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常有与常无则是对理想政治模型的体悟路径。道与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2.
马璇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65-1467,1472
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谐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源头活水。在当代,我们应当对其去粗取精、积极继承和发扬,传播传统和谐思想的正能量,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史记”就是这古代文化中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杰出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史前期到汉武帝时代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集中描写了汉初至太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留下了当时各阶层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其高度的人民性,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5.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部人民在生存式循环怪圈中反复重演的悲剧性历史.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三次大质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经济畸形脆弱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当今人们在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质和量保证的前提下,应以先进的科技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向存在式螺旋进升转交.  相似文献   

7.
苏轼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喜爱,不仅仅在于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在于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和以其独特的文化人格影响后继文人人生模式的选择与文化性格的勾划。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其人格中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而他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正是其超然心态最根本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9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而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线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所提倡的"重道轻器"之价值取向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赏识,曾一度主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走向。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应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并在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型"道器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夜为止,前后八十年。它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近代中国,不仅在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上与在它之前的封建社会的古代中国相区别,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社会阶级结构以及革命性质上还与在它之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的现代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问题在于,理想自身包含意愿、情感、信仰等非理性的因素,因而,理想总是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非理性因素同样无法回避.但是,由于中国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浪漫主义曾经一枝独秀,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挫,它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的一个旁观者.本文试图说明,完全离开浪漫主义的视野,理想就会干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必须借助浪漫主义的滋养.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关注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事实上,对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在中西文化历史上由来已久.该文首先通过追溯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渊源的论述,进而阐述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观的内涵: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文化关于建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包括身心和谐的建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际和谐的建构思想以及社会和谐的建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陈伯海先生致力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那么,生命体验美学能否建构、如何建构,其前景又如何呢?只要满足现实需要、历史传承和理论创新的三个条件,生命体验美学是可以建构起来的.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就在于解构与重构的辩证统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体验美学的合理成分;面对“形而上学”终结,衍续“形上之思”;在生存-实践-起越的生命活动之链基础上建构生命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5.
晚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始终没有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圈子,他是按照古代大同理想和平均主义以及以乱求治的社会理念来建构其社会理想的,这正是晚年毛泽东的悲剧所在。本文着重阐述毛泽东晚期社会理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并揭示毛泽东晚期社会理想的空想性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向敏瑜 《科技信息》2008,(35):251-252
本文介绍了在晚清末期,翻译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上交流的方式,更影响颠覆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翻译在中国一悠3000年的历史,是记载中国文化发展的媒介。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为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提供了机会,而她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发挥了其显著的作用,甚至改变了中国社会对妇女地位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的历史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既跨学科,又跨种族与文化体系的综合研究,应该称之为大历史研究,其目的在于为中国文化寻找在现代生存和发展的出路,明了此点,才可以解释他为何将突破口选择在中古以及晚年转向文学和近代史研究的根本原因.他对有宋一代学术的评价极高以及以种族与文化关系解释中国历史演变等,均是基于其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所作之综合考察,是其结构宏伟之理论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孝道古今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它由对亲人的天然之情,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从而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父子、君臣伦常关系,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批判继承封建社会的孝道,对中国在新世纪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史的悠久与丰富,在世界各国文化史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它悠久、丰富,构成了中国文化史的复杂性;使古今一些学者对这一复杂体中的复杂关系缕析不清.如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然而,把儒当成一个宗教,与佛教、道教并列,不仅降格了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不伦不类.儒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始终是一  相似文献   

20.
李悝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作的《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张取缔奴隶主贵族特权,为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统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开创了我国刑法史上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