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在观察了我国最终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最终消费率与各个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在改革开放30年来,对我国最终消费率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中,始终排在前面的有贫富差距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资本形成率因素,而且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深入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各项因素,还需要提高消费主体-居民的素质。本文着重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在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促进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力资本投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深入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各项因素,还需要提高消费主体一居民的素质。本文着重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在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促进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3—2012年的数据,构建城镇化、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且通过主成分分析完成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测算协同度指标刻画产、城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在短期内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城镇化建设,而这个促进作用将在中长期有所提高并趋于稳定; 城镇化建设在中长期将会反过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反哺”效应,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良好的协同关系是产、城良性互动的必备前提.  相似文献   

5.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和导向作用。"十五"时期,江西省最终消费率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慢。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居民消费率,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为此,应提高最终消费率,增加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处于偏低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较低并持续下降是主要动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八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支出制度,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对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测算产业结构对碳减排的贡献程度,根据2000—2009年的GDP相关数据,在产业结构自然演进情景下,采用因素分析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20年的GDP相关数据,并测算各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及能源强度。结果显示:自然演进情景下产业结构对2020年实现全国碳减排目标的贡献率仅为35.86%。基于产业结构自然演进下无法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现实,拟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情景。比较分析两种情景所得数据,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结合其他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减排目标。该研究为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定量测算问题,以各产业部门产出成比例增长模式为前提,以省内最终需求增长比率作为产出增长比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进而利用模型对河北省1992—2000年的经济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作出了“河北省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生产技术进步(贡献度为41.27%)和资本形成总额(贡献度为49.81%)拉动”的重要判断,并提出了“十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部门发展途径。提出的投入产出偏差分析模型对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运用Eviews 6.0软件测算出1979-2004年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研究国际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状况.面板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进口以及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从短期看,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则是促进TFP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我国消费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对消费率下降也有较大影响,城市化率提高是我国消费率变动的唯一正向促进因素。因此,扩大我国居民消费应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主要着力点,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府支出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资源价格和税费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税收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王辉  丛海彬 《科技与经济》2018,31(6):96-100
采用more值测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速率,灰色关联度来测算长三角城市群间协同效应程度,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来探索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效应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加,产业结构速率的总体是加快的,并且以苏州为主代表,上海、常州、无锡、杭州为次代表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速率位居前列;在协同化程度上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的灰色关联度在0. 7~0. 8之间,协同程度高;另外得出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中非物质要素—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厘清关键概念、梳理文献基础上,构建湖南省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的复合系统,搭建协调适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运用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优化湖南省高技能人才供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表,从需求角度定量地分析国内需求、出口扩张、进口替代、投入产出系数变化诸因素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是一种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数量方法。然而对这种方法应用的关键是把进口因素分离为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部分,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将进口因素进行有效的分离从而利用这种方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推论相关产业政策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需求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之间的波动关系,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方法构造了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测算出影响能源需求的变量组成:国民生产总值、总人口敷、产业结构变化、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居民消费水平,这些解释变量能够解释能源需求变化的99.1%.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城乡结构3个视角出发,运用中部6省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2001—2014年间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实际经济增长率均低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且近年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促进潜在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利于其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增加能够显著促进潜在经济增长,而人口抚养比上升不利于其增长; 城市化率提高有利于潜在经济增长,而城乡收入差距增大不利于其增长,但这种不利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机电设备制造业在辽宁的产业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该产业经济贡献率的测算,阐述产业的重要性,分析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借鉴.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确定了该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测算了机电设备制造业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就业、投资的贡献率,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产业对辽宁的经济贡献率逐年增长,效率不断提高,但投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7.
比较准确地测算了我国29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并根据人均排放和收入,构建省级二氧化碳排放异质型面板,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EKC曲线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高收入和低排放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经济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国际贸易和城市化水平等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刘勇  徐晓霞 《河南科学》2011,29(1):99-103
运用"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2008年中原城市群各市的产业结构从19个细分产业进行测算,结合三次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各市产业结构同构性不明显,各市主导产业已有初步分化.并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乡间产业结构优化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理论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指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入、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知识积累及人力资本积累是影响我国R&D经费投入的重要因素。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影响辽宁省R&D投入因素进行了筛选,得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入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辽宁省科技投入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辽宁省R&D投入在不同分位点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较稳定,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在逐渐增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辽宁省R&D投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关联性、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状态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阐述了威胁我国当前经济安全的各种产业结构因素,提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