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溪蟹科(Sinopotamidae Bott 1970)共包括3属,其中华溪蟹属(SinopotamonBott 1967)为我国特有属。长江华溪蟹(S.Yangtsekiense Bott 1967)为此属中在皖南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种,对肺吸虫的传播和防治关系最大。本文除对长江华溪蟹进行补充描述外,还报导了一个新种;绩溪华溪蟹(S.Jexiense sp.nov.)。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量壳聚糖对长江华溪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浸浴法,研究了低分子量壳聚糖(LMWC)对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设置五个浓度(0.5、1.0、2.0、4.0和8.0 mg/L),分别在第10天、20天和30天取血清进行血细胞记数、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LMWC可提高华溪蟹LSZ、PO、SOD、AKP和ACP活性,其作用和效果具有浓度及时间效应,但是对血细胞密度无显著影响.LMWC在4 mg/L和8 mg/L浓度下作用30 d,可显著提高华溪蟹的免疫力,说明LMWC可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提高华溪蟹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Illumina/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了中华绒螯蟹和长江华溪蟹胚胎的小RNA深度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筛选获得中华绒螯蟹的8 569 743条和长江华溪蟹的8 719 465条干净序列(Clean Unique Reads),长度分布在20 nt~22 nt区间内的分别占有30.47%(Ejs-OB:中华绒螯蟹胚胎测序文库)和30.38%(SY-OJC:长江华溪蟹胚胎测序文库).用SOAP程序将小RNA定位到基因组,结果 Ejs-OB中分析筛选出5 745 279个小RNA,其中13 472种小RNA与基因组的序列匹配;SY-OJC中分析筛选出4 397 509个小RNA,其中18 407种小RNA与基因组的序列匹配.分类注释的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和长江华溪蟹分别有6 293 445(Ejs-OB)和5 596 614(SY-OJC)条miRNA候选序列,但未预测发现新miRNA.在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结果中发现miR-1183、miR-1357、miR-1591、miR-2382的表达水平上调且差异显著.在两文库中搜寻到一些共同miRNA*序列,其中miR-139*、miR-1419g*、miR-1798*、miR-202*、miR-2068*和miR-454*也是表达变异较大.这些结果表明,miRNA可能在调控与中华绒螯蟹和长江华溪蟹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采自福建省平和县的淡水蟹华溪蟹属Sinopotamon一新种——平和华溪蟹S.pinheensesp.nov;蟹体内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0%(21/21)。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充当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分布于福建省霞浦、福安、寿宁、福鼎、拓荣县(市)的淡水华溪蟹,经鉴别,均非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ense),而是浙江华溪蟹新亚种Sinopotamon chekiangensemindongense subsp,nov.,澄清了蟹种分类。  相似文献   

6.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探讨长江华溪蟹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长江华溪蟹3个亚种,包括指名亚种,桐柏亚种和陕县亚种共39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部分的序列.重建的系统发生结果显示,长江华溪蟹分化成2个分支,一支代表雄性第1腹肢末节呈平直型的指名亚种支;另一支则代表雄性第1腹肢末节弯向背内方的内弯型支,包括稍向内弯的桐柏亚种和明显内弯的陕县亚种在内.在内弯型支内,桐柏亚种和陕县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是两大分支间的1/10.提示长江华溪蟹COI基因的遗传分化与其雄性第1腹肢末节弯曲程度的形态分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长江华溪蟹鳃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于光镜下对长江华溪蟹鳃的组织学研究表明,长江华溪蟹具叶鳃七对,每个鳃皆由鳃轴和其两侧密生的数片鳃叶构成,鳃轴的上、下方各具一条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鳃轴由结缔组织构成;鳃叶由几丁质层和扁平上皮构成,鳃叶的边缘具出鳃和入鳃边缘血管,中央具由横纹细胞相连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出、入鳃血管壁由几丁质层、细胞层和基板构成。  相似文献   

8.
作者等于1984年11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肺吸虫病病原学及人群感染调查时,发现当地有三种溪蟹,其体内均发现有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Kerbert,1878)和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nimus cenocopiosus Chen,1962)的囊蚴。这三种溪蟹是: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jianense Dai et Chen,1979)、福建马来溪蟹(Malayopotamon fukienense Dai et Lin,1979)和武夷华溪蟹。最后一种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镉对长江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与积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1年5月一6月,对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以体外暴露的方式给镉.实验设对照组和4个处理组,分别在体外暴露镉24h、48h和72h后活体解剖雌蟹,取主要组织器官(外壳、鳃、肝胰脏、触角腺、卵巢)进行酸消化并测镉的含量.结果表明:镉对蟹体主要组织器官的生物积累具有选择性,积累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外壳>鳃>肝胰脏>触角腺>卵巢.镉对蟹体的毒性作用具有浓度——效应关系,即随着镉浓度的升高,组织器官中镉的生物积累也随之增加;但镉对蟹体毒性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不明显,组织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南海溪蟹属一新种记述(十足目:溪蟹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自福建省武平县的淡水蟹类南海属Nanhaipotamon一新种——武平南海溪蟹N.wupingensis sp.nov.本新种头胸甲显著隆起。雄性第1腹肢末部宽大,内侧呈半圆形扩张。外末角呈指状突出,末缘中部明显隆突,蟹体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27.3%(3/11)。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重金属胁迫下华溪蟹主要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对华溪蟹心脏及鳃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样品处理方法、上样量大小以及双向电泳实验条件的比较选择,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华溪蟹组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选取pH 3~10的24cmIPG胶条,上样量1.0mg,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华溪蟹心脏及鳃双向电泳图谱;分离到的心脏蛋白质多集中于pH 5.5~9,而鳃蛋白质多集中于pH 4~7.  相似文献   

12.
透射电镜下观察长江华溪蟹精子形成的过程。早期精细胞中发现有典型的高尔基体形成前顶囊泡,前顶体囊泡融合形成PAS阳性顶体囊泡;后期精细胞在头帽相对一端的顶体囊泡中央发生凹陷形成PAS阴性的中央管;成熟精子的染色质呈出现网结纤丝状和致密块状。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肺吸虫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吸虫病在福建省发现早,虫种及各阶段宿主繁多,分布广泛。Rathbun(1904)曾报告在挂墩采集的溪蟹是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liculatum Milne-Edwards,1853)。戴爱云、陈国孝(1979)来闽作福建省淡水蟹类研究时指出该报告有误,在武夷山发现的蟹类应为福建华溪蟹(S.fujianense)。1977年我们曾对捕获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坪溪的螺蛳与溪蟹标本进行检查,发现不但感染率高,而且感染度重。黄一鸣等(1981)报告在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闽侯县肺吸虫病病原学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6年以来,我们对闽侯县肺吸虫病病原学进行了调查,发现病原虫种有4种:即: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和三倍体型;三平正并殖和斯氏狸殖(或称四川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放逸短沟蜷,其感染率为0.41%(6/1456)。以尾蚴喂饲家犬,肋天后解剖在肺脏检及8只成虫与1只童虫。第二中间宿主有4种,即: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南海溪蟹和台湾南海溪蟹,其感染率为44.24%(96/217),严均每只蟹含45.19个、每克蟹组织含9.45个囊蚴。福建华溪蟹可携带卫氏并殖二、三倍体型、三平正、斯氏并殖4种囊蚴;福建马来溪蟹携带卫氏并殖二倍体型和斯氏并殖囊蚴,台湾南海溪蟹和角肢南海溪蟹携带斯氏并殖囊蚴。检杏5份野猫粪便,2份检及并殖吸虫虫卵。据此我们认为闽侯县是一个严重的肺吸虫病疫源地,讨论了疫区特点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3~2004年对天目山双清溪主要水体设立16个测站进行水质测定和浙江华溪蟹的种群变动调查,结果表明种群数量出现显著下降趋势.溪蟹种群的个体数量特征是以小型个体为主,随着生长大型个体数量急剧减少;在种群生物量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型个体的数量和规格;种群性别比例维持在3.51~3.91.重金属Zn2+、Gr6+、Gu2+在双清溪中出现并有一定的含量(分别为0.06 ppm、23 ppb、0.02 ppm),这是造成种群生物量和个体规格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含量变化与溪蟹种群的生物量、个体大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浙江华西蟹种群对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用溪蟹种群的动态变化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绒螯蟹主要有新绒螯蟹属(Neoeriocheir)和绒螯蟹属(Eriocheir)两个有效属,新绒螯蟹属仅有狭颚绒螯蟹(N.leptognatha)一个有效种,绒螯蟹属有直额绒螯蟹(E.recta)和日本绒螯蟹(E.japonica)两个有效种,日本绒螯蟹有日本绒螯蟹指名亚种,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3个不同的地理亚种.分布在我国大陆的是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和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大陆被按水系分成南方组与北方组,组内水系间为同种不同地理种群.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别出中华绒螯蟹的中华亚种和合浦亚种,各种群间的鉴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宜春地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庆  谢阳 《江西科学》1993,11(4):250-251
自1982年来,全区共采集溪蟹3208只,定性解剖1684只,阳性1258只,感染率为74.70%,其中1只雄性蟹体内检获囊蚴6599只.部体解剖,91.47%囊蚴分布在肌肉、蟹足、螯肢.用新鲜囊蚴人工感染家犬获得成功.其囊蚴、虫卵、成虫均为卫氏并殖型.  相似文献   

18.
异翅溪(虫忽)属Anisopleura Selys是一个亚洲属,已知8种,其中兰斑溪(虫忽)A.furcata.庆元异翅溪(虫忽),A.qingyuanensis及郑氏异翅溪(虫忽)A.zengi分别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四川、浙江及陕西.本属的主要特征是雄虫前翅的前缘在基部与翅节之间有一个极明显的波折.本文报道异翅溪(虫忽)属一新种,云南异翅溪(虫忽)Anisopleura yunnanensis新种,产地云南大理苍山及福贡,模式标本分别存放山西大学及浙江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从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探讨厚蟹属的系统学位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天津厚蟹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基于天津厚蟹和方蟹科另外13种蟹类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构建的NJ树,表明前者和弓蟹亚科7个属形成单系群,自引导值达到94%, 支持将厚蟹属从相手蟹亚科移至弓蟹亚科。  相似文献   

20.
氯化汞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水体添加不同浓度的汞(Hg2+),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01士0.16)g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Hg2+对其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542 8,0.471 6,0.433 2和0.342 3 mg/L.中华绒螯蟹幼蟹在0,0.01,0.05,0.10,0.20,0.30 mg/L的Hg2+条件下饲养40 d后,各浓度组幼蟹存活率分别为96.67%,86.67%,73.33%,63.33%,56.67%,43.33%;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Hg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见水体中的Hg2+能够抑制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皮,高浓度的Hg2+甚至会造成幼蟹的死亡.根据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确定水体中汞的最大允许量为0.034 2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