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与意义是从逻辑与哲学的不同视角对语句真的两种不同解读,戴维森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成功地以经典逻辑的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其成真条件意义理论,实现了对自然语言意义的彻底解释。戴维森对自然语言中意义理论的探寻方式,无疑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戴维森的真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塔尔斯基式符合论"最终到"不可定义论"的心路历程.早期他反对传统的事实符合论,赞同塔尔斯基的满足符合论,后来转向一种融贯式符合论;受罗蒂的批评,戴维森呈现出一种"客观性实用论"的真理观;最后戴维森以对霍维奇的冗余论的批判为例,认为任何人都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真之定义,主张"真之不可定义"的思想.通过这一历程,戴维森表明了真之概念的有用性、客观性、实践性和基始性特点,从而为其真之语义论立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3.
<正>统观点认为,收缩论真概念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是不相容的。本文首先从若干方面考察不相容性论点,然后回顾戴维森意义理论中的真概念,最后指出,一种修正的扩展的消引号真概念与基于彻底解释框架的戴维森式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是可以结合的,从而反驳了正统观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外在主义和第一人称权威的冲突,戴维森提出一种历史外在主义,强调个体历史对心灵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强解读把个体历史当成会被个体自身忽视的外在对象,依旧贬损第一人称权威。弱解读则主张个体历史是彻底解释的参照而非某种对象,没有上述问题,但是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在割裂行为与历史的沼泽人思想实验中,历史外在主义和彻底解释理论变得不可调和;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历史外在主义的重要前提,往往存在争议。出路在于:摆脱二元对立的对象思维,回归彻底解释理论,采取历史外在主义的弱解读,并且舍弃割裂行为与历史或者存在人格同一性争议的思想实验,将适用范围局限于日常生活案例。  相似文献   

5.
戴维森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其真值条件语义理论,该理论通过给出句子的真值条件以解释其意义。因此,在这一理论中,戴维森的真之理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戴维森的真之理论来源于塔尔斯基的真之定义。但在塔尔斯基的真之定义中,自然语言应排除在外,因为它会导致语义悖论;而且,塔尔斯基的真之定义不能直接被用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因为在给出真之定义的过程中,塔尔斯基已赋予解释优先地位。因此,戴维森必须对塔尔斯基的真之定义进行修改。但令人遗憾的是,修改后的真之理论实际上仍然不能满足其意义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戴维森的真理-意义理论基于对符合论与融贯论两种理论传统的内在缺陷的超越以及对奎因、塔斯基等人的技术手段的拓展.然而戴维森的理论内部存在技术上和哲学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继承和超越戴维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解"真理概念"的视角,继承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放在交往、解释活动中,超越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作为交往、解释活动中的反馈中介.作为反馈机制的真理概念可以作为一种真理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戴维森的真之理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但由于其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重大影响,他的真之理论往往被当作其意义理论的工具。事实上,这种理解有失偏颇。柯卡姆提出的关于研究真的三种计划的区分,即形而上学的计划、辩护计划和言谈-行动计划,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戴维森的真之理论。这种视角不但能帮助我们避免研究戴维森的真之理论可能造成的混乱,突出其真之理论的整体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真在戴维森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霍维奇在拒斥真之理论语义学的前提下提出倾向性的使用理论,他认为后者的优势在于能够解释意义与使用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该理论中,意义被还原为心理学的而非语义学的倾向性接受概念。这种还原导致,它本身无法从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区分出符合意义规范性的理想使用,以致无法对意义与使用的联系做出令人满意的说明,进而不能完全刻画意义概念。由于诉诸心理学而非语义学的概念,霍维奇的使用理论还隐含着导致意义虚无化的严重危险。这些同时也说明了使用理论未必优越于语义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戴维森的意义理论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从采用约定-T作为意义理论的形式表征,提出彻底的解释理论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真之语义论,到论证绝对的真之理论,是其真之语义论的特殊形式,戴维森意义理论全面贯彻了整体论原则。该理论从追求一种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的着重点和采用意义理论的形式表征模式与解释模式到辩护和确定约定-T式的真理论的绝对形式,深入贯穿了语义组合性原则。在戴维森意义理论采用真之外延性研究道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靠性的整个理论的内容构架中,真始终发挥着轴心作用,贯穿着以真通达意义的语义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彻底解释是令人满意的自然语言意义理论的基本要求,而戴维森是在自然语言中实现彻底解释的开创者。通过对戴维森彻底解释特征及构建思想的探析,指出使戴维森彻底解释思想可能的理论背景及中介工具都源于现代逻辑,从而突出以逻辑观念和方法分析思考哲学问题的重要性,更凸显了逻辑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句子的意义?真之条件意义理论主张利用句子的真之条件给出句子的意义,但这一理论遭到了福斯特等人的批评。福斯特等人认为,句子的真之条件不足以解释句子的意义。戴维森则认为,通过添加整体论、形式性的和经验性的约束条件,真之理论足以承担起意义理论的任务。然而,戴维森的解释方案失败了。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在整体论、形式性和经验性的约束条件基础上,增加关于简单性原则的知识,以确保从真之理论中推导出的所有T-语句都是解释性的,都可以给出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物质论和二元论混合的现代性中,"人的现象"始终处于科学的恰当解释之外。物质论、二元论和观念论在解决心-身问题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个困难的本质在于它们共享了一个对物质的现代性规定。德昆西将所谓的"彻底自然主义"视为心-身问题的第四种解决方案。彻底自然主义本质上是对过程哲学的泛心论形态(即泛体验论)的新的概念化。它对现代性的物质和自然的规定进行了彻底修正,假定物质是内在地有感知能力的,并且这种感知能力一路向下存在于宇宙最终极的个体中。泛心论的后现代意义中除了具有调和现代形而上学诸理论的纵向意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横向意义,即它与东方思想的接近。  相似文献   

13.
在《论概念构架这一观念》一文里,戴维森试图论证“概念构架”观念的不融贯,基于概念构架观念的概念相对主义不可理喻。通过对戴维森论证的逻辑结构进行细密分析,文章将论述,戴维森构造的论证是个先验论证,该论证尚存在争议的预设以及论证过程中两处不足使得论证本身还有缺陷,因此,经验主义的“第三教条”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戴维森的规律观及其方法论底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10):13-16,49
本文通过解读美国分析哲学家戴维森原规律学说(特别是“严格规律”和“闭包理论”两个概念),从而揭示该学说蕴涵的方法论内容,阐明了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上他何以采取二元论的、分离主义的立场之缘由。  相似文献   

15.
人们通常认为,语言是一种约定的规则系统,而语言交流活动之所以可能取得成功,则是因为参与者们共有作为约定的语言。戴维森从他对语言交流本质的认识颠覆了这一关于语言交流的约定论,从而动摇了日常的语言概念,并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语言交流图景。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06-110
现象概念策略被认为是物理主义应对以解释鸿沟为代表的反物理主义理论最具希望的路径,而查默斯则试图利用控制论证证明任何版本的现象概念策略都无法同时完成其保持物理上可解释性和解释我们有关意识的认知形势的理论任务。物理主义立场的反驳虽然试图从多个角度削弱控制论证,却因无法避免地涉及诸多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问题,也难以为反对者所接纳。而通过分析控制论证自身论证形式中的逻辑问题,能够在较为不涉立场争议的情况下缓解控制论证为现象概念策略带来的理论压力,使其继续为填补解释鸿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按照假说演绎确证(简称HD-确证)的逻辑,理论的经验证据是从理论中逻辑地推出的真观察语句所表达的经验内容。HD-确证为非充分决定论题提供了两个核心概念:"经验证据"和"经验等价"。然而,HD-确证理论对经验证据的刻画是值得怀疑的,也未能充分地考虑证据的不同权重问题,无法提供一个恰当的"经验等价"概念。以HD-确证为基础的非充分决定论题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8.
对科学课堂中学生的解释表现和教师的解释行为的研究表明,传统教学对科学解释能力的系统培养存在缺失。美国学者提出的"论断-证据-推理"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然而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此框架的哲学基础使其后续研究遇到了瓶颈。故我们引介了科学哲学领域对科学解释的思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论断-证据-推理"框架及基于此框架的科学解释培养模式。在借鉴其培养策略和测评方法的同时,本文限定了科学解释的概念范畴,建议以解释模型发展史为线索,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构科学解释能力的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意义理论与达米特意义理论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意义理论。论文从理论构建的出发点、理论核心概念——“真”概念的诠释、认知因素在意义理论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差异的根源,以此表明“真”概念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真”概念从实在论的形态到反实在论形态的转化导致了意义理论从实在论形态到反实在论形态的转型,由此生动昭示和例证了当代意义理论研究中的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20.
王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34-38,56
本文简单评析了传统真理论的争论: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并引入了现代理论框架:弗雷格的“透明论旨”、塔尔斯基的“真理图式”以及蒯因的“去引号论”。霍维奇的最小主义主张真理的等值图式,并将真理概念限定为语义功能,从而提出真理是形而上学琐屑的。笔者质疑了最小主义将命题作为真理载体的做法,认为真理概念具有形而上学中立性而非形而上学琐屑性。并尝试突破真理的现代框架,提出完整的真理论应该包括“真”和“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