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指出:娜拉们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子君回来了。陈白露却堕落了。自我堕落而又不甘沉沦,厌倦奢靡生活而又无法摆脱.放荡空虚而又善良天真之心未泯,陈白露半梦半醒的无法平衡的内心矛盾终使她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中国妇女问题也给予了深切关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问题,因其与中国当时“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妇女问题的契合,而倍受注目。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文中提出了娜拉走后的两条出路:堕落或回来。但在其后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对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娜拉的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子君形象的分析,从历史的高度论述了造成子君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揭示出《伤逝》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5.
“娜拉出走”是20世纪女性解放的共名,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思想移位和文化修正。子君、林道静、李双双作为不同时期的女性解放的模式,呈现出追求爱情、追求革命、追求社会价值的多元话语,见证了中国现代女性解放的轨迹。回眸,有助于女性解放的文化思考,有益于文学批评的现代重建。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玩偶之家》与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给了郭沫若宝贵的启迪。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娜拉的叛逆性格,是娜拉带郭沫若走近易卜生,而这其中的距离远近又与郭沫若本身的思想个性不无关联。从易、郭剧作中个人主义的人物风采,以及易、郭两人的女性观,探讨了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娜拉离家出走而提出了妇女的社会问题.娜拉走后到底怎样?长期以来引起人们深深思考.为此,鲁迅于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娜拉走后怎能样?》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在尚未取得独立的经济权的娜拉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但实质上娜拉出走前已潜藏着独立意识和具有战胜生活困难的坚强意志,因而娜拉走后既不会"回来",也不会"堕落";而将以一个独立的人的形象傲立于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子君自身的角度,通过揭示对存在与无聊的关系,分析子君的死因。由于对涓生盲目的偶像崇拜导致子君话语权的丧失,无聊油然而生;而且,子君甘愿沉沦于无聊之中。在吃饭成了问题的情况下,子君之死就成了必然。同时,本文认为,"子君之死"在当下仍然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当通过生活世界的大游戏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排遣无聊。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在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中塑造了娜拉这一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从一个完全依附于丈夫的传统女性转变为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踏上寻求自我旅程的新女性。在细读文本后,发现娜拉的这种转变不是无迹可寻的,她在彻底觉醒,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个体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很多新女性才具有的特性。因此娜拉最后摔门离家并不是在认识到自己婚姻的虚伪本质后的无奈之举,而是自我觉醒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走或留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12.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歌剧音乐的主要部分,是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情感,推进剧情的主要手段。本文以《不幸的人生》为例,分析了子君的音乐形象及如何通过演唱把握人物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安娜与娜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她们曾经为了个性解放,为了人格独立,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而毅然地付出行动.今比较二人的形象特征,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子君、刘和珍是鲁迅笔下颇具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斗争方式不同。笔者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的<简*爱>和鲁迅的<伤逝>塑造了两个反抗社会的女性形象--简*爱与子君.但是,她们一个由不幸走向幸运之途,一个由幸福走向痛苦的深渊以至失去生命.英国19世纪自由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简*爱理性反抗的精神;中国"五四"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子君,她和许多犯了时代病的"五四"青年一样,并未将反封建、反传统的理性觉悟内化到心理深层中去,真正成为她的行为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6.
从子君和林小枫这两个形象出发,通过对她们的性格和行为分析,揭示她们爱情悲剧的三个原因:经济不能独立,不平等的对话,忘却了爱自己,力图为爱情困境中的女性指出一条相对平坦而光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为娜拉走后能做一个独立自尊的人,因为:其一,娜拉有强烈的追求男女平等地位的思想、自尊自重的人格,其二,娜拉有外柔内刚的性格,有忍受辛劳、挣钱独立生活的实际能力;其三,林丹太太暗示了娜拉出走后能成功地做一个独立自尊的人;最后,妇女解放在挪威已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为娜拉提供了较为良好妁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塑造了好几个妇女的形象。在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中,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就有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虽也有涉及婚姻问题或其他问题的,但主要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严重地存在着的妇女问题。所谓妇女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探讨一下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向我们提供了哪些有关妇女问题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社会戏剧"中最早的一部讨论家庭关系的戏剧作品,以往对玩偶的身份界定都是定格在娜拉这一人物形象之上。本文试图重新解读《玩偶之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谁是玩偶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在反观娜拉家庭玩偶这一形象时,海尔茂却成了男权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他也是玩偶的另类表现,从而揭示出易卜生"社会问题剧"所独有的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只是社会悲剧,也是性行为和性心理悲剧。由于涓生对自身性心理认识不足,给受他启蒙并追随他的子君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可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涓生和子君的性心理,进而明晰在这场悲剧中作为性行为原动力的"力比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