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ASA:未来太阳风暴危机 太阳进发的巨大火舌掀起一场夹杂着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等剧烈变化的太阳风暴。人们的手机信号消失、电视画面被蓝屏替代,甚至连输电网络澄澄转瞬间出现局部瘫痪……  相似文献   

2.
英国Sussex大学的几位天文物理学家对此前有关地球将随着太阳一同消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表示,这一观点忽视了太阳在氢气烧光消亡时会失去大部分重量,其对地球的引力也将随之显著减弱这一重要的因素,因此地球不会成为太阳的“殉葬品”。这些天文物理学家指出,太阳几近消亡时体积会极剧扩张,但地球不会被吸入太阳内部,因  相似文献   

3.
从太阳周年运动、回归运动、周日运动是地球公转和自传的反映看,太阳的3种视运动形式,对应着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存在对应缺失问题。通过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宇宙形态进行研究,发现地球除公转和周日自转外,还有一种自转形式:“地球周年自转”,它和太阳回归运动相对应。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东向西相对于太阳自转一周,使地球有了太阳西升东落的年昼夜交替和四季分明的环境。“地球周年自转”是与太阳相对而言的,它和地球公转不同。把形式和性质不同的太阳回归运动与太阳周年运动归属到一类问题中,认为它们的奥运动都是地球公转,这是人们对地球基本运动形式的认识缺失。发现“地球周年自转”,在教育教学领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础科学》2012,(1):20-20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张军与美国斯坦福大学Yang Liu,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0)数据在太阳宁静区观测到了极紫外气旋结构,这些气旋结构扎根于旋转网络磁结构。这种气旋结构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以上。在其晚期阶段,一般伴有极紫外闪亮(微喷发),甚至极紫外波。SDO太阳振动和磁成像(HMI)观测结果显示,旋转磁结构在宁静太阳上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5.
<正>日全食的发生在历史上为人类认识太阳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整个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于太阳日冕结构最早的观察就来自日全食期间太阳最外层的大气结构是日冕,由于日冕层的亮度很低,平常是完全无法被观测到的,当日全食遮蔽了太阳本体时就能够有效暴露出日冕。  相似文献   

6.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决定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任务,发射太阳探测器PLUS进入太阳上层大气层,与太阳上演从未有过的亲密接触.太阳探测器PLUS携带4个实验装置,将进入日冕研究太阳风和高能粒子.在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达到最近时,太阳探测器PLUS外部的温度将接近2500华氏度.按照计划,太阳探测器PLUS将搭乘“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塔4型重型火箭,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7.
晓龙 《科学大观园》2011,(14):72-72
科学家或许正在类似我们的太阳的恒星周围寻找类地行星,但一项新研究指出,也许寻找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的最佳地点是名叫白矮星的垂死恒星。事实上,我们星系里超过90%的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最终都将变成白矮星。这些冷却恒星的质量一般是我们的太阳的40%到90%,但是体积只有地球那么大,它们像类似太阳的恒星一样普遍。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1,(21):52-55
《人民日报》消息,10月14日 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羲和"探日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测太阳有什么用?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有哪些?"羲和号"卫星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时间7月16日晚间,欧洲空间局(ESA)发布人类历史上从最近距离拍摄的太阳图像,摄影师是今年2月发射的太阳轨道飞行器(Solar Orbiter),拍摄时位于金星和水星轨道之间,与太阳距离大约是日地距离的一半。在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篝火的微型太阳耀斑无处不在。它们或许与神秘的"日冕加热"有关,也有助于科学家理解太阳大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2,(12):28
当太阳靠近地平线时,太阳及其周边云彩都会呈现出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吸收。它的产生是因为大气吸收了大量波长为短波的蓝色,而波长为长波的黄色、橙色和红色却穿透大气自由通过。当物体散发或者反射光线时,例如位于地平线附近的太阳或者月亮,这种吸收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光线穿过  相似文献   

11.
太阳是宇宙中距地球17光年的一颗恒星系统,该恒星系统在距离银河中心24000~26000光年的距离内围绕银河公转。若从银河北极眺望,该系统以顺时针轨道运行,反之则以逆时针轨道绕行。人们常把生活中难以做成的事或难以实现的目标比作“太阳西升(或称反时针)”,默认太阳升起的方向(或运行轨道)只存在东升(或顺时针)而不能西升。本文通过对太阳系的行星组成和运行轨道特点的剖析,阐述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和各自运动规律,结合我国纪年诞生的背景揭示人们对太阳运行方向仅只东升(或沿顺时针)认识的片面性;并从哲学和太阳实际的运动状态观察分析,启迪人们推论也存在西升的可能,给了人们敢冒逆水行舟而居世界屋脊的勇气,对那种认为太阳相对于地球“东升”是“天经地义”的随波逐流的偏激观点,不仅质疑,而且对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给予批评。  相似文献   

12.
<正>夜空中闪烁的星光看上去似乎只是针眼般的光亮,但实际上它们非常巨大。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其质量大约为2×10~(30)千克。如果地球的质量相当于一个纸夹,那么太阳的质量就相当于一辆哈雷摩托。不过,尽管质量不小,但太阳只是在平均水准之上一点而已。比太阳质量重8倍以上的恒星约占恒星总数的1%,仅在银河系内,就有许多恒星的质量相当于一两百个太阳。已知最大的恒星被称为R136a1,质量接近265个太阳。如此之重的它使得天文学家在  相似文献   

13.
何林 《科学大观园》2007,(16):20-23
太阳母亲与月亮父亲的儿女阿怒人都说自己是"太阳母亲和月亮父亲的孩子"。为了寻找阿怒文化奥秘的线索,找到了几近失传的古老歌谣《本曲》(阿怒语Banju)。  相似文献   

14.
<正>日全食轨迹人类从古至今都是依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规律界定每天的时间,但日全食现象将打破这一规律,由于月球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三个天体大体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球会遮挡部分或全部的太阳表面就形成了日食,整个日食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时  相似文献   

15.
<正>大家除了领略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外,无需担心太阳真的会提前开始衰老并吞并地球。科幻小说和电影能够以相对正确与真实的背景展开已经是相当可贵了,不能苛求它在科学上百分之百正确。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后,太阳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的光芒开始增强,体积开始膨胀,表面逐渐接近原本距离太阳表面1.5亿公里的地球轨道,并将它吞没。这恐怖的场景并非杞人忧天的妄想,也不是科幻小说为了故事情节而编造的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家发现了非常古老的类太阳恒星系统,它在宇宙产生之后不久就诞生了。整个恒星系统包括了5个地球大小的行星,科学家认为它孕育着远比我们的预期还要古老的星球生命。这个类太阳系统中的恒星名为开普勒-444,距离地球17光年,112亿岁。当这个类似太阳的恒星由原始气体和尘埃形成时,宇宙的年龄只是目前的五分之一。2015年1月,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物理和天文学学院博士Tiago Campante领导的星震学科  相似文献   

17.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的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太阳帆是一个美妙而直观的概念。太阳和其他诸多恒星一样,每时每刻都向外辐射出巨量的光子以及强大的带电粒子流,这种从太阳发出的辐射和粒子流就犹如大海中一股强劲的风,对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造成不小的压力。这些太阳风造成彗星的尾巴永远是背离太阳的。另外强劲太阳风也正不断让缺乏磁场保护的金星损失大气。然而,太阳风就像地球上大海中的海风一样,可以让我们扬帆远航。尽管听上去"太阳帆"这个词多半出现在科幻作品中,但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宇航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简称NuSTAR)首次将目光对准太阳并捕捉下令人震撼的X射线爆发瞬间.NuSTAR是宇航局最强大的望远镜之一,灵敏度极高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尤善于观测高能X射线.在设计上,这个望远镜阵列的首要任务是观测黑洞以及太阳系外的其他天体.NuSTAR项目组成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太阳物理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NuSTAR让我们获得独特的太阳观测角度,从太阳大气层的最深处到最高处.”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第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离极自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阳视运动是地球基本运动的反映,“地球离极自转”形式被太阳视运动反映出来了。人们以中国的5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为参照,发现北回归线每年持续南移14米。北回归线南移是一种太阳视运动,它所反映的是地球南北方向的运动形式。地球南北极点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动,地轴却指向天北极不变,这证明地球本体在作离极运动。南北方向的“地球离极自转”现象,被太阳视运动和地球离极运动双重证据所证明。由于其它自转形式的参与,地球离极自转的自转轴收缩到了黄轴和地轴的交点上,轴变成了点。地球离极自转使地球上南北极有煤和60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热带有冰川遗迹,岩石中有反向的剩余磁场等,也使诸多地球现象成了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