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是古代哲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自然的生死现.儒家肯定个体死亡的必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将个体生命对于死亡的超越落实到现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以"生"解"死"的超越之路.这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其虚幻性色彩,但儒家的生死观却赋予人生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死的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滥觞生成超越——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流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最乐意创作的题材之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从滥觞生成到超越,月亮意象实现了时空的跨越、意义的增值。探究它的流变过程和传承体制,乃是对中华月亮文化的重新解读与体认,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对话、思维对语言的超越、意对象的超越。同时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前理解,加深对于涉月作品的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成熟的知识阶层,顺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奋发进取,超越自我,实现了人格的超越、哲学的超越、现实的超越。他们的超越不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更提升了干预时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饱受心灵痛苦的折磨后,便会萌生一种解脱的潜在欲望,便会去寻找解脱或冲淡痛苦的灵丹妙药。并且,这种寻求解脱的欲望与人生的苦难几乎是同时产生。生命觉醒了的中国古代文人,在承受着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情感折磨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当的途径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增加生命的密度,使自己从人生虚幻与尘世苦难的双重困惑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5.
李煜词中充斥着感发生命的力量,这是他得以获得历代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结合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社会思潮等问题探讨李煜词中的生命意识,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忧患情绪、向往自由的心态、怀疑生命的本质意义并力图超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6.
从德育价值观入手,对建国以来的德育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分析了传统德育价值观中"适应论"与"超越论"存在的片面之处与局限性,阐述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德育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即德育的"适应观"与"超越观"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陈清云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18-21,24
白居易集里的110多首咏花诗反映了他对花的喜爱。白居易咏花诗大部分表达惜花之情。落花促使白居易对命运、生命、人生终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求。儒佛道互补的思想,使他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白居易咏花诗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用美人喻花,把眼花与自然界的花相对比,还首创了“别花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的最新中篇力作《候鸟的勇敢》以候鸟迁徙为背景,通过对候鸟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层层铺叙,展现了东北小城的人情世态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家立足于文学超越精神,直面精神苦痛和心灵迷惘,将生命个体的诗性存在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隐喻在小说叙事中。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道家生命道学的诠释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专门针对老子生命道学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诠释构建.今本《老子》和楚简《老子》都体现了老子的生命智慧,对前者可从生命本原、生命目的、生命超越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老子生命道学,并结合后者内圣外王等命题加以诠释.老子生命道学以个体生命成全为中心,意在克服当代紧张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困扰.  相似文献   

10.
道教具有很强的超越自然限制和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意识,文章讨论了这两种超越意识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指出了其现代启发和教育意义.文章认为,道教的超越意识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合理愿望,表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在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道教徒长期的超越性探索活动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超越意识和执著的进取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从技术化生存消解了人性、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遮蔽了技术的人文意义三个方面,梳理了技术化生存的危害;然后通过论证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是人类生存的必然历史阶段,指出了技术化生存具有历史必然性;最后,文章在评述既有构想的基础上,指出不断丰富人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内涵,是超越技术化生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卢梭的异化思想具有二重关系:继承渊源关系与创新超越关系。两者的异化理论,无论在理论阐释还是在解决方式等层面,都有一定的差别。但马克思作为成熟的异化理论的创立者,其异化理论实际上是对卢梭的批判继承和超越,两者的异化思想又同样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习者学习生活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类型是学习者个性差异中最显著的特性,这些性格类型可根据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性格测评理论MBTI(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加以测评判定。每种性格的外语学习者都有其不同的注意力焦点和盲区,一旦性格类型被确定,即可知道每种外语学习者在决策时会关注什么,而习惯性会忽略什么,这一点对做出正确决策非常重要。为了能成功地提供教学指导,外语教师必须时刻存在一种意识——学生们是存在着差异的个体,为了让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学者应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革新以增强学习指导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世界已然形成追求生态文明的进步潮流。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观与古代的生态保护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朴素的"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飞跃、还是从消极无为到积极作为的嬗变、从"圣王之制"到发展战略的根本差别,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观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江琴 《长春大学学报》2014,(2):226-230,234
部分贫困生因其经济的贫困,产生"心理贫困",陷入了对自我评价的困境,不能悦纳和认同自我。出现这一困境的根源就在于贫困生自我主体性的缺失,他们在"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双重存在下,无法处理好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关系、个体自我评价的非理性标准与理性标准的矛盾关系。从实质上来说,主体性的存在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其根本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目的性。因此,通过强化贫困生自我意识,引导其认识客观自我,转向"重生存"的生存方式,从而追求主体性的存在,是从实质上真正缓解和消除贫困生"心理贫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着重批判了传统社会中以君主专制为主的国家、家族群体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伦理价值,认为这种价值系统,由于内存结构和外部效用的存在性障碍,导致了国家家族群体价值及个人价值的位移和异化,阻滞了社会和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生存选择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认为孙惠芬的小说《生死十日谈》的意义是在心理学的荒芜之处探寻心灵,为每个乡村个体生命寻找存在的理由,真诚地呈现了乡村个体的精神空间。作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讲述为乡村个体生命代言,为每个自杀的当事人及其亲属写下各自的故事,呈现了乡村人的尊严、活法和信仰。甚至可以说,是孙惠芬的书写让世人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是孙惠芬作为一个作家对生命和尊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种生命是类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类生命存在的前提,而类生命是种生命的超越精神、智慧和伦理道德、价值观即人文素养,它不断引领、建构和超越种生命。人的本性就是一种超越性的"动物"。学校体育主要是由健康体育和竞技运动教育两个部分组成,健康体育满足了人的种生命需要,而竞技运动教育满足了人的类生命需要。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关系以及人的本性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是健康体育,而学校体育的人文素养的培育是竞技运动教育。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拟存在是不同于传统现实存在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历史性存在理论在当今时代的体现和展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存在”理论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现实存在是网络虚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虚拟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延伸和拓展。人在虚拟网络境遇下的发展是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