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3年、2006年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Fragstats 3.3软件,从研究区域内景观总体情况、景观格局变化、景观异质性描述等3个方面研究1993-2006年间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通过1993-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各景观之间的转换状况。发现重庆市景观基质发生了改变,景观异质化程度增高、破碎度增加,各类用地景观的转入转出频繁。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 3S技术和 PCA,CLAUSTURE方法对多伦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 :1 )多伦县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反映其农牧交错地带的特征 ,草场、耕地、其它类土地 (以沙地为主 )以“三三制”构成 ,并且农耕地、沙地较多而林地较少 .2 )多伦县耕地中旱地占绝大多数 ,生产效率较低 .3)多伦县草场牲畜超载过牧严重 ,80 %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4 )生态环境建设是多伦县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它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而且将为滦河上游水源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5)多伦县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其下一步发展高效农牧业特别是高效畜牧业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以及表征景观格局变化常用的一些景观格局指数,指出景观格局分析在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中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莆田市城厢区为例,应用HJ-1B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最大似然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运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破碎度、蔓延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景观类型相对稳定、森林覆盖率高、景观形状较规则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太仆寺旗为研究区,基于1995、2000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结合太仆寺旗地形图,借助GIS提取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空间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太仆寺旗13a来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景观格局和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林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景观格局上,耕地、草地和林地形状趋于复杂和不规则;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转变为林地以及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变;空间分布上,随着海拔、坡度和坡向的变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呈规律性分布.相关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数据的支持下,运用Markov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呼伦湖自然保护区1999-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期间,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草原退化、水域面积萎缩、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等.通过分析该期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与呼伦湖水位的历史数据发现高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沙地、水体类型面积的变化与呼伦湖水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变好,景观的形状都向着简单化和稳定性方向发展.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说明,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小斑块数量有所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各类型景观分布有成片趋势.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临汾市地处汾河流域的中南部,其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市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987年和2009年两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利用遥感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结合野外调查GPS核查信息,对研究区的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并对用地动态和景观要素信息进行提取.随后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对两个水平年的各类景观要素进行斑块组成结构、面积特征、形状指数、破碎化指数、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指标分析.最后,通过对两期景观要素的对比分析,得出临汾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趋于多样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朝着均匀化方向发展,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更加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TM影像和2010年CCD数据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的解译,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森林、草地、水域、农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并对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中,首先是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大,其次是水域,面积增加最大;再次是城市和森林,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最后是草地和农田,草地的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农田的面积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景观斑块类型来看,城镇用地各指数变化最大,城镇用地的斑块所占景观类型百分比、聚集度和斑块个数均呈增加态势,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则呈减小态势,说明盆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城镇用地在由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空间分布较紧凑且连接性较好;与此同时城镇用地分割了其他类型的景观,导致盆地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大.从景观整体水平来看,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平均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指数、斑块凝聚度、相似邻接百分比、聚集度则呈减小趋势,这说明十年间柴达木盆地景观格局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为例,根据1992年和2012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1992—2012年坝芒乡土地景观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最为突出;2)各土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除耕地景观形状指数降低外,其他景观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3)景观多样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反映出该区景观异质性降低,结构趋于简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快速城镇化是贵州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对玉屏县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是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及水域用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缓后快增加的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上升发展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均匀度指数在研究时段内有波动,总体上有所提高;蔓延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耕地、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的分离度、破碎度、分维数指数呈现递增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多伦县56年的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多伦县近56年来耕地数量总体上先升后降,变化显著.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强度变化是多伦县土地沙漠化的两类重要驱动因子,虽然气候变暖、变干对耕地的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人为活动对耕地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多伦沙地植物园植物科属的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种子植物较丰富,优势科属现象较明显;植物属的分布型特征表现出本地区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由于植物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生活型特征表明其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乔木和灌木的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3.
以1961~2005年多伦县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来源,选取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度等指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年均和季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多伦县年均气温趋于上升趋势,降水量波动较大,并且夏季降水量对全年降水量贡献最大.年均蒸发量总趋势是下降的,整体上比较稳定.干湿度趋于上升,呈现变湿润趋势.近50年来多伦县气候呈现增温增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西省娄烦县岚河流域1995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化土地现状图,采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土地利用/覆被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牧业用地和水域呈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工矿和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95-2004年间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是耕地面积越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分离度越大,而优势度在减小,破碎度在增大。因此,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的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向不利用于岚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调查时间同步的两期标准假彩色合成TM遥感影像(2000年7月、2005年7月),对达拉特旗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研究区沙漠化呈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 383.8 km2减少到1 352.9 km2,减少了40.9 km2,年均减少8.2 km2.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并不是导致研究区沙漠化逆转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下,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逆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2018年5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移动窗口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i)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以鄱阳湖为核心向外围过渡为耕地、林地等主要地类;人类活动及生态退化的双向递推导致城市空间面状扩张和林地流失严重;(ii)在土地利用动态转移方面,这18年间鄱阳湖区约17.63%的土地发生了转移,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成为主要转化类型;(iii)从斑块类型水平看,林地和耕地是鄱阳湖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者置换趋势明显;从景观水平看,鄱阳湖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iv)鄱阳湖区南部的景观分离度高于北部,水陆交错带的景观分离度较高,形成了环鄱阳湖水域的景观分离圈.  相似文献   

19.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数量化分析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进一步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它可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本课题以福建省德化县作为研究区域,使用G1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德化地区的景观格局和空间差异性,并从物种多样性保护角度出发,对当前地类分布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和林格尔农牧交错区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和林格尔农牧交错区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应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绘制了研究区景观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分维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总体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农林牧景观镶嵌体,其西北部平原区在人类漫长的垦殖及放牧活动干扰下,表现出明显地高度的人类管理景观特征,而东南部的丘陵沟壑、低山区则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然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