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倦怠”不仅伤害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调查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目的是为有效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解和控制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的心理问题之一.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教育的发展极为重要.通过对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丹 《科技信息》2009,(9):167-167
教师职业倦怠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心态、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是当前困扰着教育界的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要求、社会地位、社交环境、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职业压力、教师的角色冲突、教师的人格与特点七个方面阐述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以供教育决策者参考。减少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永欣 《甘肃科技》2014,(5):57-58,60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静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123-125
通过分析心理应激与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表现及差异,探讨心理应激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关系,分析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特别是心理应激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潜在影响。这既可以为有效预防和缓解高职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提供思路和借鉴;也能为探求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与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切实提高,并进一步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周琴  韩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91-92,95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边疆高职院校本身独有的文化特点也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重塑文化,弱化职业倦怠,是边疆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压力的一种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以中学英语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考察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并不十分的严重。在英语学科中,男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略低于女教师;年龄在40~49岁教师职业倦怠相对严重;职称与是否获奖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所在学校是否重点以及学段对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明显的影响。最后,根据调查状况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6):115-118
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Maslach和Jakson职业倦怠理论,从教师情绪状态、人格状态和个人成就感三方面分析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探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发现教师多重压力过大、地位和薪酬与付出不符、职业理想目标缺失等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从教师自身构建强大的职业动力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教育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只有工作态度积极、健康向上的教师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光明未来。然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非常有必要。该文论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发现工作压力大、地位薪资与付出不符和自身职业信念不够坚定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并从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从教师、学校、社会的角度提供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晶 《科技信息》2012,(17):157-158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有教育形式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我国对于中职教育的不重视使得我国中职教师现阶段职业倦怠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背景,结合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学生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五个方面,指出了我国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解决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相关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基础信息教育的重任,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危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深入剖析职业倦怠的根源的基础上,从培育积极情绪体验、建构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等三个方面缓解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既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为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王蕊 《科技信息》2012,(28):295-295
本文在对倦怠和职业倦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在社会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危害性,分析了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尤其是高校健美操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希望对高校健美操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和预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熊慧娟 《科技信息》2010,(10):72-73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与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论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危害,并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以及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不良心理倾向,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心理疾病,由于特有的社会、组织、个体及工作因素使得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职业倦怠给教师、学生和教学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的职业倦怠就越弱,因此,通过继续教育以培养自我效能感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良好的继续教育设计应当包括科学的教育目标、具有可选择性的教育内容、完善的教育评估机制及经费投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吴娴兰 《科技信息》2009,(14):178-179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承受着来自社会意识、学校管理及自身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分析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五大原因,指出当前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闫晓  殷瑞  郭风兰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92-93,10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并为相关部门制订缓解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新疆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低成就感相对突出;族别上在低成就感维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教龄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性别、职称在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勋  周青云 《科技信息》2009,(26):177-177
本文针对高职业院校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28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的状况、特点及规律,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改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入手,提出借鉴马斯洛(Maslon)、赫茨伯格(Herzberg)、亚当斯(Adams)、斯金纳(Skinner)等人的激励理论,对缓解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提出了以下管理对策: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提高成就感,激发上进心;公平竞争,创新机制;柔性管理,人文关怀;进修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9.
各种职业都有职业倦怠问题产生,大学英语教师也不例外,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探索了预防和矫治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修订后的Maslach(198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EBI)对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中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测。结果发现,在随机抽取的129位教师中,整体上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考察业源性因素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中发现,教龄、收入、教师社会地位、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专业自主性、工作时间等相关因素会显著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而教师的职称、职务、所获荣誉、所教学科、专业与职务关联性、受培训状况等并不会显著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回归分析发现,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依次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自主性、收入、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