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本文关注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试点,根据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管理的实际需要,分析了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改革特点,功能和意义,揭示了形成性考核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徐增敏 《科技资讯》2010,(29):183-183
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考核。《儿童文学应用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境的提炼和核心学习情境的确定,为形成性考核模式的顺利运作提供了可能性;各项学习情境适合运作形成性考核模式;以核心学习情境为主体的实训考核过程完整,自成体系;将学习情境放到企业开展教学活动,赢得好评。通过形成性考核,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在彼此欣赏中、在创造的喜悦中不断成长,真实地达成课程预定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兴培 《科技资讯》2009,(15):239-239
针对目前远程成人教育课程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建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成人教育课程考核系统,实理了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的互补结合,并运用了动态扭卷和递次加强式的考核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融知识、能力和技能教育为一体的本科教育,以此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深挖考核内容、建立合理考评体系,提出多元化、多环节、合理分配考核权重的形成性课程考核模式应运而生。研究构建并应用的形成性课程考核模式,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客观,实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5.
应用E-learning推进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兵  王洪峰  韩荧 《科技资讯》2014,12(25):150-151
加大高职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力度,将考核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是克服仅凭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的有效措施。应用针对课程开发的E-learning教学系统中的考核平台和试题资源,可以充分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并解决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高职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模式对经管类统计学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探讨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加强教学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包括学习表现、作业、课堂讨论、上机操作、统计调研报告等,系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形成性考核自1999年在开放教育系统推行以来,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考核改革的重要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其效果依然存在种种不足,并随着学员学习需求的增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改革,形成性考核面临新的变革,变革的主要内容涉及考核功能拓展、考核沟通机制、对接课程改革等问题。为确保变革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平台支持、加强考核管理监督。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考核中终结性考核的不足,该文介绍了形成性考核的相关概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原则,并在士官装备维修课程中对形成性考核进行了具体实施应用。通过应用表明: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升,学习效率显著提高,装备维修能力得到全面、准确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以远程开放教育中形成性考核工作的需要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建立了基于WEB的形成性考核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考核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智能引导、全过程监控、科学合理评价到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自动化。最大可能的发挥形成性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单片机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了教师评价表、学生个人评价表、小组评价表,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中的"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出”是文体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文体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突出”语言特征的研究和描述。“突出”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当中,但它在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突出”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突出”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小说中的表现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描述了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人生。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以异化社会中的"窥视"现象作为基石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15.
从6个方面对出版物中描述符号、层次等“大小”先后顺序关系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每一位编辑工作者在审、编、校的过程中都要认真对待并遵循“大小”关系,尽量做到“大小”使用合理,顺序恰当.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19.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20.
运用叙事学中关于叙事逻辑、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叙事艺术.认为"逼上梁山"的逻辑结构是镶嵌式复合序列,视角的转换、时序的调节和概述的运用使叙述方式多样化,故事结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