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意关系是探讨文学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长期在中西方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很难对应统一的矛盾性,为了能够实现对言意矛盾的超越,中国文论提出了"微言大义"和"立象尽意",以期突破语言的束缚,从而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融空间;而在西方世界中,从语言本体论的确立到语言解构功能的发现,西方理论界尽管经历了形而上学大厦颠覆后的价值犹疑,但语言逻辑思维的强化还是力求实现对言意和谐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学理论问题,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上升而为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使中国古代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2)在这种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3)促成了中国学创作特色,并实现了中国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口译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当桥梁作用。它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顺利进行交流。一直以来,口译都被看做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而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跨文化意识角度来理解口译。我们应该看到,口译不仅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4.
刘颖  廖述霞 《科技信息》2008,(2):161-162
口译教学是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顺应论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本文从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概述了语言顺应论理论,重点从语境关系顺应和动态顺应两方面探讨语言顺应论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翻译研究密不可分。不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尽管马克思思想创立距今已有150余年,但是它依然闪烁着光辉,指引着后人前进的道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把主客体有机地结合,为我们从事翻译美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为我们理解翻译语言带来了启迪与反思。他对"美的规律"的思考为我们探寻翻译之美打开了智慧之门。翻译审美过程是一个感性的、动态的、积极的、创造的过程,是译者理解原文,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建构译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104-111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重要问题,学者对此论述较多。关于名理与名家,牟宗三对《人物志》有其独特的阐释,特重"品鉴"与"美学",并认为名理与玄理虽可有相同的结论,但二者并不相同。关于品鉴,牟宗三认为,当面品鉴,即为人格之欣赏。演为理论,即为才性名理。无论是区分名家与名理,还是认为玄理可以以名理言之,背后都有一整套牟宗三自己的思想判断,即:物(实)—言(名)—意(理)。关于名家与名理,牟宗三进一步指出,它们是逻辑、知识论与哲学的区分,这里名与言、尽与不尽、内容真理与外延真理的区分对理解言意关系以及先秦名家与魏晋名理的区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总结前人对"言"、"象"、"意"关系的哲学讨论和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观点。刘勰的"意象"观不仅丰富了前人"意象"理论的内涵,也开了魏晋南北朝讨论"意境"理论的先河,并为促进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超视"的观点对口译和译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译员对话语和自身的"超视",以及他人对译员的"超视"。运用对话理论分析口译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口译工作和译员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科书"从物质统一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范畴,把马克思主义所把握的"世界",理解、诠释为像旧哲学物本主义那样把握的"物质世界"。本文遵循"从实践理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路,分析了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范畴理解的缺陷,探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类世界"范畴的理论意蕴和理论内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范畴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语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 ,即将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口译过程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口译中 ,常常由于理解错误而出现口译障碍。  相似文献   

11.
英语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即将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口译过程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口译中,常常由于理解错误而出现口译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菜名"花样百出",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在语言方面也极富汉语语言特色,包含着许多修辞手法,使菜品有了视觉、听觉和味觉全方位的"包装",在形、色、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其中与修辞有很大渊源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探,二者的关系也很微妙。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播,菜名也被广泛关注,但最重要的是怎样正确的使用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口译过程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的.而理解和表达都是在特定的语用场合中发生的,同时也和认知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用研究中,社会语用观和认知语用观两种观点相互渗透,语用学越来越与认知结合,因为语言产生和理解的语用研究离不开交际活动的认知基础.从语用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对口译中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进行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大脑中任何认知处理都牵涉到相关图式的激活。口译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中图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图示理论角度探讨口译理解的认知过程以及分析图示如何促进口译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语用学近几年在语言习得研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语用学理论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对语言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语用学角度,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三方面进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这对理解和准确表达语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三方面来考察其相对应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将符号学的三维思维方式应用到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翻译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用符号学的翻译观解释翻译思路,用诗歌文本体现符号学的翻译模式,以期言与意的表达得以理解,达到文化交流、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联络口译译员应该正确定位自身在口译活动中的角色,努力做到既能够把握适度的"中立",不"过分参与",又能够适时地通过"客户教育"和"讲者教育",发挥自己在口译进程中的能动性,真正成为口译活动中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际释意相似理论,探讨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得出结论:不可译现象在口译中是能够可译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释意相似与非释意相似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口译交际活动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0.
借用其他理论家的思想对索绪尔、蒯因和维特根斯坦等关于语言意义的原发、成型和存活的部分思想进行诠释,得出语言意义是人的心理的原发现象。语言意义在字、心、声、事,或思维、言语和物的整体链条之中得到确定和认知。语言是一种游戏,相似性将它交缠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使用中存活,在似与不似之间活动。再从中国古老的哲学角度,可以看出语言是意义的一种虚实状态:惟有"虚","实"才能转化为"意";只有"实",则无从生"意"。惟有"虚","意"才能活动,不会因"实"而成"死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