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惊慌失措的果蝇在自然界中,如果捕食者捕杀了太多猎物,就可能导致这个物种的灭绝——这个道理可谓显而易见。但除此之外,捕食者还在通过一些罕为人知的方式,影响猎物的生存,有研究表明,仅仅是捕食者的气味就可以增加整个猎物种群的灭绝概率。而另一项研究则更加出人:仅仅是对捕食者的恐惧,就能影响一个物种的命运。圭尔夫大学的生物学家瑞恩·诺里斯表示,传统生态学  相似文献   

2.
一、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在欧盟,转基因生物体(GMOs)和转基因微生物体的定义为,具有基因物质(DNA)的改变是在自然界中通过交配或自然重组无法实现的生物体(或微生物体).这种技术常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也被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基因工程".这种技术可以选择单个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中,这种移植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完成.  相似文献   

3.
正牛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艾莉森·伍拉德博士表示,恐龙数百万年前主宰着地球,随后灭绝,但它们可借助鸟的DNA复活,理论上可能重造恐龙物种和长毛象。这位科学家认为,通过识别和修改现代鸟类DNA内的某些基因,科学家可以"设计"这些史前动物的基因组。这个理论和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的情节相似。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个电影系列中,遗传  相似文献   

4.
<正>为什么是猛犸象有关利用基因技术复活猛犸象的消息不断,似乎三五年内就能让这种约4000年前就己灭绝的物种重见天日。为什么复活的是猛犸象,而不是恐龙?这种古老的动物真能在未来活生生出现在世人面前?专家认为,猛犸象有可能被复活得益于它们灭绝的年代离我们很近,“4000年对于地球来说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而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由于DNA半衰期仅521年,即每过521年遗骸中的DNA就减少一半。在零下5摄氏度的  相似文献   

5.
文婷 《科学大观园》2014,(19):28-30
<正>新研究称,恐龙6500万年前在白垩纪晚期地球遭遇陨星撞击后灭绝完全是因为"运气不佳"。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布鲁萨特博士说,在陨星撞地前,地球当时已经由于气候变暖而出现海平面上升和火山活动剧烈频繁等现象,已经有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也使得恐龙灭绝几乎在劫难逃。他认为,如果陨星早几百万或晚几百万年撞地,恐龙还都可能有机会避免灭绝厄运,因此恐龙正可谓"运气非常糟"。在劫难逃布鲁萨特博士向BBC记者介绍恐龙灭绝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智力和行为需要大量的基因发挥最佳功能,而这又需要相当大的进化压力来维持。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我们的智力和情感能力正在损失,因为赋予我们脑力的错综复杂的基因网特别容易受基因突变的侵害,而这些基因突变的选择不是为了让我们迎战现  相似文献   

7.
正巨牙鲨是目前为止巡游在海洋里最大的鲨鱼,可能因为体型庞大而更易灭绝。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尽管该物种最大和最小的成员身体长度相同,这种巨型海怪存在了1400万年后全部神秘灭绝。越大越好?虽然这头巨兽为何随着进化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目前仍不清楚,但它们巨大的体积反而导致自身变得更加脆弱、更易灭绝尽管长达米的巨牙鲨具有  相似文献   

8.
雷景 《科学大观园》2014,(23):30-31
<正>已经灭绝的古老动物还可能复活吗?许多科研项目正试图使消失的物种起死回生。目前,科学家们几乎已经成功复活了一种青蛙和一种山羊。被称作"胃育溪蟾"的澳洲青蛙1983年在地球上灭绝,而它们唯一留下的东西就是被人类保存起来的一些机体组织。人类曾经扰乱它们的栖息地,并把对它们而言具有致死性的真菌传播给它们。负责"拉扎勒斯计划"的科学家迈克尔·马尼奥表示:"但是胃育溪蟾的灭绝不会是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结束了它们5000万年的历史,却还没来得及看它一眼。究竟要等到何时,我们才会醒悟?2018年3月20日,苏丹去世了,享年45岁。曾经,它是这个世界上最出名的犀牛,也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它肩负着整个北白犀种群最后的希望。可随着它的离去,这个种群只剩下一对无法自然生育的母女。不过短短百年间,我们把一个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万年的物种推向了灭绝。  相似文献   

10.
反灭绝生物技术是运用核转移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复活灭绝动物的一类现代生物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获取遗传资源的需求下,这一技术发展迅速.然而,反灭绝生物技术具有目的 正当性并不意味着其具有法律正当性,而法律正当性依赖于伦理正当性,故需对这类技术行为设定伦理边界,对复活对象和技术类型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有必要明确责任归属...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动物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可这些朋友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据科学家统计,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物种中有99%已经灭绝.这就意味着,自从生命诞生以来,大约有10亿个物种曾出现在地球上,而又最终消失.只有一个物种生存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人类.  相似文献   

12.
起源与进化鹤科是鸟类中一个古老的科,比人类出现早6000万。冠鹤亚科出现在距今5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由于不能忍受长期的寒冷气候,导致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在北方大陆的一个物种灭绝,只有生活在非洲的两种冠鹤幸存下来。  相似文献   

13.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09,(10):66-66
绝大多数女性都会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能创造出一个没有男性的世界吗?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种可能性显然是不存在的。但一种生活在热带的物种却让这种“白日梦”成为现实,进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全部由雌性构成的种群。这种开创全雌物种先例的动物便是生活在亚马孙流域的蚂蚁。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一个物种的命运就寄托在生活在中国苏州动物园的两只个体身上了。2013年6,研究人员再次采集了斑鳖的蛋,希望至少能孵化出其中的一枚,来延续这一已经极度濒危的物种。斑鳖是一种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鳖类,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鳖类之一,体重可以达到100千克以上。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云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一部分地区。但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大量增加以及传统中药对龟鳖壳的巨大需求,斑鳖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目前这一物种仅存4只己知个体,2只生活在越南,还有2只就在苏州动物园。这已经是苏州动物园连续第六年尝试让这里的这对斑鳖繁殖后代,然而迄今还没有任何一枚蛋成功孵化。研究人员目前还无法找到这种不育现象的原因,但他们怀疑  相似文献   

15.
恐龙之所以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与这种庞然大物扑朔迷离的灭绝"奇案"脱不开关系——恐龙曾是地球上的霸主,它们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当时地球的食物链中,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这种优势,足以让恐龙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然而,在6500万年前,这种盛极一时的生物,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永远地灭绝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也成为生物进化史上的谜题,一系列的猜想也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严重威胁全球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数据显示,该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女性携带一个特定载脂蛋白(APOE ε4)等位基因即可导致脑内特定蛋白(tau蛋白)聚集增加,从而更容易患病;而男性携带两个特定等位基因时脑内特定蛋白聚集才会明显增加.这也足女性为何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严重威胁全球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数据显示,该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女性携带一个特定载脂蛋白(APOE ε4)等位基因即可导致脑内特定蛋白(tau蛋白)聚集增加,从而更容易患病;而男性携带两个特定等位基因时脑内特定蛋白聚集才会明显增加.这也足女性为何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国际著名入侵性物种。该虫繁殖力强大、竞争能力强、传播途径多,一旦进入新的地区,缺少天敌等因素控制,会使种群数量极度膨胀,短期内成灾。由于攻击性强,对农林业生产、人体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系统等危害性大,国际上十分重视红火蚁的检疫与控制。2004年9月28日项目组在我国广东吴川首次发现红火蚁为害,意味着这种极为危险的害虫已突破检疫封锁防线在中国大陆成功登陆,直接对我国构成了多方面的巨大威胁。红火蚁高密度种群见图。  相似文献   

19.
候鸟是巨大的病毒库吗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理事长周蛟研究员表示,很多候鸟都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在迁徙过程中,其排泄物、污染过的水源等与人类饲养的家禽接触后,就会在家禽中传播禽流感病毒。然而,候鸟身上携带的绝不仅禽流感一种病毒。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楚国忠研究员说,鸟和其他动物一样,也要生病死亡,也会携带很多病原物。在自然界中,疾病是调整鸟类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源于鸟类的动物传染病很少,但是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数十种可以由鸟类携带的病原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候鸟的体内外经常带有一些病原物,包括病毒、衣原…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认为,理论上人类寿命有120岁,乌龟有150岁,狗有20岁。这种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已经在若干个物种里找到了跟寿命有关的基因,其中既有延长寿命的“长寿”基因,也有缩短寿命的基因。生物体内有一种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叫活性氧,也叫自由基,与机体老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细胞氧化会造成细胞损伤或老化,而“长寿”基因的产物能防止细胞氧化,从而使人长寿。还有些基因的产物能修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