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除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之外,还涵括了道德心理的成长过程以及道德主体性"知、情、意"的圆融统一。本文从分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内涵入手,在指出儒家道德本能或善端的设定是学生道德教育可能的前提和动力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充分借鉴并活化传统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资源,尊重道德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强制性、灌输性压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限制性阻碍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则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并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潘国廷 《科技资讯》2006,(18):179-180
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本文把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届界定在浅层次的“道德认可”,由“道德认可”引出新形式下的“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责任感教育。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给出五种易被忽视的“道德教育”,提出转变过程中需要转变教育对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提出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知行合一、道德内化,就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注重拓展道德实践载体,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参与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人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他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将人的社会性中的道德特征规定为人的本质,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是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主要阐述中民之性的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成就理想人格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济和道德的关系入手,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即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滑坡现象的本质;并通过对以往道德教育效果不佳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尊重和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7.
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柯尔伯格公正伦理的研究对象为男性,其理论关注独立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试图论证道德原则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主张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交给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公正评判委员会裁决。而吉利根和诺丁斯在道德教育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她们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关怀出发,通过具体道德情境中差异性主体间的交谈、对话、实践等方式在人际关系中构建"关系自我"。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在道德教育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我国道德教育的连续性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人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他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将人的社会性中的道德特征规定为人的本质,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是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主要阐述中民之性的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成就理想人格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的本质核心,本文结合我国的道德教育状况,阐述了儿童的道德感在家庭中“爱”的氛围下产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在学校教师的示范和学生亲自实践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高尚、智能充分、身心健康的建设者,是中等职业学校知识技能教育与道德教育合目标的体现。现实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认识的越深刻,主动程度就越强,品质形成的质量就越高。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现状以及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提出道德品质的升华,关键在于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3.
赵冬 《科技咨询导报》2010,(27):231-231
本文通过对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思考认为德育工作中应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辩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愉快的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营造平等合作的育人氛围,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学生高尚道德品格的重要手段,但在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互动关系,道德教育能够适应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分析,撷取有益的成分,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建立和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启示,如转变灌输模式为引导模式;理解教育对象;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开展咨询式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生活变得日益富裕的同时,新的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我国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担负起了学生健康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陈小平 《广东科技》2009,(16):126-127
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须应对和解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促进德育的理论创新,注重德育的人本关怀,不断提高德育实效.面对2l世纪的挑战,学校德育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践行的能动主体,是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道德和道德教育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道德教育应立足于道德生活现产弘扬道德理想,从多元道德文化中筛选符合道德演进规律的伦理精神充产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伦理性,即人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又必须是后天习得的,中国古代教育之最大特色在于以道德教育为核心。而当今时代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的挑战,道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因而有必要继承传统,探索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