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转类法是现代英语中一种较为活跃的构词方法。词类转换有其深刻的动因,客观世界的统一性为转换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范畴化的认知能力决定了词类转换的可能性和不平衡性。语言是人类认知的符号化表征,语言与认知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上帝的杰作。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而概念隐喻也称为隐喻概念,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或者概念领域间的相互转换。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的隐喻意义异同,得以为更好的顺畅的为英汉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转类词的转喻理据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转喻思维与名动转类、名形转类以及形动转类的关系,对转喻思维在词类转换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表明,词类转换是建立在外延内涵的传承基础之上,转类词的转喻机制需要服从外延内涵的传承规则。  相似文献   

4.
李雅琴  王玉峰  李娟 《科技信息》2013,(12):159-159
本文综述了国外四大主流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系统功能学派、转换生成学派以及认知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汉语名词化现象的一些争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汉语名词化现象所引发的思考:汉语的名词化现象是由于汉语中存在"兼类词"以及汉语词类界限的模糊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柳红霞 《科技资讯》2006,(16):150-151
词类转换是汉英互译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能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反之则会使译文生硬累赘,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本文将英译汉及汉译英翻译中常见的词类转换做以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转换是重要的英译技巧之一,是避免中式英语的主要手段。本文指出句式转换、句子成分转换及词类转换三者是一有机整体.阐述了句式转换的四种类型、缘由及其综合运用,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与神韵,又使译语更符合英语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8.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作家各自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陈忠实在闲话桑麻中传达出了他的西部乡土散文语言淳朴浑厚的风格。《陈忠实散文选译》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译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转换手段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味”。都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译者通过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等翻译转换技巧跳出了陈忠实散文这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展示了“舞蹈”的美。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英汉习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习语翻译过程做到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即有利于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渗透,又有利于译文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归化与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应受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认知范畴化理论视角探讨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关系,认为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主要的是认知范畴的移植。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全人类共有的。尽管英语与汉语不是亲属语言,前者属于印欧语系,后者属于汉藏语系,但是两者都是发达的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进行英汉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章拟从结构差异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英汉倒装句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英语委婉语起源于宗教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具有避讳、掩饰、礼貌等功能,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人与人的交往和国际间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功能和使用技巧的认知是学习和运用英语不可忽视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中的词汇更是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深入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着手,阐明英语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其目的在于首先提高人们对英语语言的认识,以便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英语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被广泛地使用并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可以减少语言交际中的困惑和尴尬。本文从英语委婉语的产生及表达方式,着重探讨了其语用及社会功能,旨在使我们恰如其分地使用英语委婉语,免于陷入不必要的交际尴尬,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透视大学英语写作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大学英语写作中常常存在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使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本文从词汇、句型以及语篇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英语演讲中的"语言休克"与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重心不再是教学法,而是学习者特征及其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作者结合讲授的课程《英语演讲》,从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复杂心理现象来分析学习者在进行英语演讲过程中所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以及“语言休克”现象给学习者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调查,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系列克服英语演讲中“语言休克”现象的有效方法,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演讲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语言负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影响着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本文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和语用四个层面简要分析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能减少语言负迁移,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语言任意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然而,语言并非是绝对任意的,它存在着明显的象似性特征。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翻译的象似性则是指目标语在音、形、句法功能及篇章层次上与源语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英语委婉语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从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3个方面来探究英语委婉语的汉译,必将促进人们对于英语委婉语的认知研究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