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早的高校科技学报《利济学堂报》及其中医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重新认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创刊于温州的《利济学堂报》的历史地位和中医传播实践。方法原始文献考证与传播学方法。结果认定与维新变法共命运的《利济学堂报》为中国高校科技学报的萌芽,亦为中国最早的医药学报之一和浙南最早的维新变法报刊,其主办机构利济医学堂为中国最早的中医专门学校。结论陈虬首创的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利济学堂报》、心兰书社构成四位一体,互为支撑的传播组织结构和医疗传播、教育传播、期刊传播和图书馆传播相辅相成的特殊模式,构成了一个极具新闻学与科技传播学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并成为之后高校科技期刊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工艺学堂等实业学堂教育,实属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纺织工程教育。其储人才、开利源、利民生、杜外耗的工程教育目的,其聘请外国教习、鼓励出国留学、推动专业教育、注重实践训练等工程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当前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纺织工程教育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在提高。与此同时,汉语作为具有影响力的语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世界各地开始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无论是国外走进中国学习汉语的交换生还是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立都表明了对汉语的学习传播。本文主要探讨了与我国联系紧密的缅甸在汉语学习传播方面的问题,并重点对缅甸人民汉语学习传播方法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肖潇 《当代地方科技》2010,(20):169-169
汉语国际传播,不仅仅是一项语言和学术的工程,更是一项产业和经济的工程。观念的融合与改变,对汉语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试图从传播的角度看待语言教学,从媒介的角度看待对外汉语教师,从而对汉语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淼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8-1101
借鉴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结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特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构建出一套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至少包括熟知中国哲学典籍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前三种宏观能力,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6.
从英美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在主导性话语模式上迥然相异,探讨了戏剧戏曲话语模式的差异:一为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为优美的歌唱艺术。之所以如此,除了中西文化传统差异之外,英汉语不同的语音动力特征对曲艺话语模式选择倾向的客观制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语义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语言文化对于戏剧戏曲主导性话语模式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笔算数学》是清末传教士狄考文编译的算术课本.曾在教会学校及中国学堂使用.该书流传广泛,影响较大,1892∽1910年间.刊印30余次.介绍了《笔算数学》的内容和版本情况,并与《数学启蒙》进行了比较.通过对《笔算数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笔算数学》在中算转为西算的过渡时期所占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客观评价教会学校的数学教育在中国数学教育近代化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20世纪之交,英美等西方列强的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在上海乃至中国各地陆续建立了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一方面对中国学生大力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文化,另一方面也以其教育文化有力冲击着当时的封建教育思想、制度、模式及形式,尤其对于上海教育的近代化具有相当的垂范作用。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和走向未来的伟大改革进程中,重新审视教会学校的教育制度、内容、形式和方法,将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教师的称谓随着时代变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中“教习”到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教员”;从建国后的大中小学校中的“老师”,到文革中被批斗的“臭老九”,教师称谓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对近代以来,教育中存在的“教习”、“教员”、“老师”、“臭老九”、“先生”等称谓进行梳理,探讨它们的来历及发展演变过程,对于加深教师称谓的了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说,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1.
福建船政学堂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影响深远。福建船政模式主要体现在明晰办学目标、"厂校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用性课程设置、专业教习的奖惩制度以及学生留学派遣制度上,对高职办学理念和社会认知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在工学结合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朝廷兴学,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伦理课程。柳诒徵在担任江南高等学堂伦理课程教习时,编有《伦理口义》一书,该书体现了柳诒徵早年伦理道德思想。在中西、新旧伦理道德思想冲突的清末时期,柳诒徵肯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推崇孝道,批评西方社会以父母为路人的种种行为,强调夫妇在权利平等的同时有着治事上的主辅之分;同时柳诒徵亦注重对新式伦理观念的吸纳。  相似文献   

1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命题。地方文化在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非常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依据“情境学习理论”,来华留学生应当充分依托甚至融入地方文化语境,以便更好地学好汉语并运用于日常交际;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语言文化(含地方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能够以一种“他者叙事”的视角实现中华文化的“软传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创始者之一和地方实力派的代表,在制造船炮,创立翻译馆翻译西书,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等具体的洋务实践中,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就了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对西学东渐起到的积极作用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新颖鲜明的近代音乐创作特征和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沈心工学堂乐歌中诠释尚武精神的歌曲,契合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现实需求和国民的情感需要。沈心工利用其所创作的学堂乐歌,从强身健体、从军为国、传播军事科技、以武求和四个方面对尚武精神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诠释,并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路径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宣传尚武精神。沈心工的学堂乐歌,不仅是近代中国尚武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近代尚武精神传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教育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在以魏源等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动下,中国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教会学校的兴起、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既有强权的军事、政治途径,又有和平的外交、宗教、移民、教育途径等.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必然产物,拓展汉语传播途径,促进汉语走向世界,是丰富和发展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汉语国际推广也称汉语国际传播,此战略自2005年推行以来发展迅速,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全面转到“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上。有关其发展瓶颈及对策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研究有:战略政策性问题研究;中国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研究。综述以上研究文献,可以展望今后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研究主要应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强:第一,积极借鉴他国语言推广(传播)经验和教训;第二,认清汉语推广的本质属性和经济价值,加强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经济投人与收益研究;第三,关注中国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和地域性,认真对待他国文化;第四,加大汉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和水平以及汉语教材编写的投入研究;第五,确定汉语国际推广的语言标准,建立完善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阐述汉语特色新词语的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分类构成,梳理并探析了国内外在汉语特色新词语英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汉语特色新词语准确英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和实用技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发展;是与文化传播、交流密不可分的,西方教堂与教会学校、中国留学生、外国高水平音乐家在中国的活动极大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对外音乐交流及中国钢琴选手参加重大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使中国钢琴艺术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