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入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氏、羌诸民族分别为具有较高生产方式的汉民族所同化与之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山越、诸蛮族也与汉民族互为融合。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关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史家论著甚丰,故此,笔者拟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融合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公元五世纪鲜卑族拓跋氏的更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革旧鼎新。因改革是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这次改革称为“孝文帝改革”,并由此引发出“孝文帝倡导,主持变革”的结论。然而细翻《魏书》、《通鉴》等史籍,我们不难发现,这次改革主要是由孝文帝的祖母—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下简称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她是改革的真正决策人。她的事迹与作用,长期以来被埋没于封建正统史籍的隐讳  相似文献   

3.
一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一百七十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称南北朝。所谓北朝,包括北魏和禅代更替的北齐、北周以及南北统一以前的隋。整个北朝政权,差不多是鲜卑族贵族的天下。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属东胡的一支,有慕容、乞伏、禿发、宇文、拓跋等部。《魏书·序纪》记述拓跋鲜卑的祖先,说最初“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戎族、匈奴族及东胡系的鲜卑族等。匈奴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秦汉王朝有战争、有和亲、有依附,也有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的人口大约有1150万人,这其中包括:匈奴100万人、乌桓30万人、鲜卑 300万人、羯胡 20万人、氐 100万人、羌 200万人、柔然 100万人、敕勒 100万人、东北诸族 100万人、西北诸族100万人。其人口构成具有交错性、流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从哈密历史沿革入手,考证了哈密"哈刺灰"人的族源、族称、居住地域、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迁徙流向。  相似文献   

7.
"哈刺灰"考     
从哈密历史沿革入手,考证了哈密"哈刺灰"人的族源、族称、居住地域、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迁徙流向.  相似文献   

8.
从哈密历史沿革入手,考证了哈密“哈刺灰”人的族源、族称、居住地域、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迁徙流向。  相似文献   

9.
北朝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宗法观念,继承制度与汉王期基本一致,特别是上层贵族向往中原礼仪文化形成了一种风尚,对祭孔礼仪有一定的明确规定,还有讲学之礼,释奠之礼和束修之礼,北朝鲜卑贵族对尊师兴学之礼又作了革新和变通,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对鲜卑源流关系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鲜卑的早期历史,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诸部鲜卑的源流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广袤无垠的北部中国,名号各异的鲜卑星罗棋布,诸部鲜卑或称主建号,雄杰一时,或附庸强主,仰人鼻息。时有兴替,代有消长,各自都在转瞬即逝的历史长河中升降浮沉,在北方历史舞台上扮演一个或大或小的角色。然而,这些名色各异的鲜卑间的源流关系究竟如何呢?为论述问题方便,先将史籍所见这一时期之备部鲜卑胪列于后: 东部鲜卑,主要活动于东北地区,由慕容氏、段氏、宇文氏等几个大的集团构成。  相似文献   

11.
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后逐步向中原推进,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应地发生变化,由以牧为主转为农牧并举或以农为主。北朝在陇右地区推行重农政策,使陇右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时该地的富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改革的历史功绩与成功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历来引人注目。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也历来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次改革是中国历次改革中比较成功的一次,其重大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魏晋律江b朝时期是他主封建经济大发展时期,不仅汉族劳动人民人身依附关系在加强,从魏晋以来大批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族也都逐渐由氏族制和奴隶制进人封建制,这是历史的进步趋势。北魏前期虽然也已开始封建化,但进程比较缓慢,孝文帝时期由于推行了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大加速了封建…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代。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是汉化最深的北朝国家之一。而苻坚是一位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的统治者,在对待民族关系上则实行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他重用王猛、权翼等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得到了其他各民族的拥护与支持。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苻坚的民族政策是进步的,为完成我国北方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4个现代汉族人群、8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得出3000年前中原地区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与现代汉族人群非常接近,而不同时期周边古代人群虽然对现代汉族有一定的遗传贡献,但总体上他们与现代汉族遗传关系较远,这暗示远古时期,遗传结构不同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逐渐在中原地区形成华夏族,后者又不断扩张并与周边民族融合,最终形成现代汉族.由于华夏族及其后裔的人口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人群,以后的民族融合中,汉族群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其遗传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元恂,北魏孝文帝的太子,后被废杀,年仅15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废杀太子,是极为平常之事,往往不为史家所重视。而北魏孝文帝废杀太子元恂,却为史学家所注目。因为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其政绩为大多数史学家所称颂,元恂因反对其父某些改革,招致杀身之祸。近代不少史学家称颂孝文帝废杀元恂是大义灭亲之举,笔者过去亦有此观点,现在认为年仅15岁的元恂被孝文帝以“谋反”罪杀死,实为冤案,决非大义灭亲之举。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拓跋鲜卑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起源的影响,对33例东汉到魏晋时期的拓跋鲜卑遗存的线粒体DNA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合已发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数据,在遗传多态性、单倍型组分布状态、Fst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和多尺度分析等方面,对拓跋鲜卑和四个北方少数民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和蒙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多态性方面,拓跋鲜卑表现为与北亚类型具有相似性;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亲缘关系上,拓跋鲜卑首先表现出与鄂伦春人之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是蒙古人、鄂温克人,再次是达斡尔人.  相似文献   

17.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划分与识别标准不同,老挝至今还没有精确的民族数目。在老挝的各个民族中,佬族是人口的主体民族。历史上,老挝民族不平等和民族矛盾问题由来已久,后被西方殖民者加以利用,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1975年前后,老挝党和政府采取民族融合的民族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老挝的民族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现民族融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杭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古以来的吴越之地 ,杭州的地域文化堪称独特 ,其所以如此 ,最直接的原因是靖康之难以后 ,北方移民大量南迁 ,以及南宋建都于临安 (杭州 )。这在学术界是没有任何异议的看法。但笔者认为 ,要全面认识杭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还应有更宽的视野。杭州地域文化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大约是 :一、数量占优的北方移民 ;二、在人口压力下 ,人们治生方式的多样化 ;三、南宋所面临的政治军事的严峻形势。在以上诸因素的作用下 ,杭州地域文化表现出刚柔相济、义利兼顾 ,矜持而务实 ,智巧而淳厚、勤奋而又不失从容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一直认为:《敕勒歌》本鲜卑语,是鲜卑族民歌。本文通过对《敕勒歌》的作者,族属以及本来语言的考证,认为:第一、《敕勒歌》不是鲜卑民歌而是敕勒民歌。第二、《敕勒歌》的作者不是斛律金,而是已被埋没姓名的敕勒民间歌手。第三、《敕勒歌》并非本于鲜卑语,而是本于敕勒语。第四,斛律金唱此歌时,此歌已译成汉语。  相似文献   

20.
风俗是一个民族标志性的稳定形态。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伴随着军事行动将文化风俗也带人了广大汉族地区,尤其在获得统治地位之后,大批北方少数民族成员进入中原和其他汉人居住地区,汉人进入传统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此产生各民族间的融合。各种风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从而显示出民族融合中风俗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