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3位天文学家--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们在宇宙演化理论和太阳系外行星(系外行星)发现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本文评述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成果,简述系外行星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系外行星的多样性及其对经典太阳系形成模型的挑战,探讨系外宜居行星的条件,并展望系外生命探测。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27日北京时间22时23分,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联合欧洲其他国家研制的卫星探测器“科罗”(Corot),由俄罗斯研制的“联盟2-1B”火箭搭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这是人类发射的首颗专门用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卫星。Corot卫星重630kg,载有一台30cm口径天文望远镜和两台照相机,能够观测到体积仅为地球2-3倍的太阳系外岩石行星;其主要任务是探寻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一样存在着生命的天体。发射50min后,卫星进入距地面约900km的预定轨道。自1995年首次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以来,天文学家至今已在太阳…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41-41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组与日本国立天文台的专家合作,于近日在HD173416红巨星周围发现质量为2.7个木星质量(MJ)的太阳系外行星。这是中国天文学家利用我国2.16m天文望远镜高分辨率摄谱仪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以国家天文台刘玉娟博十为第一作者撰写的关于这一最新发现及相关研究的论文近期将以快报的形式发表在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杂志本年度的第一期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科技》2012,(8):24-24
美国航天局7月18日宣布,天文学家利用该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大小只有地球三分之二的太阳系外行星。这颗行星名为UCF-1.01,距地球约33光年,表面温度非常高,可能是与太阳系距离最近的小于地球的系外行星。相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28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使用了两幅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来装饰它的封面。此前已经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已经多达300多颗,不能算少,但是,它们全都是天文学家所认定的系外行星的“影子”。捕捉到系外行星的真实图像,这还是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寻找第二个太阳系当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12,(1):31
<正>"除地球之外,其他行星上是否还有生命?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极天文项目组胡义博士说,为了寻找更多的系外行星系统,需要更多地进行持续性天文观测。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的观测,可帮助我们实现研究银河系结构、近邻星系的距离等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Rainer Weiss、Barry Clark Barish和Kip Stephen Thorne 3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了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决定性的贡献和观测引力波信号的更大发现,其中Weiss分享了1/2奖金,Barish和Thorne各分享了1/4奖金。本文介绍这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学术经历,从理论、实验和数据分析方面解读引力波信号被探测到这一重大发现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俊霞 《科学世界》2014,(11):18-67
几十亿年前,在由数千亿颗恒星组成的浩瀚银河系的一个角落里,一颗新的恒星诞生了——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之后,在太阳周围形成了几颗行星,其中的一颗孕育了不计其数的生命,这就是地球。  相似文献   

9.
现代物理学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时应产生同等数量的粒子与反粒子,二者相遇会湮灭,同时释放能量。如果真是如此,整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都将不会存在。  相似文献   

10.
11.
简要介绍了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获得者--埃里克·科内尔,卡尔·维曼与沃尔夫冈·克特勒的有关研究工作;评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位获奖者的简况和他们发明的光学纤维(简称光纤)与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说明了光纤和CCD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在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百余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仅使人类对周围的物质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量子理论、超导电性的发现和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和研究),也使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X射线、无线电技术、晶体管、激光和集成电路等),光纤和CCD都已溶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如光纤到户),并将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阿尔贝.费尔和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彼得.格林贝格尔,以表彰他们在19年前各自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文章仅就这两位科学家在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及其应用方面的贡献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洛桑大学的Jacques Duboche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oachim Frank和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Richard Henderson 3位科学家。本文简要介绍冷冻电镜的发展历史、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冷冻电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以及国际和国内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并回收利用的基本过程。日本科学家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因阐明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而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工作不但为理解机体适应饥饿、感染免疫应答等诸多生化过程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治疗自噬相关疾病及开发针对自噬的潜在药物靶标奠定了基础。本文解读细胞自噬分子机制的科学背景及内涵,综述自噬相关研究的进展,并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 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本文评述冷冻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技术的发展、最近导致冷冻电子显微学迅速崛起的技术突破以及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美国物理学家索利斯(David J.Thouless)、霍尔丹(F.Duncan M.Haldane)、科斯德里茨(J.Michael Kosterlitz)因“关于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的理论发现”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了这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学术经历,并从拓扑与拓扑相变、量子霍尔效应中的拓扑、1维量子反铁磁与对称性保护的拓扑态等方面探析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相理论发现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ean-Pierre Sauvage、Sir J.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Feringa 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方面的重大贡献。分子机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构建分子水平上的机器。超分子化学在分子机器的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来说,这是继1987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第2次授予超分子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本文简述分子机器的设计理念、合成思路、发展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David J.Gross)、戴维·波利策(H.David Politzer)和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以表彰他们对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的发现.渐近自由理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夸克在高能状态下有近乎自由粒子的行为,而且也是对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