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隐喻的认知机制在于通过隐喻结构可以使喻体的语义特征经由认知推理进入到本体 ,对本体进行重新范畴化 ,使本体具有在初始范畴化时隐而不显的语义特征 ,从而实现对本体的重新认识。隐喻认知中认知参与量的多少与认知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2.
隐喻认知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理解被认为是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词汇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策略,并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去表述另一个概念,隐喻大致可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在隐喻这个大系统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还广泛存在着同本体多喻体的隐喻现象。隐喻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人类语言,而人类语言的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导致新隐喻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普遍性以及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情感隐喻计算在自然语言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人工智能不仅要让计算机具有超越人类感知计算的能力,而且要让计算机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而情感隐喻在情感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情感隐喻计算研究的历史加以回顾,阐述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成果;然后从情感隐喻的理论基础出发,对情感隐喻资源建设、情感隐喻识别与理解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探讨情感隐喻计算的应用途径,最后提出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语言学的抑制机制、认知语境及隐喻度三个角度解释隐喻的限制性特点,发现在隐喻理解过程中,得到激活和映射的是喻体中与隐喻意义有关的、与认知语境关联性大的抽象特征,而受到抑制的则是代表喻体字面意义的、与认知语境关联小的一般特征。并且对于高隐喻度的话语,人们要进行额外的认知加工,会更加积极地选择和限制喻体属性对本体的映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动词隐喻理解加工过程中采用的认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日常交际和语篇中使用频繁的动词隐喻的教学提供经验基础.共有20位大二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隐喻句释义任务和回溯访谈,对他们采用的三类认知机制的使用频率和促成正确理解率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范畴化机制、间接范畴化机制以及比较机制均在二语英语动词隐喻理解中发挥作用,其中,间接范畴化机制使用频率最高,范畴化机制则促成正确理解率最高.(2)三类间接范畴化模式在运作:中介实体直接由隐喻动词引出;中介实体由各类信息引出;中介实体不存在,抽象范畴来自各类信息.(3)共有三类比较模式:以主语为本体,通过结构映射得出共同特征;以谓语为本体、宾语为喻体,通过特征平行匹配得出共同特征;以宾语为本体,通过结构映射达成理解.(4)我们发现影响学习者认知机制运用的既有语言因素,如动词隐喻的语言特征、语境,也有非语言因素,如学习者对动词隐喻的熟悉程度等.文章最后讨论了以上结果对动词隐喻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多义词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还是种思维模式,它被认为是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隐喻在词义的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英语词汇的多义性,大量的词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用隐喻理论揭示多义词的产生和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梳理较喻句的句法构成特征,尝试运用隐喻思维和概念合成理论对较喻句的形成进行解释。研究发现,从"喻"到"较",是原发思维到继发思维的进展。本体和喻体作为两个输入空间,其核心元素形成对应映射并且被投射至合成空间,在新涌现的层创结构中形成对比关系,同时本体和喻体的整体意象也被投射在合成空间中形成叠映。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关联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交际的推理特性、最佳关联、语言的描述性使用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阐述隐喻作为语言的描述性使用、本体和喻体相似性作为关联标识以及如何处理隐喻基于语境的问题.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隐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隐喻语用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本体的语义标注工具使用已有本体在Web页面中插入语义元数据信息,从而使Web页的内容机器可识别,是将现有Web提升为语义Web的有效方法之一.大多数标注工具仅支持使用已存在的本体词汇来标注Web页,不具备标注过程中新建本体或在已有本体中添加新词汇从而补充标注词汇的本体编辑功能.针对语义标注中的本体编辑功能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实现的角度对OWL本体编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意义是将某一个领域(即原始域)的经验映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运用概念隐喻及语法隐喻的理论分析外刊上的经贸文章,发现这类语篇中隐喻表达非常普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等概念隐喻的运用有助于我们认识抽象的经贸知识,而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表达则对语篇衔接及语言简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13.
大量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因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更重要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效性,并提出一些改进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或语义域之间的单项映射,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完成语符表层到抽象实质的深层次转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被称赞为咏月佳作,无数人为其思乡怀人的真挚情感所动容。除此之外,该篇字里行间也饱含苏轼对人生、世界等的哲思,概念隐喻理论将全面还原苏轼创作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通过从已知到未知的跨越这一隐喻认知过程,语言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词汇的词义变化方式,并探讨了如何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策略和工具,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是始发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基于人们经验的共现。文章认为,隐喻的教学功能体现在外语教学中隐喻能够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有的经验基础,在教师的理性知识与学生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学习者对一些关键概念、模式和问题的认知自觉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师使用的隐喻意识,促使他们调整思维模式,反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机床刀具磨损数据稀少与刀具磨损状态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扩充与改进领域对抗网络(sample expansion and improved domain adversarial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 SE-IDANN)的刀具状态识别方法。首先对机床刀具数据进行两次特征提取,并通过Smote算法进行样本扩充,解决机床刀具磨损数据量稀少的问题;其次在领域对抗网络(domain adversarial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 DANN)模型特征提取器中加入残差块,进一步提取有效特征信息,解决刀具磨损特征微弱的难题;最后将Wasserstein距离作为目标域与源域的数据分布相似度标准引入DANN模型,实现对刀具磨损量的精确识别。通过对机床刀具数据的分析与仿真试验验证,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刀具磨损量。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轴承故障样本少导致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监督迁移成分分析(unsupervised transfer component analysis,UTCA)和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UTCA的核函数将不同工况样本特征映射到一个共享再生核Hilbert空间中,使得源域和目标域样本集更加相似,并通过最大均值偏差嵌入法(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embedding,MMDE)判断能够迁移的源域数据,将源域样本迁移到目标域中,为深度学习提供充足的训练样本,解决了实际故障样本较少的问题;然后采用DBN模型对源域样本进行训练,再对映射后无标记的目标域样本进行故障诊断分析。利用不同工况下的滚动轴承实验数据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与普通DBN、SVM、BPNN以及传统机器学习-UTCA融合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对滚动轴承故障的诊断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