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温江鱼凫古城是其中一座。经对鱼凫古城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资料比较分析后,发现鱼凫古城的建筑特点与石家河古城的建筑特点相似,不仅如此,在鱼凫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陶器,形态、制作风格、镂孔纹饰等都与石家河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相似。不过从时代上来讲,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的时代稍早。此外,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多有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特征的典型陶器。据这些考古发现的材料,我们认为:当时成都平原原始居民们在筑城时曾受到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筑城的影响,或许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部分居民迁徙到成都平原,向他们传授筑城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分析了香炉石遗址第7层遗存,将其与石板巷子遗存和三峡地区的白庙文化进行了比较,认为三者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但还不能归入这两类遗存中的任何一类。将香炉石遗址的7层与6层所出遗存进行比较后,我们认为两者不能归入同一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始兴,位于广东省北部,是古代南北交往的要道之一。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始兴县发现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时代连续性较强的古文化遗存上百处,出土各种文物数千件。这对我们研究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里想从出土文物探索一下始兴古代的历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那么,始兴何时有人类活动呢?我们在“玲珑岩洞穴遗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始兴先民活动的踪迹。从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碎骨、螺壳,和原始生产工具石(石奔)、生活用具陶器混合在一起的文化堆积层,证明始兴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  相似文献   

5.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据考古学文化发现资料获知,三峡地区腰坑葬俗,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腰坑墓数量增多。战国至秦汉仍传流不断。尤其是唐宋及明代在三峡地区更是屡有发现。从鄂西、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腰坑墓资料现象观察,其发展当是由东向西传播这么一个趋势,然后再由三峡地区继续向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传播,直至今日,西南地区仍见有这种葬俗。延续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7.
新石器时代,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社会,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我们经常依靠历史遗物来判断。这些遗物中,为数众多又能说明当时文化状况的就是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也是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开始的标志。由于陶器是当时人类日常生活必需用具,它破碎后,碎片被随地丢弃,时间久了这些不会腐烂的陶片就在地下按时代的先后顺序,层层叠压,形成各个堆积层;因此,在保留下来的古代遗存什物中,陶器最多,这就为探索当时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指示物。现根据  相似文献   

8.
 在已经发现的距今约4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文化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八角星图案的"暴发"。在这个时期的多达20余处的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八角星图案。这些遗址分布广泛,北至内蒙古,南至湖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青海;已发现的最早的八角星图案出现在距今约7800年前,在湖南洪江的高庙遗址。鉴于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的古人类之间,没有或者极少有通用的文字、语言等文化交流的媒介,而在他们的文化遗存中却都出现了八角星图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八角星图案是对一种发生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广大地域的人类都能看到的非常引人瞩目天象的写照和反映。与同时代出现的类太阳图案比较表明,八角星图案很可能与一次史前的超新星爆发事件有关,是对超新星爆发后一段时间内的该天体形状的摹写和记录。结合现代天文学中银河系内超新星遗迹的观测资料,考虑超新星遗迹的距离、年龄和方位等因素,认为船帆座超新星或天鹅圈超新星的二者之一,可作为与新石器时代八角星图案有关的超新星爆发事件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9.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上的简略比较 笔者在前文论及,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亦形成过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但这种史前文化其后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单一而孤立的。从目前在鄂西北地区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存来看,发达的中原仰韶文化曾自陕南和豫西北向此地区扩展,形成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向该地区渗入的态势。那么,地处川东鄂西的整个三峡地区,其后是否也曾接受过早期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倒是一个令人颇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为了能说明这一点,同时也为了能进一步论述三峡地区盐资源与早期中原文化因素融入的关系,还不得不首先从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的角度略作比较,以为后文铺垫。  相似文献   

11.
巴族是一个以渔猎为主的民族,其大量的渔猎相关遗存被考古学家逐渐发掘出来,特别是三峡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两汉时期的大量渔猎遗存,为我们探讨早期巴人的经济来源及生活方式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文化的摇篮之一.考古工作者先后调查、发掘了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得以确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年代序列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资料,结合长江中游地质构造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暖期和大洪水期的证据,总结发现地质构造条件决定该地区的河湖演变方向,同时气候的冷暖变化也影响着河湖演变的规模;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规律研究,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居住环境与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13.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祖就居住在广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解放以来,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发现的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四百余处,证明壮族先民和其它地区的先民一样,曾经历过漫长的没有阶级的原始社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发掘古遗址或古墓葬的工作中,发现有大量的纺轮,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内纺轮的发现最为集中。如:河姆渡遗址在第一次发掘中就出土了对件纺轮;大汉口出土了引件纺轮;庙底沟仰韶文化出土了85件纺轮;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336件纺轮;蒲城店也发掘出了上百件纺轮等等。目前,我国最早的纺轮是在中原地区裴里岗文化表沟遗址和河北磁山遗址内发现的。以上出土的纺轮质地多种多样,不仅有陶质的,也有石质的和木制的,甚至还有骨质的;从形制上看有扁圆形的,算珠形的,截头形的等等;在重量上也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5.
马跑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县西南侧之秦岭北麓。黄土地层中发掘出大量的陶器碎片、石器及骨器、炭屑等文化遗物。根据这些文化遗物的性质及木炭屑的~(14)C年龄数据初步确认:马跑泉文化遗址在时代上当属全新世早期,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这一发现丰富了该区新石器文化资料,并为黄土地层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因此,这一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云南省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对云南省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旧气候研究也很少。植硅体是一种可长期保存的植物微体化石,是研究考古遗址古气候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娜咪囡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硅体重建了各考古地层的气候,并探讨可能的古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娜咪囡遗址经历了一个升温、冷却再变暖的过程,这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古气候研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在洪荒而漫长的蒙昧时代,原始石器的制造是原始美术的起源与萌芽时期。在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了一件石雕《祈祷人物坐像》,距今约6千年左右,它代表着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雕塑水平,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原始艺术品。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最早,且保存完整的人物雕塑品。  相似文献   

19.
读玉凌家滩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该遗址1985年发现,1987年至今,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发掘.经钻探该遗址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22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墓地一处,祭坛一座,红陶块铺筑的3000平方米神庙或宫殿遗迹一处,红陶块砌筑的水井一口,巨石遗迹三处,出土各种精美玉器与其它珍贵的文物1500余件,取得重大考古成果,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0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文物研究所碳-14年代测定,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300~55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罕见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相似文献   

20.
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广富林遗址的重新发现,取得了新的成果,首次在良渚文化遗存之上发现了来自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文化遗存,为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等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系统采集了遗址生土层和各文化层的样品,作了孢和分析研究,根据孢粉组合特划,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并对广富林先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农耕等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