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人肺心病多器官衰竭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84例老年人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并发多器官衰竭、累及器官数目与病死率是正相关关系,累及2—5个器官死亡率分别为34.3%、65.4%、86.7%、100%,其中并发肺性脑病最多,但病死率较低。而肾功能进行性加重预后不佳。揭示老年肺心病患者病程较长,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肺心病多器官衰竭的重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是以肺,心为主的.多系统器官功能受损的全身性疾病.它严重地危害人的健康.由于近十多年来国内不断研究,其死亡率由30%下降至15%左右.近10年中(1977年1月~1986年12月),我们共收住肺心病435例(550例次).死亡32例,住院死亡率7.63%.自动出转院13例.经随访均于数日内死亡.占2.98%.总死亡率10.34%.现将32例死亡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40例呼吸系统疾病,因胃肠疾患等并发肺部症状,在抗感染基础上加用解痉止酸剂,加速缓解症状和治愈时间,收到了较理想疗效,现简要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25一77岁,平均年龄48.5岁;对照组3O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治疗组肺炎6例(其中大叶性3例,小叶性3例),喘息型气管炎5例,气胸2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20例,肺气肿合并肺部感染7例。对照组肺炎4例,喘息型支气管炎3例,气胸2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16例,肺气肿合并肺部感染5例。1.2治疗方法治…  相似文献   

4.
对 17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脑出血的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积血和中线结构移位 ,分别进行比较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表明 :179例中并发消化道出血 4 4例 (2 4 .6 % ) ,死亡 37例 (2 0 .7% ) ;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以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积血为最高 (38.9% ) ,其次依序为蛛网膜下腔、脑干、脑叶、小脑和局限于脑基底节区出血 ;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为 50 % ,无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为 11.1% .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主要与出血溢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血肿量大等因素有关 ,且病死率高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诊治的30例煤工尘肺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以缓慢起病者居多(60.0%),气胸症状及体征多不典型;以开放性(或称交通性,50.0%)、闭合性(或称单纯性,36.6%)为多见,同时双侧气胸发生率高(20.0%),并发皮下气肿(33.3%)、纵隔气肿(26.2%)、呼吸性酸中毒(30.0%);确诊28例,误诊2例(误诊率6.6%);治愈26例,死亡4例(死亡率13.3%)。结论煤工尘肺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心肺功能多较差,对积极的剖胸或胸腔镜手术耐受性差;误诊率及病死率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根据我院应用硬脑膜下外引流在基层医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 ,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对80例重型颅脑损伤者 ,在行病灶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时 ,同时做硬脑膜下 ,低位枕后方向外引流(引流时间为5~7d)。结果 :本组80例中 ,存活58例 ,存活率72 5%;死亡22例 ,死亡率27 5%。每日引流量少于50ml者全部死亡 ,死亡20例 ;每日引流量超过50ml者且在术后5~d内逐渐增多达300ml以上者58例 ,仅死亡2例。结论 :在术后观察引流量 ,能够评估颅内压的高低以及患者的预后。每日引流量少于50ml者预后不佳 ,每日引流量多于50ml并逐渐增多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杨斌  潘道刚  马晓明 《甘肃科技》2014,30(15):127-128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联合冷沉淀胸腔内注射联合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选选用82例难治性气胸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基础上使用冷沉淀胸腔注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6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冷沉淀胸腔内注射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难治性气胸临床效果明显,对于提高难治性气胸临床治愈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组36例自发性气胸中,男34例,女2例,平均年龄27.5岁,无基础疾病者30例,有基础疾病者6例,近半数患者无明确诱因。肺压缩程度为20%~95%,平均为56%。在治疗方面,对自觉情况较好,又为单侧团合性气胸的20例,只在严密观察下,限制卧床休息,并辅以吸氧和对症处理,取得满意的效果。对症状明显的16例,即使是单侧闭合性气胸,均采取了人工气胸器抽气措施,必要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  相似文献   

9.
动物实验开胸手术时,关胸腔后,常采用闭式引流装置,排除胸腔内滞留气体,保持胸内气压为0~(-2)cmH2O左右。闭式引流的胸腔引流管一般需放置24~48h。由于麻醉苏醒后动物易煤动,不配合,给手术后的监护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甚至发生气胸、导致实验失败。我们在实验中用胸腔抽气法排除关胸后滞留胸内气体取代闭式引流。经16例小型猪开胸手术,长达30天观察,术后无一例因气胸死亡。证实了抽气法取代闭式引流装置的可行性。一、材料1、小型猪:16只,由中国农业大学培育和繁殖;2、8~10号医用橡胶导尿管一根;3、20~50ml注射器一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体重和肺心病预后的关系 ,我国肺心病患者中实际体重和理想体重之比 (IBW% )和体重指数 (BMI)的关系 ,为在我国肺心病患者预后预测中应用 BMI提供依据。方法 :19例肺心病患者 ,记录确诊时的身高和体重 ,随访 6 3个月 ,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体重指标 (IBW%、BMI)及生存时间的差异 ,对19例患者作生存分析 ,对死亡组作生存时间和体重之间的相关和回归并比较两回归方程的差异。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体重指标差异显著 ,两组生存时间差异显蓍 ,19例患者 5年生存率为 0 .474,BMI<2 1kg/m2 者 5年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 3.2 5 ,死亡组的生存时间和体重指显著相关 ,体重指标中 IBW%和 BMI均可反映这种相关性 ,但 BMI的 t值、F值和 r值均大于 IBW% ,两者的直线回归方程比较有显蓍差异。结论 :肺心病患者预后和体重相关 ;BIM<2 1kg/ m2 者 ,相对死亡危险度较大 ;BIM在我国肺心病患者预后预测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心病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并发症.由于老年人静脉回流不畅及肺动脉高压、缺氧、高碳酸血症及高血粘度等综合因素,使消化道粘膜静脉扩张、瘀血、水肿、营养不良及糜烂.加之药物刺激,进食不当及胃液中游离酸过多等均刺激损伤胃粘膜引起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肺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饮食护理是防止或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临床资料患者男15例,女8例,均为肺心病失代偿期病人,年龄47-87岁,病程3-22年.嗜好:除3例无烟酒辣味嗜好外,均嗜烟酒,喜辣味饮食.可疑诱因:出血前服用上皮质腺激素7…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不同置管部位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效果。将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自发性气胸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行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治愈率、手术指标、术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治愈率86.05%与对照组的8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48h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65%较对照组的20.93%低(P0.05)。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引流治疗的效果相当,但腋前线第三肋间置管引流具有术后疼痛程度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PHC患者98例,肝硬化患者50例,慢性肝炎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名;检测其血清PIVKA-Ⅱ、AF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并计算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诊断PHC的临界值:血清PIVKA-Ⅱ为40 mAu/mL,AFP为20 ng/mL.结果 PHC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血清PIVKA-Ⅱ、AFP及联合诊断PHC的AUC面积分别为0.931、0.887和0.934,灵敏度分别为89.80%、84.70%、91.80%,特异度分别为88.70%、87.30%、84.00%;将40 mAu/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以吉西他滨为主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疗效。方法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组成的化疗方案对13例原发性肝癌/胰腺癌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并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13例患者中,有效率(CR PR)为30.8%(4/13),SD率为30.8%(4/13),CR PR SD率为61.6%(8/13)。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1.6%;13例患者中,在前2个周期的化疗后13例患者的CA199、AF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3例患者均出现血液学毒性,白细胞下降最为明显,表现为Ⅲ~Ⅳ度骨髓抑制。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18例出现气胸的新生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并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小时后PaCO由10.10±3.20kPa下降至5.70±0.80kPa(p<0.05),PaO由5.60±1.10kPa上升至7.20±1.60kPa(p<0.05),24小时后PaO为9.30±2.00(p<0.01),并且FiO和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等均逐渐下降。经HFOV并闭式引流治疗,18气胸患儿14例完全治愈,3例放弃治疗,1例双侧气胸患儿无效。讨论:HFOV对治疗新生儿气胸并呼吸衰竭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频机械通气(CMV)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CPT-11)联合5-FU/CF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2001年2月~2005年8月对晚期结直肠癌采用伊立替康(CPT-11)联合5-FU/CF方案化疗.入组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有可测量病灶.具体为伊立替康250mg/m2iv第1天,CF200mg/m2iv第1~5天,5-FU500mg/m2iv第1~5天.21d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可评价疗效者30例,其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1例,RR占43.3%,稳定(SD)14例,占46.7%,进展(PD)3例.临床受益率为83.3%,疼痛缓解率83.3%.中位肿瘤进展时间7.2月,中位生存期13.8月.主要副反应为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CPT-11联合5-FU/CF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损伤临床少见,本院1985年至1994年间共收治5例,均为严重损伤。因术式选择不当,引流放置不当,术后均并发肠瘘而死亡,为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就其诊断及治疗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探讨麝香保心丸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合并肺心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将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期间,长期住院的48例矽肺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2丸/次(22.5mg/丸),3次/d;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两组均治疗9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变。治疗组显效率66.6%,总有效率95.8%;而对照组显效率45.8%,总有效率66.6%;有显著差异(P均0.05)。麝香保心丸可以迅速缓解心肌缺血症状,用于治疗矽肺合并肺心病,可以降低肺动脉高压,延缓心衰,增加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2 5例髓母细胞瘤中Ki 6 7、P53 及bcl 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 ,在 2 5例髓母细胞瘤中 ,bcl 2和P5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2 % (18/ 2 5 )和 16 % (4/ 2 5 )。Ki 6 7阳性率平均为 (33.34± 4 .98) % ,其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有关。说明在髓母细胞瘤中bcl 2蛋白与P53 蛋白可能参与调控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胸外科对56例创伤性气胸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创伤性气胸患者56例,随机进行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胸腔闭式引流方法,治疗组应用微创的胸腔闭式引流方法;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伤肺完全复张的时间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36%,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得到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胸外科对创伤性气胸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微创的胸腔闭式引流效果较好,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