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词语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往往具有该文化的特征,某些特殊词语的文化特征往往更突出.道教是中国自身的宗教,其主要目的是追求今生不朽,长生火视.为此,就有一整套修炼方术,如像服食金丹、炼气功等.而这些方术术语就带有很浓厚的文化特征.道教气功术语的文化特征可以从道教的来源和道教的特点两方面来分析.一、从道教的气功术语看道教的来源道教来源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民间的种种观念和方术;古代哲学中阴阳家和道家的某些理论框架;佛教的渗透等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一)民间的神秘观念和方术的影响民间的神秘…  相似文献   

3.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族民间文学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道教在白族地区的长期渗透,白族民间文学浸润着浓郁的道教色彩。白族民间文学既拥有大量的道教人物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又广泛地吸纳了道教的方术和仙境幻想。白族民间文学生动地揭示了道教对白族民众的深刻影响,也突出地展现了白族民众不为宗教拘囿的世俗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道教在唐代的特殊地位,唐代文人对道教的崇尚以及游仙之作阐述了唐代文人的崇道之风,认为从道教的角度研究唐代文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道教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演变过程中有三大宗派,它崇奉的神祗是三大尊神,影响最大的是三部经典,道教观点是三元论,道教方术是三类型——由此得到哲学启示:“一分为三”的命题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7.
道教的性质     
道教的性质古今不同,不能据今以推古。古代道教具有"贵生"不鄙夷女性"的特色,它不拜鬼神、禁止杀生、不奉祭牲、不处理丧葬事宜,也不绝欲。它在发展中羼入了民间的巫俗方术,在对性的态度上也有"起于不禁欲,继而纵欲,再则禁欲,转而虚欲,且复以性交为修真之秘要"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曲解道教的性质与特质。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批评了"由少数民族风俗论道教"由巫术解释道教"或"倚仗田野调查方法和民俗学方法论道教"的方法论之误,也批评了某些学者对道教斋醮科仪的误解,从而提出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以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观的建置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到了唐代,道教取得了近似于国教的地位,道教宫观的发展规模也随之扩大,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由于唐代道观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唐代士子在道观中习业备考。  相似文献   

9.
由于唐代交通环境的变迁、科举制度的推行、工商业的发达与旅游观念的变化以及宗教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唐代士大夫形成了喜好、崇尚旅游的风气。唐代士大夫的旅游风习,可分为中上层官员的“宦游”和下层士大夫的“士游”。宦游与士游的空前盛况,反映出旅游已构成唐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代旅游也由此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占有着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生命.儒家持天命观.佛教持色空观.唯有道教持积极的“我命观”.并且创造积累了一整套延年益寿的养生理论和方术。其中.有些方术所包含的科学性.已被长期的健身实践所证明。用现代生命能的眼光看.道教的静功与动功,都在于既减少体内生命能的损耗,又增强肌体对生命能的输送、吸收和利用.从而获得了健身延年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致许寿裳》一书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一文中又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中国的大思想家鲁迅如此郑重地指出“道教”与“中国”问题,可见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据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一书考证: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体系,“形成于公元四世纪之后”,并随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唐代,由于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生活格外昌盛,道教活动也异常热闹。从君主皇帝到士大夫们再到庶民百姓,举国上下兴起一股道教热。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下  相似文献   

12.
唐玄宗时期 ,在皇帝的尊崇下 ,道教盛行一时 ,尽管佛教因此而受到打压 ,但由于宦官势力的庇护 ,佛教仍然在唐代社会中居有重要的地位。从这一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的斗争 ,为我们深入研究中晚唐的社会政治矛盾及唐王朝衰败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拓跋鲜卑政权受原始社会遗俗影响,对巫筮及其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方术如阴阳、图谶等都有很大的兴趣。这为明悉阴阳易筮、图谶的汉族士大夫的大批参政、地位的上升创造了契机。在拓跋鲜卑政权内部,统治利用巫筮图谶等作为工具,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先有刘洁、拓跋丕的图谶案,后的拓跋焘与拓跋晃两党围绕巫筮展开的较量等。  相似文献   

14.
道家属于中国哲学学派,始于老庄,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其理论核心。道教以道家学术思想为纲,吸纳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巫史文化、鬼神崇拜以及各类方术等民间信仰元素,是中国特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制度化宗教。道家与道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为道教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二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许逊信仰本为家族孝道与巫术信仰的杂交,后来分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往上攀附道教成为孝道派,与道教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甚至摩尼教等都发生了多方面的联系,在宋和元时期发展成为净明道,到明清时期又攀附道教中的全真道。其二是在继续保持巫术色彩,在唐代发展为闾山教而广为传播,有多个支派。其中传播到湖南梅山地区的部分,与当地法派相融合而衍变为梅山教,梅山教进而在各地传播而发生种种歧变。其三是在这二者的影响下,伴随着江右商帮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扩散,以万寿宫作为地方商会聚会之所,作为赣商相互联络的精神力量而存在。上述三个层面,展现了巫术、民间信仰与道教在历史、地域等方面,在术士、道士、官员、士大夫、乡绅、商人等社会阶层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道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帝王继位以后,均或多或少地推行一系列有利于道教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北宋,由于王朝初建,人心思安,士大夫们因势利导,崇儒奉道,把道家、道教思想当成自己入仕立命的法宝,对时局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道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帝王继位以后,均或多或少地推行一系列有利于道教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北宋,由于王朝初建,人心思安,士大夫们因势利导,崇儒奉道,把道家、道教思想当成自己入仕立命的法宝,对时局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8.
明朝是道教在其发展史上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时期。与政治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道教进入了一个兴盛的年代,但同时也造成了道教的畸形发展,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明朝道教由于过分热衷于政治,忽视了下层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理论上的创新和改进,这种局面不利于道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张姓人士在道教发展中表现突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的后人继承发展了五斗米道,使之不断壮大,成为中国道教之源。唐代的张果和元明时代的张三丰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道长,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扩大了影响,最终使道教成为我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唐王朝与道教关系密切,唐代文人多受道教影响,而作为唐传奇后期的代表──豪侠小说,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受道教的影响尤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