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探讨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原意,深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社会总体上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这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演进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现实启示则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定位应与共产主义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应与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马恩在对东方社会特别是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把这一设想付诸俄国革命的实践,领导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对如何建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邓小平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系统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昔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阶段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有没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究竟关系如何?近几年,伦理学界曾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但人们的认识还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就会导致低估甚至否定开展共产主义道德宣传教育的必要性,松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我国实现四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不良影响。一要认识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关系、有必要追溯一下共产主义道德最初是如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问题的理论;二是关于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理论;三是关于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关系,以及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理论,这是一个全新的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邓一个新高度,作出了更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1875年完成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这一原则,并对这一原则作出了全面的,系统的、详尽的论述,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这一原则也曾有过不同的理解,实践上还出现了许多失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构想的实行这一原则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不同,因而对按劳分配原则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和套用,应当对它进行再认识,本文只是就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9.
学习马列主义关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认识和理解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对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方法论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思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逻辑构想和历史发生学预测,重合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英国是马、恩对社会主义构想的历史原型。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过不少原则性的论述,这些论述体现在马恩的许多著作中。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阶…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最终目标.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摆在当今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建国后我们党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并为共产主义奠定基础的正确道路——中…  相似文献   

11.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德国机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对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极大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通过理想与科学、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联姻,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其它社会理想的原则性不同,通过理想与革命的双向涵摄,阐释了它们之间的要素关系特质——革命理想主义的生成,凸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结构特质;并进一步透视了革命理想主义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世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立足世界市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世界社会主义之所以遭到挫折与对世界市场的抵制与脱离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成功是对这一问题最现实、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家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消亡首先从它的政治职能开始。但南斯拉夫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国家消亡论,却认为国家的消亡首先从它的经济职能开始,而且,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国家就应该完全放弃它的经济职能,取消国家所有制,这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事,展开讨论很有必要。(一)南斯拉夫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由于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国家,因而,国家也就随着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而逐渐消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当代转型窦炎国_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刻,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文化转型问题作为当今学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引发了种种议论和争辩,值得引起伦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传统与现实、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价值理论,是对传统人生价值理论这一古老命题在新时期的科学审视。它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为依托,以人们的利益追求为切入点,深刻阐述了物质利益追求和精神价值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赋予它们以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前理论界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五句话”,在理解上存在着三个主要分歧。“五句话”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规。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一般本质和社会主义特殊本质的辩证统一、马恩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马恩社会主义一般本质观(“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马恩社会主义特殊本质规(“通过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的辩证统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一般本质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殊本质观(“五句话”)的辩证统一。完整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 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理想,在大学学习及《莱茵报》工作期间,从抽象的社会理想转向对现实政治的批判。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类解放问题,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此后,马克思哲学的每一次进展都是以论证共产主义这一社会政治理想为中心的,因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早期社会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整阐释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为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