率、出生率的关系,对人口密度加权求和得到微观人口离散模型;再对死亡率按年龄归一化处理,对地区进行加权,建立死亡率及出生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到了宏观人口的差分模型.该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未来50a的人口在中短期内将持续缓慢上升,到2028年左右达到峰值14.3亿人,随后会缓慢下降;老年人口将缓慢增多,中年人口稳定,青少年人口缓慢减少;同时出生性别比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降低生育率和死亡率,使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和巨大的人口惯性,我国当前在人口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1、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当前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接近更替水平,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大量妇女正不断涌入育龄期,所以我国人口总量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80年代后期,我国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仍分别高达21‰和14‰,每年出生人口约2400万,净增人口约1600万人。1991年年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总人口已超过11.5亿。当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3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量为2600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粮食产量仅383公斤。我们面临的是低生育率和高增长量的矛盾。如此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除了减少妇女终身生育的子女数以外,还要大力提倡晚育和拉长生育间隔,以减轻第三次出生高峰造成的巨大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13.
在非强可加的Cobb-Douglas型效用函数下建立了含内生生育率的C-K模型,即CKF模型,证明模型至少存在的一个非零的稳态解,当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稳态解是唯一的,稳态解处人口生育率与子女抚养时间成反比,与人口生育率界限成正比,讨论家庭消费、人口生育偏好和技术水平对经济发展最终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整体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这一大前提下,目前新生人口出生总量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对于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作用相当有限,其对未来学龄人口的影响也并不太大。针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全面二孩"政策及其实施后的学龄人口变动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口数量是决定教育市场发展空间的重要变量和前提条件。人口出生率下降将深刻影响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从负面看,人口出生率下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和规模,影响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和数量以及职业教育教师岗位需求量;从正面看,人口出生率下降将会促进职业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缓解职业教育资源结构矛盾,同时也为中国职业教育转型创造契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应宏观调控职业教育生源,拓展生源渠道;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严格职业院校教师准入退出机制,动态调整教师编制;实施撤、并、转等整合,优化区域内职业院校布局;科学预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完善职业教育规划。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类时变人口发展系统,把非竞争生育率和竞争生育率作为双控制元讨论了一类时变人口发展系统最优控制问题。利用泛函分析方法,证明了时变人口发展系统优化控制元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截取2006至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ArcGIS、GeoDa和SPSS等相关软件,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中国人口出生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出生率影响因素拟合分析,最终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结果表现最优并运用该模型对出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1)从时序来看,人口出生率近10年来虽然有小幅上下波动,但是基本维持在12‰左右。就全域空间自相关来看,中国省区出生率呈现西北内陆出生率较高的现象,尤其是新疆、青海和西藏的出生率一直处于高出生率地位。就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HH)集聚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内陆区域;2.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出生率均有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出生率产生负面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对出生率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形成的,即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阶段;通过对重庆市从1997-2011年间的人口储蓄余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少儿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的数据分析,得出后3个因素对人口储蓄水平的影响,进而分析得出重庆市人口红利也即人口年龄结构是造成储蓄水平波动和变化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预测和控制人口增长的矩阵形式的差分方程模型,此模型的特点是考虑了育龄妇女各年龄的生育率。利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收集到的部分数据和数学软件Matlab,按照不同的生育率,对我国的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得出生育率控制在1.8附近时,前30年左右人口增长缓慢增长到14亿,然后人口开始逐渐下降,既防止了人口增长过快,又能很好地控制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是一个不平常的变化,那么日本人口结构的改变则是另一个不平常的变化。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很高,特别是战后三年间,在世界性的“婴儿激增”中,日本的出生率高达3.36%,这在日本近代史上是空前的。五十年代初,日本人口结构的特点是:14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重大,占35.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占4.9%。1948年颁布“优生保护法”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率猛降,由1947年的3.43%降至1957年的1.72%;在六十年代保持一段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