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知几和章学诚,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两大史学评论家。刘氏生当盛唐龙朔开元之际,章氏处于清代所谓“盛世”的乾嘉时期,两人均以史学评论著称,并各有专著——《史通》和《文史通义》流传下来。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丰富了祖国史学理论的园地。虽然两人皆论史学,但各有所长,正如章学诚所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我议一家著述”。(《文史通义》外篇三,《家书》二)章学诚正是在总结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做到了详其所略,重其所轻,把封建时代的史学理论大大向前推前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的著名学术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反映了他诸多的治学经验和思想,尤其是"学贵博而能约"的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文史通义·博约篇》全面精辟地反映了博学和专精的关系,是当时浙东学派治学精神的重要反映,其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一书曾被称为使"章学诚其人其学从隐晦走向昌明"、"大大拓展了章学诚思想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著作,实则在文献解读特别是新史学方向的引导上,存在颇多问题。《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二书迄今仍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而"六经皆史"诸说也迄无比较公认的确解。究其始作俑者,胡适对于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有意误解不能免责。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史上的“道”论 ,有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 ,有的不具有 ,但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韩愈的《原道》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原道》三篇文章可以大致描述“道”的发展轨迹 ,各个时代原道的思想各有不同 ,又有共同的地方 ,而且在现代性条件下 ,原道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藤湖南曾9次到中国大陆访问,其中1899年、1902年的访问对内藤史学立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1902年秋的访问中,内藤湖南接触到了章学诚的著作。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内藤湖南对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史学的鸿篇巨制中,只要一提起纪传体,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一提起史学评论来,就会想到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同样,只要一提起政书来,人们也必然联想起杜佑的《通典》来。《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又称《政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得好:“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现代研究比较文化的人,常说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是艺术文化,这实际上正是把章学诚的观点扩而大之,意谓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包含形象和形象思维。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以形象和图画说话”的东西姑且不谈,即以医学而言,从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文史通义》为其代表作。其中有许多篇目提到文书档案的体式。文书档案的体式是指文书档案的体裁格式。章学诚关于文书档案的体式的观点,总的来看可分为体式的规范要求与行文、称谓、格式与成文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文书档案体式的梳理,可再现当时文书档案的原生态,使现代人明白文书档案的传承与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人明白古为今用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晚清学者谭献在学术上既宗仰常州庄氏的今文经学,而又拳拳尊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他主持刊刻的浙江书局补刻本<文史通义>,对章学诚思想在晚清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谭献的学术思想中,"天下无私书,天下无私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主张.通过考察谭献的该学术主张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官师合一"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角度察看章学诚在晚清思想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刘勰、韩愈、章学诚所写三篇《原道》出发 ,试图以此挖掘我国古代儒家之“道”的内涵 ,从而找寻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 ,以及这种变化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思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简要评析了《中国文献学》的理论特征、内容构建、理论创新和突破,研究了张舜徽先生的文献学观点,从而揭示了该书的价值和张舜徽先生对文献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对于写作的研究著述颇丰、论述精当。例如:“文有大法,无定法。”(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汉以前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而无以尽文章之变。”“既有变化,自合规矩。”(魏际瑞《伯子论文》)“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法);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安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刘勰《文心雕龙》)等等。  相似文献   

13.
从《诗品序》看文学源泉说的继承和发展韩美娟韩凌《诗品》是我国齐梁时代文艺批评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最著名的诗话。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说:“《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盖群言,而《诗品》深从文艺溯流...  相似文献   

14.
刘知几是我国唐代史学理论家,他的著作《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理论专著,书中对旧史作了全面总结,清算了古史的利弊得失,提出了餐修历史的积极意见,建立了中国历史学说的理论体系.章学诚是清朝杰出的史学家,史学理论家.他一生猪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义史通义》一书是他一生学问的精华,内篇多泛论文史,外篇对修志条例,阐述很详.全书以史论为主,是刘知几《史通》以后一部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儿和章学诚在自己的著作中都充分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学术观点,下面就二人在历史编纂理论上的异同作一简单分析。1…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循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应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从《尚书》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循吏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德治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以及"崇善抑恶",爱憎分明的价值评价观。研究中国古代循吏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思想营养,保持和发扬尧、舜、禹以来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思想深处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周易》对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关系,并以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皇家建筑———天坛、故宫为例,论述了其建筑设计中的易学思想。通过对天坛、故宫等与中国古代易学思想相结合的特殊建筑的分析,使我们看出,这些建筑从名称到布局处处遵从易学思想,中国古代帝王对易学思想的崇仰由此可见。不仅皇宫建筑如此,皇宫所在地的城市建筑同样体现了易学思想,明代京城的建筑设计布局与易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关于历史编纂的理论自成系统,他的“发凡起例”思想将历史编纂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凡例”一词,在章学诚的思想中包含有几层意义,即体例、义例、类例。他从历史角度对史籍体裁组织结构进行纵向考察,从史籍体裁编纂性质上进行横向比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想的体裁和编纂方案。章学诚重视义例,认为只有心知其意,明其义例,著述才能得体;每一性质不同的著作及其相适应的体裁,都有具体类例,如此,才能保证体例的完全体现与义例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郑樵(1104一1162)字渔仲,号夹,自称西溪遗民,福建路兴军兴化(今莆田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还是一个有贡献的文献学家、目录学家。他的“会通”观点不仅贯穿他的史学著作,也体现在他的图书文献分类体系中。《通志》中的《校徽略》、《艺文略》、《图谱略》系统地反映了郑推研究图书文献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校做略》从理论上阐明了他在文献收集、分类编目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艺文略》和《图谱略》,则是他理论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本文试从图书文献、分类编目两方面来阐述郑樵对图书文献学的贡献。一、对图书文微理论的贡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传统史学从春秋时孔子修《春秋》、左丘明作《左传》开始形成,经过西汉司马迁作《史记》、东汉班固作《汉书》奠定基础,到盛唐刘知几的《史通》作了小结;再经过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南宋郑樵作《通志》而有进一步的发展,直至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作了概括。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说明:一、史籍丰富,历史著作体裁多样,史学研究“非理论化”我国历代史学家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科是相当丰富的,其数量之多,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之类的词语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些史籍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及  相似文献   

20.
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其前期发展以行政管理思想为主,且与民本思想关系至深,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性管理原则到制度性管理操作的漫长历史过程,为后世管理思想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民本行政管理思想的萌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行政的历史极为久远,但明确的行政理论概念,则较为晚出。《左传》中“行其政事”、“行其政令”等说法,含有推行政令、管理政务的意思,可视为萌芽状态的行政概念。《孟子·梁惠王》说:“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里的行政,实际上就是治理国家的意思,与《左传》所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