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愚 《广东科技》2013,22(6):19-20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输电网络建设中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建电厂窝电现象的发生,长距离电力输送系统中的对稳定极限的限制等问题已迫在眉睫。为此,结合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传统潮流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就其技术特点和其在长距离输电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提高整个电网的功率损耗和成本,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交流输电系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是柔性交流输电系统中的一个典型器件。本文对统一潮流控制器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现有的主要稳态模型的潮流算法,提出了新的潮流算法。  相似文献   

3.
邱涌 《广东科技》2012,21(15):90-90,93
广州电网存在输电通道缺乏、电网结构互联需求大、调度运行方式单一、电压无功调控能力差等问题。传统模式下的电网建设已难以克服广州电网建设面对的瓶颈,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必然成为广州电网应对未来挑战的重点研究领域。在广州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电网的背景下,根据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输出特性佳、控制灵活快速、对受端的影响和依赖小、不增加系统短路水平等优点,提出了在广州电网提高供电能力、加强网络结构、提高动态无功支撑能力、提升智能化调度水平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交直流混合输电系统的优越性。讨论了换流器的基本工作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必进行交直流间来回交替计算的潮流解法。推导了将直流部分变为交流等效负荷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支路差值解耦法迭代求解,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覆盖在输电线路,尤其是超高压输电线路上的冰严重影响电网的操作安全性。文中针对输电线路的除冰技术,如机械除冰,利用热能除冰等,总结了各种除冰方法的优缺点,研究了能量损失,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输电线路除冰技术的现状,研究了能量损失、可行性、除冰技术的安全性,说明了输电线路上除冰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除冰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发输电组合系统可靠性评估的交流潮流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开断模拟以及事故后有功无功综合调整优化模型的发输电组合系统可靠性评估交流潮流分析法。该快速开断模拟充分利用一阶开断事件的信息去模拟高阶开断事件,有效地提高了模拟速度;该优化模型应用同心松弛概念,线性增量约束,进行有功无功综合调整,满足了速度和精度的需要。本文以IEEE可靠性试验系统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精度高,与R.Billinton等人的方法速度相当。  相似文献   

7.
在电力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经济有效地消除输电网络阻塞,将物理输电权(FGR)引入实用的阻塞管理.通过求线路利用份额来确定发电商对阻塞的影响,再按比例分配原则进行节点电价计算,基于此进行相应的FGR费用结算.独立的系统操作员(ISO)将以保证FGR持有者传输计划的原则进行调度.这种方法在经济有效地消除阻塞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发电商参与市场调节的积极性,提高了发电商主动规避阻塞的能力,有效地稳定了电价.通过实例证明了这种引入FGR的阻塞管理的可实时性.  相似文献   

8.
张静  王立龙 《科技资讯》2014,(6):111-114
统一潮流控制器是一种由串联和并联组合型柔性交流输电(FACTS)装置,柔性交流输电系统中的潮流控制及线路补偿问题都可以由统一潮流控制器解决。首先分析影响潮流分布的主要因素及潮流控制手段,在此基础上分析统一潮流控制器对潮流控制的实现,研究了统一潮流控制器的潮流控制范围;最后简单介绍了统一潮流控制器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相比于传统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是以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和PWM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介绍VSC-HVDC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提出VSC-HVDC应用于有源交流电网连接的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并以实验结果验证系统应用于交流并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含统一潮流控制器的电力系统潮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通过对统一潮流控制器工作机理的分析,进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系统的潮流计算与UPFC的控制得到充分的协调,并能用于计算具有多个UPFC的系统潮流。IEEE5节点系统IEEE30节点系统的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将小速比柔性传动研究成果应用在龙门吊车大车走行传动系统上,建立了柔性传动力学模型.通过现场实测,证明了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相近。柔性传动其动载系数明显下降,抗缓冲效果良好,经过两年多实际运行消除了断轴、减速机箱体涨裂等事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北部湾北部的潮流谱和余流特征。【方法】利用1988年10月至1989年8月的涠洲岛附近10m、20m和30m海流观测资料进行谱分析。【结果】无论频率f0或f0,全日潮谱峰都高于半日潮谱峰。其中,主要半日潮周期为12h、12.4h,主要日潮周期分别为23.9h和25.8h。在半日潮和全日潮分量中,顺时针分量是主要的。从余流前进矢量可以看出:冬半年,10m、20m和30m层平均余流矢量方向分别为302°、338°和43°。夏季,10m、20m和30m层平均余流矢量方向分别为246°、298°和292°。【结论】风对1988年10月至1989年2月余流影响明显,但是制约余流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北部湾北部环流。  相似文献   

13.
廉州湾潮流和风海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波  侍茂崇 《广西科学》1996,3(3):32-35
对廉州湾潮流及风海流的数值计算结果显示,廉州湾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最大落潮流速78cm/s,最大涨潮流速55cm/s,强流区位于北海市地角镇以外海域,风海流随风向不同改变,当海面盛行西南风时,海水流向湾内东北部,至湾顶沿岸后返向西南流动,当海面盛行东风及东南风时,海水又向西流动,以上结果与实资料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出现了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它能提高电网的可控性,实现灵活的潮流控制,最大化电网的传输能力及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推动输电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较真实地数值模拟浅海环流,需考虑潮流的作用,因在浅海潮混合和潮致余流对环流具有较重要的作用。为保证计算区域内水量流进和流出的平衡,开边界条件需以流速代替水位给出。但这样做必须首先验证开边界条件在以潮流和潮位给出的情况下,计算域内的潮汐和潮流是一致的,随后才能考虑潮流和余流的合成。能否在开边界上同时考虑余流和潮流,在数值上必须首先得到验证。该文设计一个理想海湾,应用ECOM模式,数值试验表明开边界条件用潮流替代潮位,计算域内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开边界上同时给出余流和潮流可成功地模拟计算域内的余流场的分布。该文结论对余流和潮流共存情况下海流的数值计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三种较为典型的柔性传动系统,先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动力学数学模型,再选取适当的广义坐标,通过线性变换,得到各集中质量位于同一轴线的等效模型,从而使原模型向实际典型的三类柔性传动系统转化,得到相应柔性传动系统三种动力学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防城港湾潮流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二维潮波基本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防城港湾的潮汐和潮流.由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可知,该项计算结果较好,基本能揭示防城港湾的潮流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潮流能发电系统的研究,针对能量的最大利用和电能稳定的问题,采用液压传动,通过一种新型实时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的方法进行容积调速可以较好地实现能量的最大捕获,后续电力电子部件通过模糊自整定PID调节的脉宽调制脉冲(PWM)实现电压及频率的稳定。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并结合液压系统软件AMESim来完成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海岸工程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茅海海域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复演黄茅海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河口湾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潮流不对称现象是潮波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潮流不对称的量化及适用性是近海潮波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涠洲岛附近海域1988年10月6日~1989年3月9日实测的分层(10m、20m和30m)潮流数据对涠洲岛附近海域的潮流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对实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出余流及35个分潮,进而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利用潮流不对称偏度判别法对实测潮流数据的潮流不对称进行计算。【结果】研究认为,在u方向(W-E),虽然垂向上流速大小有变化,但均为正向不对称,且其不对称程度基本相同。在v方向(N-S),10m层和20m层流速均为负向不对称,30m层呈正向不对称,三者在量值上由上层向下逐渐增大。在各层次各方向上,对潮流不对称贡献最大组合的均为余流及余流与分潮的相互作用,O1、M2和MO3分潮的相互作用以及K1、M2和MK3分潮的相互作用对潮流不对称的贡献亦不能忽略,其量值能达到甚至超过O1、K1、M2的贡献。潮波进入浅水发生变形,导致潮流不对称的影响因素在浅水和深水海域不同。【结论】涠洲岛附近海域潮流不对称具有明显的垂向变化,10m、20m层与30m呈现不同的不对称特征。潮流不对称偏度判别法在较深水海域同样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