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构成航天活动的3大领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的重要进展,突出表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率先建立了中国的专用科学卫星系列,并产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原创科学成果,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重大航天工程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分析了以美、欧等航天强国为代表的国际空间科学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阐述了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与应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指出重大科学目标引领、重大科学成果导向已成为中国空间科学任务的主要原则。面向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时代需求,建议中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和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上,加快部署系列科学卫星和相关任务,实现“0”到“1”的突破,让发达的空间科学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成为航天强国建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美欧俄中等国家和地区组织最新空间科学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新发射的空间科学任务平台和新选定的未来任务。盘点了“帕克太阳探测器”首次飞越日冕,“洞察号”揭示火星内部结构,阿联酋、中国、美国探测器齐聚火星,美国绘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路线图,欧洲确定2035-2050年大型空间科学任务科学主题,中俄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中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美欧批准新的金星探测任务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相似文献   

3.
2022年世界空间科学和探索热点频现。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和微重力物理与空间生命科学五大领域,梳理了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韦布空间望远镜及其首批成果成为年度最大亮点;盘点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及其代表性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系列以及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突破令人瞩目。载人航天是空间科学与应用的重要平台,中国空间站建成引起世界关注。点评了各国的空间科学中长期规划和国家空间战略相关情况,展望了2023年即将发射升空的空间科学新任务。  相似文献   

4.
 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热点竞相涌现。聚焦非载人航天,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的年度重要代表性成果,并对多个空间天文、日球层和行星(含月球)深空探测任务的工程成就和科学回报进行了归纳,包括但不限于人类航天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层、太空台风可能影响地球空间天气、20亿年前玄武岩样品完善月球演化历史、火星地震探测揭秘其内部结构、星际空间发现等离子体波发射、深空望远镜再绘银河系结构图等。面向未来,欧洲空间科学“远航2050”规划、美国科学院2020年代天文学10年调查等给出的战略研判令人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科学持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悟空”科学数据正式公开,“慧眼号”“嫦娥五号”等科学任务助力空间科学家再度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航天大国,但尚无重大科学目标牵引的大型战略性空间科学任务的经验。以美国新一代旗舰型空间天文学任务宽视场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 Field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WFISRT)为样本,介绍了其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梳理了任务剖面的数次更改和曲折的研发历程。将其与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研制流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空间科学任务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奖项之一。分析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标世界航天强国,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持续实施空间科学任务,科学家们不断获得诺贝尔奖。本文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抓手,阐述空间科学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贡献,分析欧美航天强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并基于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现状和态势,提出空间科学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有望取得诺贝尔奖级重大突破的优势领域之一,发展空间科学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是中国首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也是首个以中国为主开展的深度国际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欧成功合作的典范。基于双星计划研制任务管理,透视了双星计划的国际合作情况,总结了双星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双星计划建立了严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工程月调度例会、专题协调会和大总体会,以及管理/技术协调会机制和联络机制,推动任务实施;通过科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工作队,以及科学工作联席会机制,促进成果产出最大化。其中,首席科学家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文档编写规范、疫情应对举措等管理经验,为未来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任务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关于空间科学概念的若干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科学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表达,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歧义。为厘清基本概念、促进事业发展,在追根溯源、国际对照研究基础上,考证了空间科学概念,指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是最早进入空间开展研究的自然科学;空间科学在中国学科专业目录和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中,虽不是独立的门类,但下属的学科领域均属母学科的重大前沿,使得母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辨析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和应用、空间科学与天文学、日球层顶与太阳系边界、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科学卫星与业务卫星、空间科学任务以及有效载荷技术等概念的内涵,呼吁各界重视和支持空间科学,加快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使空间科学成为开放型的研究体系和学科群,可为相关战略规划、学科研究、项目申请和科学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月球及深空探测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和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标志性科学工程,大量新的科学发现和工程技术成果的取得,激发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的积极参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始了自阿波罗计划之后的新一轮月球探测热潮,美国、日本、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等航天大国和组织化都相继发起了月球探测任务.与20世纪冷战时期的探测思维不同,本轮探测都把重点放在了月球科学领域某些科学问题方面,尤其在月球水冰探测、地质和内部结构探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学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月球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深空探测是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全球在轨工作的深空探测任务有29个,皆为非载人航天任务,主要开展了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的探测、深空太阳观测及日-地L1点空间天气监测和L2点空间天文观测。在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美国加快推动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国嫦娥四号任务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对月球背面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陆续产出一批国际关注的科学成果。美国新视野号任务飞掠柯伊伯带小天体“2014 MU69”的首个科学成果揭示了该“接触双星系统”的发展、地质与构成。日本隼鸟二号任务完成对“龙宫”小行星的两次采样探测、启程返回地球。除了“史诗级”的太阳探测帕克号任务,被“遗忘”在L1点的多个超期服役的空间天气监测科学任务如SOHO、WIND等表现依然稳定和出色。2020年,人类将迎来探测火星的新发射窗口,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即将实施的多个火星任务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1.
2019年临近空间科学技术热点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2019年临近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热点:在临近空间原位进行科学探测的高空科学气球扮演了主角;其他临近空间飞行器在平台技术研究与试验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多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已经装备部队;太空旅游商业公司维珍银河上市,商业化的太空旅游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国际空间站在技术开发与验证、物理科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教育和文化活动、人体研究及地球与空间科学6个领域的科研与应用情况,分析了各领域的代表性新实验,盘点了这一时期取得的亮点研究成果。分析表明,2021年国际空间站继续开展大规模的科研与应用活动,美国、日本、欧洲和加拿大的航天机构在6大研究领域支持开展了313项实验,其中在国际空间站首次开展的新实验超过40%。同时,国际空间站正处于科研与应用产出高峰期,6大研究领域都持续产出新的亮点科研成果,例如微重力生物采矿表现更好、观测地球蓝色喷流等,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具有技术传统和精神传统,而且形成了社会建制.技术也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科技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水族儿童科学素质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族科学文化背景的调查和对水族儿童进行物理问题测查,取得了水族儿童所具有的科学素质的数据资料,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反应出儿童的生活文化背景对其科学素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普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手段,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法,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好科普工作已成为社会性的、全民性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北京目前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北京市科普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北京市科普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在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加强科普教育,对于提高北京市公民的科学素质,推动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空间科学任务有效载荷往往是新原理、新方法和先进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实现任务科学目标过程中发挥关键和核心作用。中国以空间科学工作者为主组成的研制队伍航天工程经验不足,导致有效载荷技术攻关难度大,管理日益复杂。阐述了空间科学任务有效载荷的有效管理经验,包括建立载荷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制管理模式,高度重视关键技术攻关和载荷标定试验,提升载荷管理等级,并以单位载荷研制为抓手,全面推进质量管理等。对实施载荷PI制和载荷数据PI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型仪器设备是理工科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及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衡量理工科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学校通过优化重组,建立校、院两级大型仪器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大型仪器的开放与共享,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绚烂的科技文明的创生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易学时间观妨碍了人们对物质实体的考察;易学自然观耗费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精力;易学的思维模式阻碍了科学思维的萌芽;易卦的占卜功能削弱了人们追求科学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