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HB902型防紫外线透过及防晒保护测试系统,根据GB/T6529—2008和GB/T18830—2009对15种不同规格的棉与竹浆纤维/棉交织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竹浆纤维含量及纬纱密度变化对交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UVB波段的紫外线透过率,竹浆纤维/棉交织物小于纯棉织物;而在UVA波段中340~400 nm的紫外线透过率,竹浆纤维/棉交织物大于纯棉织物;随着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增加,中波长紫外线透过率呈现先减小再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规律,竹浆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中波长紫外线透过率最小;随着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增加,长波长紫外线透过率呈现增加的规律;当经密不变、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不变时,随着纬密的增大,紫外线透过率减小,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HB902型防紫外线透过及防晒保护测试系统,根据GB/T6529—2008和GB/T18830—2009对15种不同规格的棉与竹浆纤维/棉交织面料的防紫外线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竹浆纤维含量及纬纱密度变化对交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UVB波段的紫外线透过率,竹浆纤维/棉交织物小于纯棉织物;而在UVA波段中340~400 nm的紫外线透过率,竹浆纤维/棉交织物大于纯棉织物;随着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增加,中波长紫外线透过率呈现先减小再增加再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规律,竹浆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中波长紫外线透过率最小;随着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增加,长波长紫外线透过率呈现增加的规律;当经密不变、纬纱中竹浆纤维含量不变时,随着纬密的增大,紫外线透过率减小,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3.
根据竹浆纤维的弹性差、伸长大、强力低、比电阻高、静电大、可纺性能差等特点,结合生产实践,对纺纱前预处理、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细纱等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成纱有害纱疵少、条干均匀、强度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选择性染色法,在显微镜下面观察大量不同混比纱段表面纤维的分布,发现不同种类纤维在纱线表面是周期性地并有间隔地呈螺旋状排列,单纤维集聚形成不同的段长,这些段长在纱线表面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通过微机计算分析,它符合典型的随机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从而可用此分布检验纱条质量,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着色法、溶解法等相关实验,找出牛奶蛋白纤维与大豆蛋白纤维、新型涤纶纤维、竹纤维、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的各种形状与性能的不同,从而确定鉴别牛奶蛋白纤维的方法。用该方法对牛奶纤维/羊毛纤维/棉纤维混纺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混纺纱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6.
双组分纤维混纺纱强伸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双组分纤维纯纺纱的拉伸性能和断裂过程出发,对双组分纤维的混纺纱的断裂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双组分纤维混纺纱的伸长率与各组分纤维本身的拉伸性能,混纺比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用几种双组分纤维及其混纺纱的实验拉伸结果与所推出的理论关系式做了验证对比,证明所建立的理论关系式是可靠的。该式对于预测混纺纱的拉伸性能,从而正确选择混纺纤维及其混纺比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几种竹浆纤维纱线包括环锭纱、紧密纱和MVS(Murata vortex spun)纱的芯吸性能,讨论了纱线结构、捻度和线密度对芯吸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竹浆纤维纱线的芯吸行为相似,纱线结构对芯吸性能影响显著,而线密度对芯吸的影响不明显并和纱线结构有关.对于给定的任意线密度,在给定的捻度范围内,竹浆纤维环锭纱和紧密纱的芯吸平衡高度随纱线捻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碘酸纳对竹浆纤维进行选择性氧化,研究了氧化剂浓度对竹浆纤维的失重率和醛基含量的影响及对纤维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初始模量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氧化剂浓度可以提高高碘酸钠对竹浆纤维的氧化程度,使醛基含量增加;氧化后竹浆纤维的断裂强度、初始模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竹浆纤维的循环再利用及超声波处理对竹浆纤维和纸张特性的影响;评价了竹浆纸张的密度、抗张强度等特性,探讨了单纤维强度和纸张纤维间结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竹浆纸张的密度和抗张强度随着循环再利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超声波处理纸浆纤维提高了纸张的抗张强度。Page理论表明,纸张抗张强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超声波处理增强了纸张内部的纤维间结合力。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超声波处理通过切断纤维、润胀纤维、细纤维化纤维的作用,有效改善了纸张的强度。研究表明,纸张的循环再利用会降低竹浆的保水值,而利用超声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纸浆的保水性能,改善纸张的抗张强度。  相似文献   

10.
以竹浆纤维为增强材料,采取抄取法制备了竹浆纤维/水化硅酸镁复合材料(BFMSC)和竹浆纤维/水化硅酸钙复合材料(BFCSC),研究了竹浆纤维掺加质量分数对两种基体复合材料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掺纤维对照组相比,掺加质量分数为20%的纤维导致BFMSC和BFCSC的表观密度分别下降了26.8%和30.3%;竹浆纤维的掺加显著改善了两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纤维掺加质量分数为20%时,蒸养2 d之后BFMSC与BFCSC的抗弯强度分别较未掺纤维的对照组提高了11.9倍和9.9倍,断裂韧性提高了492倍和515倍;复合材料荷载-挠度曲线结合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延长,BFMSC受力破坏时依然保持延性断裂,而BFCSC受力破坏时则存在由延性断裂向脆性断裂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种不同组织结构的竹浆纤维织物的压缩性、刚柔性、光泽性、起毛起球性、耐皱性和透气性等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分析了竹浆纤维织物的外观特征、服用性能和风格特性,阐明了竹浆纤维织物不仅具有表面光洁明亮,不易起毛起球的良好的外观特性,还具有透气性好,织物丰厚柔软的优良性能和风格特性.其缺点是折皱回复弹性较差,不耐折皱,影响了织物的形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竹浆纤维的特点,利用企业现有设备,研制竹浆纤维纯纺9.7tex纱的技术及工艺.研究认为:坚持“少打击,低速度,短流程,温度偏低,湿度偏小”的原则.竹浆纤维纯纺9.7tex纱的强力cv%,条干cv%,百米干重不匀率等性能指标优于竹棉混纺和棉纯纺.  相似文献   

13.
针对竹浆纤维自身的性能,分别加入棉和细旦涤纶混纺成纱,来改善竹浆纤维的湿强差,织物尺寸不稳定的缺点,并设计开发出竹浆纤维纱直贡和人字斜两种面料.介绍了纺纱和织造的主要工艺,提出了竹浆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实际问题.为竹浆纤维的实际生产提供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汉麻/棉混纺纱毛羽多、弹性差、耐磨性低的特点,对27.9tex55/45汉麻/棉混纺纱进行了浆纱处理.选用主浆料为变性淀粉/聚乙烯醇(PVA)的混合浆料及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的淀粉浆料,利用正交分析法,讨论浆纱的工艺条件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汉麻/棉混纺纱线上浆可不用PVA浆料,而采用以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丙烯酸的浆料配方也可满足织造要求;一定范围内增加含固率和PVA有利于浆纱各项性能指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棉/维纶混纺纱及其针织产品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棉/维纶混纺纱线及其针织物进行了退维工艺处理,从而获得相应纱线及其针织物.并对处理前后纱线的断裂强力、失重率、毛羽以及织物的压缩性能、保暖性和吸湿快干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该纱线具有良好的机械与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纤维分布和混纺比对毛涤混纺纱毛型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裁面分析了不同混纺比的毛涤混纺纱的毛型感,探讨了毛/涤混纺比与汉密尔顿指数、表面纤维混纺百分率及毛纤维有效覆盖率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混纺比的毛/涤混纺纱截面五等份圆环中的实际混纺比和填充紧密度。指出表层纤维混纺百分率是反映纱线毛型感的较为直观、方便、准确的指标,同时提出能保持毛涤混纺纱毛型感的较为合理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发蜂窝微孔涤纶/竹浆纤维混纺横编新产品,探求纱线毛羽及横编织物扭斜的解决方法,选用18.4tex蜂窝微孔涤纶/竹浆纤维Z向单纱(70/30),采用5种捻系数比,以3根合股反向加捻成股线,并测试了股线的毛羽指数及股线定捻前后编织成的纬平针织物纵行线圈扭斜角.采用Matlab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股线的毛羽指数随捻系数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纵行线圈扭斜角与捻系数比成一定线性关系;蒸纱定捻后,纵行线圈扭斜角明显减小,有效降低了纵行线圈的扭斜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有机棉、竹纤维和天丝纤维的特性,设计了多种纤维混纺的的纺纱工艺工艺路线,并对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的设置和针织用赛络纺纱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配制了K5、PVA含量不同的2种浆料配方,对这2种配方浆料的浆液性能、浆膜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分别使用这2种浆料对涤/棉混纺纱线进行上浆实验,对比分析了上浆后纱线的毛羽降低率、耐磨性能、增强率、减伸率等性能指标.结果显示,涤/棉混纺纱线上浆时加入新型浆料K5取代部分PVA后,其上浆性能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涤/麻高支混纺纱原料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混纺纱成纱品质。本文从影响成纱质量的原料出发,探讨在涤/麻高支混纺纱开发过程中亚麻和涤纶性能的选择,提出提高涤/麻混纺纱的可纺性能和成纱质量的途径,以及原料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