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地峡(isthmus)被称为“微地”。随后,汉语中有关地峡的各种名称相继出现,如峡、微路、土腰、土颈、地颈,等等。1884年,在姚文栋的译著《日本地理兵要》中,日语借词“地峡”出现了。虽然此后又出现了一些别的名称,但是最后“地峡”还是在众多词语中脱颖而出,成为汉语中用来表示isthmus的一个标准的地理学术语。  相似文献   

2.
彗星作为太阳系的一种特殊天体,当前已经发现1700多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彗星的国家之一,彗星记录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同时中国也保存了世界上最系统的古代彗星观测记录,对彗星按照结构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命名和分类,对现代天文学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中后期,汉语中有关蒸汽机的名称有很多,但这些名称大部分使用时间并不长久,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汉语中“蒸汽机”最早出现于1875年丁韪良编纂的《中西闻见录》。“蒸汽机”来自日语,不过在日本现在已经不太用了,然而,这个词在中国一直使用至今,而且成为标准术语。  相似文献   

4.
小行星是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而体积较小的天体。汉语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小行星”一词,1855年的《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是最早出现该词的两种文献。“小行星”应该是英语minor planet的汉译。  相似文献   

5.
河马是非洲的大型食草动物。这种动物介绍到中国大约是在19世纪20—30年代。《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中的《河马像略说》是较早出现“河马”一词的汉语文献。“河马”其实不是汉语本族词,它来自日语。而日语的“河馬”(かば)译自荷兰语的nijlpaard。  相似文献   

6.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企鹅被介绍到中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而"企鹅"一词出现在1854年,当年《遐迩贯珍》中有一篇未署名的科学专论《生物总论》,这是最早使用"企鹅"一词的汉语文献。此后,理雅各在《智环启蒙塾课初步》(1856)中也使用了该词。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1600)。这幅图原版已失传,但摹本收录于冯应京的《月令广义》。通过摹本可探得原图的一些信息,"地球"一词在图中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该词经在华传教士的沿用而得以推广,还传到了日本。"地球"并非如王力所认为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1852)中创造的新词。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西游记》里有个“女儿国”。可如今,湖南省郴州市坦水岭组也有了一个“女儿国”。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从1957年起,坦水岭组的女人就只生女儿了,只有一户人家1987年生了一个儿子。据了解,生儿子的那户人家,老婆是从外乡嫁过来的痴呆女人。奇怪的是,这里的女子嫁到别处就能生儿子,但外面的女子嫁到坦水岭来,除了前面说的一个例外,生的都是女儿。现在,坦水岭的年轻女子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岭上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女多男少,很多农活都干不了,这里的人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据说,曾经有3个男人倒插门上了坦水岭,但是“嫁”到这里的男…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词对译西洋概念,导致词语内涵在中国、西洋、日本三个语境之间游徙,终于定格为被中日两国共同接受的现代义,其典型一例是“科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名词探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代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词对译西洋概念,导致词语内涵在中国、西洋、日本三个语境之间游徙,终于定格为被中日两国共同接受的现代义,其典型一例是"科学".  相似文献   

12.
“癌”字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汉语科技术语约有上千万条 ,它们是历代众多学者创造性工作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组成部分。几千年以来 ,这些术语作为科技知识的载体 ,在促进全民族的科技交流、知识创新以及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术语被一代代流传沿用 ,有的术语经历多次锤炼、修正后更加科学和完善。研究有关术语的发生、发展及沿革 ,是汉语术语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为此本刊特开辟了新栏目“溯源” ,希望能把这些术语的来龙去脉聚集记载下来。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 ,因为有许多在这项创新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有造诣的学者已经过世。“溯源”是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为一体的栏目 ,内容包括记载词、人、物、事等等。希望各位学者 ,包括自己创造了某些术语的学者 ,把有关工作记载下 ,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汉语本无"西医""中医"之名,自从西方医术、医药传入中国以后,情况才发生了改变。这两个名称的出现是在19世纪,"西医"见于1839年林则徐的《华事夷言》;"中医"的出现虽然晚一些,但至少在1876年也已经有了,例如,当年徐寿在《医学论》中就使用了"中医"一词。  相似文献   

14.
当今我国学者普遍将花柳病等同于性病,认为花柳病是性病在旧社会的称谓或者是一种民间称法。本文通过对花柳病概念进行溯源,认为这种看法是缺乏历史依据的:花柳一词作为对妓女等的雅称始于唐代,但是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则始于日本,自19世纪中后期被引入中国之后,它又经历了近代医学的洗礼和改造,成为了一个充满本土感的近代词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一直秉承“天圆地方”的地理观,到明末清初才有所改变。当时西方的地理学说已经传入我国,“地圆说”开始见诸汉语文献。反映到语言上,最值得注意的则是“地理”一词含义的变化。文章试图讨论“地理”和“地理学”含义的演变,从词语的角度揭示西方地理观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6.
螺旋分内螺旋和外螺旋,在机械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来自西方,在17世纪传入中国。汉语中表示这种意义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1612年耶稣会士熊三拔的《泰西水法》。“螺丝钉”的出现在此之后,见于1626年另一位耶稣会士汤若望的《远镜说》。之后,又产生了“螺丝”“螺钉”“螺蛳钉”“螺旋钉”“旋螺钉”等词,这些词有的已经淘汰,有的则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基督教,还有西方的科学,如地理学、天文学等。他创制了不少名词,如“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等,这些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成为中日两国相关学科中的标准术语。  相似文献   

18.
近代德国大学“讨论班”制度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如中世纪经院学者一样,近代研究学者不仅是大学培养的产物,而且主要借助于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但是在近代早期(1500-1800),大学的权威地位却为私人学会和皇家学院所占据;科学革命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最为杰出的学者或科学家均对大学的作用采取了鄙视甚至诽谤的态度。大学似乎成了蒙昧而无望的中古遗物。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绵延不绝的5000年传承,经历过怎样的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根脉的问题,曾让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接续探索。5月28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合乎伦理设计”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